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得央视爸爸,又押中宝了

电影杂志 2024-02-14 14:37:35

今年春晚,小尼对不上牌,语言类节目全扑街。

除此之外,讨论度最高的还有三个208W勾心斗角的《上春山》,由此甚至还衍生出“春山学”。

细节不便多评,咱就全当是正主儿为这部在播剧拉热度而不惜一切代价做努力。

毕竟,这部开年大剧,还真的有点东西——

《南来北往》

它主舞台是火车,春节前开播,刚好应景春运。

编剧高满堂,导演郑晓龙,再加半个演艺圈做群演,实打实的大格局。

央视爸爸押宝,年代戏保证收视率。

1978年,火车上人头攒动。

乘警汪新年轻气盛,血气方刚,作为警校毕业的优等生,刚工作的他,心气儿高涨。

一路上,他维持秩序,安顿乘客,还顺手抓了只乱飞的老母鸡,抓了个小偷,被列车广播表扬。

晚上,车厢内例行检查。

卧铺并排坐的三人让汪新格外注意,其中一人戴着手铐,显然是被羁押的犯人。

可见当时的火车鱼龙混杂,乘警责任重大。

车外电闪雷鸣,车里也显然有事发生。

突然,列车紧急制动。

说时迟那时快,这犯人挣脱押解员的束缚转身就逃。

押解员措手不及,赶忙去追。

可这犯人一路穿梭,还熟练地解开手铐。

得知情况的汪新反应迅速,紧追不舍,终于将犯人堵在厕所。

仗着自己的一股蛮力,汪新和罪犯扭打在一起。

两人一通较力,竟然不分高下。

直到这犯人用钳子一样的手指硬生生掰伤了汪新,最后跳车而走。

几日后,汪新伤愈回派出所。

刚一进屋就看见了那个熟悉的身影,这不就是那晚伤他的罪犯吗?

于是他二话不说,上去就把犯人铐在了柜子上。

这犯人被铐住了也不老实,还在口出狂言地辩解。

汪新才不管那些,他觉得这次自己又立了大功,正满心欢喜地向队长邀功。

只是,接下来的一幕,让他大跌眼镜!

队长一脸无奈,当着他的面打开手铐。

把人放了,也就算了,最尴尬的还是正式介绍。

他抓的,就是他未来的师父——马魁。

他师父,是反扒高手,本事大,脾气倔,经验足,认死理儿。

十年前,因为一宗冤假错案入狱,如今案件平反,重回岗位。

火车上他跑,是这些年一直在申诉的坚持。

只是那时他不知道案情已经有了反转,这次旅途就是组织要给他洗清罪名。

总之,也算不打不相识,这对欢喜冤家师徒,就正式组队成功。

热血徒弟和傲娇师父,是互相看不上,互怼成日常。

光是看他俩贫嘴都乐子十足,更何况当年的车厢就好似一方小舞台,各色人等你方唱罢我登场,精彩纷呈。

一趟火车,有旅游往返的,有回乡探亲的,有买了站票抢座的,有逃票混吃喝的。

像倪大红饰演的就是这么一位大爷。

他瞎着眼睛,衣着邋遢,蓬头垢面,是逃票上车的惯犯。

按照汪新的脾气定要秉公执法,老瞎子必须下车补票,而且上来一回撵一回。

只是他没想到,自己那个阴晴不定的师父竟然会自掏腰包给瞎子补票。

汪新不理解,这难道不是助纣为虐吗?

原来,这老大爷也是苦命人。

他的女儿在很小的时候,就是在这车上被人拐跑了。

老头为了找女儿才一直赖在这趟车上,多少年过去了,他双眼也哭瞎了。

那时列车上治安落后,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机。

小偷扒手都十分猖獗,而拐卖儿童的人贩子就更是组团兴风作浪了。

汪新因为经验不足,就犯下过把找到的孩子又误给人贩子的错误。

此外,像靠卖艺吸引乘客注意,然后方便同伙盗窃的团伙儿作案也屡见不鲜。

汪新甚至头脑一热下车追查,结果碰上的老油条让他束手无策。

因为没有证据最后也不得不放了人,灰头土脸地回来挨骂。

师徒二人为线索,串联起列车上下的故事。

单元剧的叙事结构,每位旅客背后都有世间百态、悲欢离合。

作为年代剧,《南来北往》结构经典,叙事讨巧。

而群像戏,则是对演员演技的考验。

数量庞大、群演众多、匆匆而过的乘客,作为每单元故事展开的核心角色,想要观众记得住,就更要刻画细腻,塑造立体。

这火候差不得分毫,多则像情景剧,少则像小品,当然演技好坏,一对比更明显。

比如,“刘能”饰演的油嘴滑舌的盗窃团伙头目。

因为角色贴合他一贯的风格,所以出场几分钟就能带出那种市侩感。

尤其是那种“就算我偷了,你能奈我何”的小人得志的嘴脸,就非常生动可信。

除了师徒二人外,列车组其他成员也都各具风格。

像伶牙俐齿的乘务员、虚荣爱美的广播员、正直无私的列车长、热情开朗的司机、恋爱脑单相思的锅炉工……

而最苦情的当属胡可饰演的师娘,在她身上能明显看到老一辈女性的特点,坚强、奉献、善良、任劳任怨。

丈夫被冤入狱,独自一人含辛茹苦拉扯女儿长大不离不弃,自己落下一身病撑起家庭。

这是那时部分女性的精神特质,但这也是一种自我规训与时代烙印,剧中没有答案,只埋下“无数刀子”。

此外,像王迅、王劲松、苇青、包贝尔、李乃文等等。

这些实力演员都是在有限的戏份里就能拿捏住角色的半辈子人生。

作为社会中的底层角色甚至边缘角色,他们的丰富度、多面性、复杂性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斯坦尼式的表演教学。

可惜的是,好好的一部戏,偏偏加了狗血爱情线⋯⋯

男主汪新,和师父的女儿关系亲近同时,又总是与列车广播员暧昧不清。

尤其是明知自己好兄弟在追求广播员,自己最后又答应了和广播员在一起。

两位女性角色的塑造也因为年代戏的原因,处在一种“他者”的位置。

这就更让男主的总总行为,显得中央空调,莫名其妙,茶水端平。

当然,每个角色都有很明显的优势与缺点,也是一种时代氛围和地域氛围的还原。

因为这些明显的缺点,让他们既贴近生活,又展现出那个年代的朴实和单纯。

如今乘务工作都有职业化的上岗培训,铁路交通科技更日新月异,过去的青涩早已不在。

烟火气、生活化、怀旧风,好似列车版《人世间》。

大叙事、大时代、大群像,更符合中国观众的春节气氛。

诙谐的对白随列车呼啸而过,抹去上一辈人的痕迹,带起了这一代人的感怀。

2 阅读: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