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每天都是吃素,为何还是肥头大耳?看看他们的伙食就懂了

安国说历史 2023-05-06 21:21:05

说起和尚,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他们的吃素习俗。

僧人崇尚众生平等、止杀生灵,所以他们不食肉,从而就有许多人养成了一个对僧人的刻板印象,那就是僧人和尚因为不食荤腥一概都是清瘦的体型。

但事实上,我们平时看到的许多和尚,或者在古籍、古画中接触到的许多和尚都是肥头大耳、憨态可掬的形象,这个事实打破了人们对和尚一概的印象,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和尚的食素传统

按照大多数人对佛教的了解,总是离不开佛教戒杀生灵这一特征,久而久之,人们就下意识认为佛教不食荤腥是因为他们不忍心残杀生灵。

其实不然,早期传入中国的佛教对于“吃肉”这件事并没有什么限制,造成佛教养成吃素传统的,其实是历史上南朝梁武帝的一个举措。

史书记载,梁武帝萧衍在世时大力推崇佛教,他本人也是忠实的佛教教徒。

据说,他64岁时曾前往同泰寺舍身出家,在佛寺居住三日后宣布大赦天下并更改国号,后二十年中又连续出家三次,若非群臣反对并用重金将其赎回,萧衍恐怕要一直在佛寺里当一个快活僧人。

萧衍这种崇尚佛教的行为,推动佛教快速发展,民众也跟随着帝王的脚步纷纷改信佛教。

就在佛教欣欣向荣的时期,出现了一个严峻的问题,那就是佛教的快速扩张严重影响到了梁国的民生发展。

“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天下户口,几亡其半。”

当时的人把出家当成一种彰显身份的事情,不仅是达官贵人,就连市井小民也挤破了头想要当僧侣。

可这样一来,别说是市井贸易,就连从事耕种的人数都骤减,为了制止这种恶性的增长,梁武帝下令拆除大量寺庙,并勒令40岁以上的人还俗。

但当时僧侣的奢靡生活让很多人不愿意离开寺庙,梁武帝愁眉不展之际,想到了《楞伽经》《涅槃经》等如来藏系经典“食肉者断大慈种”之说。

于是加了一条法令,规范全国僧侣的饮食,只许食素不许有荤腥。原本享乐一般的佛寺生活这下变得清苦枯燥,那些别有用心的和尚纷纷还俗,只留下了那些真正一心向佛的人。

而中原本土佛教吃素的习俗也就这样一直流传了下来,接下来言归正传,几千年来养成吃素习俗的和尚又为什么会变的肥头大耳呢?其实,这都要归结于人们长期以来的思维误区。

被冤枉的肉食

人们总是认为,吃肉是发胖的根源,只要不吃肉,多吃蔬菜水果就会变得清瘦,而这恰恰就是人们思维上的误区。

科学证明,相比于脂肪含量较高的肉食,那些碳水含量丰富的米、面以及部分根茎类蔬菜含有的热量往往更高,长时间大量食用,缺少运动,则会造成通常意义上的肥胖。

结合这个结论,就不难看出,其实和尚的吃素行为,从根本意义上来说就是他们肥胖的根源之一。

众所周知,佛教在崇尚众生平等的同时,主张用今生的苦修以取来世的福报,而一般的寺庙除了香火钱又没有什么别的收入,这就造成了大多数和尚都过着清苦的日子。

除了一些简单的蔬菜,他们最多的能量摄入来源就是米面粗粮。青菜白饭,这种看似朴素的饮食,使得大量碳水的摄入,如果不锻炼的话长此已久就会慢慢变得肥头大耳。

说到这里肯定会有人疑惑,清苦的和尚如此,那么那些有着鼎盛香火的寺庙为什么也会有看起来很富态的和尚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知名的“素斋”,一些寺庙在接受了鼎盛的香火后也会给僧人改善生活,用一些浓油赤酱的方法去烹饪素食。

而大量的盐分也会造成水分与热量的囤积,再加上米面的摄入,热量的摄入反而更多了。

僧人年迈之后,往往都更喜欢成日诵经祈福,寺中的杂活也都会交给那些年轻的小僧尼,这也是我们经常看到越年迈的僧人出现肥胖者的概率就越高的原因。

所以,事实证明,无论是吃素还是吃肉,真正造成肥胖的往往不是人们望而却步的“脂肪”,而是这些最平常不过的米面碳水。

这些以米面为主要热量来源,又缺少运动的寺庙僧侣才会是肥胖的高发人群。

根据科学研究,部分的肉类脂肪反而可以促进人体消化与新陈代谢,所以,这回属于是肉类替碳水化合物背了几千年的黑锅了。

同时,根据这个例子我们也受到了警戒,如果想要通过饮食减肥的话,则不要一刀切去掉所有的肉类摄入,而是要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多吃肉类蔬菜,才能健康减肥。

当然,一昧不吃碳水的话也会对身体造成极大的危害,所以可以用一些粗粮代替优质碳水,在保护身体健康的同时,合理的减肥。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