古版“抗倭援朝”,大明王朝三大王牌部队,联手打残日第一军团

魏武卒体育 2021-11-01 22:49:51

提起抗日这个词,很多人想到的是近代的抗日战争,其实早在明朝的时候,就有一场著名的抗倭援朝,也就是明朝和丰臣秀吉统治的日本,“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虽然不喜欢明朝的腐败,但对于明朝还是非常佩服的,也是中国古代热武器运用的顶峰。

这个古版“抗倭援朝”指的是万历年间的朝鲜战争,时间在1592年到1598年,其中最辉煌的战役就是平壤之战,大明王朝三大王牌部队参战,联手打残了小西行长的第一军团,也成为这次战争的转折点。

戚家军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场战役的背景,15世纪时期的日本士兵,虽然看不起他们的“村战”,但那时候的日军也是经过一系列战争的百战精锐,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以朝鲜拒绝攻打明朝为由,直接入侵朝鲜,(当时朝鲜是明朝的附属国)战争初期日军处于优势,一个月的时间攻陷朝鲜的王京汉城。

万历皇帝也是有血性,接到朝鲜使者的求救,直接发出抗倭援朝的命令,其实也就是觉得丢脸,毕竟打狗也要看主人不是,再加上朝堂的武将都不服气,于是李如松成了抗倭援朝的总指挥。

倭寇

咱这位老李可不简单,从小就骁勇善战,老师是徐渭,承父荫授指挥同知,一步步从神机营右副将到中军都督府佥事,可谓是身经百战,随老李出征的有当时大明王朝三大王牌部队:辽东铁骑、神机营和戚家军共四万人。

辽东铁骑的鼻祖是李成梁父子,也可以说李家军,刚开始主要由游侠组成,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主要是应对女神部的叛乱,其中努尔哈赤的父亲和祖父,都死在辽东铁骑之下,标配弓箭、腰刀、三眼铳等,冷兵器玩到巅峰的部队。

李如松

“及战多用铁骑,列为横阵,发弓矢冲贼,若贼阵不动,则缓缓退之再冲。十数次之后,坚阵无有不溃者”

神机营是明朝京城禁卫军三大营之一,专门掌管火器的特殊部队,即使到了清朝也是延续了明朝军制,说白了就是皇帝的保镖。

永乐五年,明成祖朱棣亲征漠北后,提出“神机铳居前,马队居后”的作战原则,也就是神机营配合步骑兵作战。

神机营

神机营编制步兵3600人,骑兵1000人,炮兵400人,装备火器有霹雳炮(步兵火铳)、大连珠炮(多管火铳)、手把口(炮兵防身用手铳)、盏口将军(野战重炮)等,当时世界最强热武器部队。

戚家军又称义乌兵、浙军等,明嘉靖年间成军与浙江义乌,刚开始主力是义乌的农民和矿工,总兵力四千人,成立以来以严明军纪,职业化训练水平,百战百胜的战绩,高达十余万级的斩级记录著称,明历史上有名的常胜将军。

戚家军

1593年,李如松包围平壤城,城内是日将小西行长的第一军团共计2.5万人,李如松采用三面围攻、东面设伏的作战部署,自己率领步炮混合旅主攻平壤大门七星门,吴惟忠率戚家军轻骑团奇袭平壤城制高点牡丹亭,祖承训、骆尚志率部分重装步兵,乔装成朝鲜士兵在南门原地待命。

李如松和神机营都明白,相比于倭寇而言,大明更胜一筹的是射程更远的火器佛朗机炮,于是拉开距离先给守城的倭寇一番火力压制,然后再开始攻城,战斗从一开始就进入白热化,从黎明杀到正午,这时候戚家军顺利拿下平壤城制高点牡丹亭,李如松部信心大增,身先士卒。

平壤之战

当时,已经杀红眼的小西行长,看到南门的伪朝军不敢攻城,于是命令南门守军火速驰援七星门,结果正中调虎离山之计,南门失守后,倭寇的战斗意识瞬间崩溃,大明辽东铁骑潮水般涌进城内,小西行长见大势已去,率残部连夜过大同江东逃,结果又被东面埋伏的明军截杀。

平壤之战,击毙日军一万多人,小西行长的第一军团基本被打残,日军只能退缩到东南沿海,一举扭转了朝鲜战局。此后经历碧蹄馆之战后,明日双方开始议和,但丰臣秀吉拒绝接受万历皇帝的册封,于是又有了1597年的第二次朝鲜之战,后因丰臣秀吉去世,日军从朝鲜半岛撤退告终。

朝鲜战争局势图

万历年间的两次朝鲜战争,说起来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就是影响深远,丰臣秀吉家族势力被削弱之后,德川家康统一日本,奠定了东亚三国几百年的和平局面;而大明王朝的国力也有削弱,特别是辽东地区的军事实力,这就给了建州女真人努尔哈赤部发展的机会。

3 阅读:1043
评论列表
  • 2021-11-03 07:16

    [横脸笑]笑话日本战国的时候说是村战,村夫火并,现在打一群村夫居然要用三大王牌,明朝中后期军备衰落程度可见一斑,这要是朱棣朝,恐怕一个月不到日军就灰飞烟灭了

    子非鱼 回复: LUCKY
    [笑着哭]咋了?说朱棣朝让你祖上不到一个月灰飞烟灭你不爽了是么?
    LUCKY 回复:
    兄弟,你侮辱了你的网名[笑着哭]
  • 2021-11-20 05:02

    我们一定要支持横扫北美一统天下解放日本解放日本解放日本解放越南

  • 2021-11-23 07:42

    最后都被崇祯害死了

  • 2021-11-30 00:22

    你放个《鸣梁海战》的李舜鸡干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