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钟亭,位于南京鼓楼广场东北角,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亭中悬挂着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铸造的紫铜鸣钟。早在1956年就列入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南京钟楼,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位于今鼓楼公园西数百米、南京大学北园东北部。1972年在该处发现一个重达5吨的明代石柱础和一些琉璃瓦碎片,专家分析认为这里就是明代钟楼遗址。
明代钟楼为上下两层,上层为重檐四坡顶。与南京鼓楼底层设有三个门洞不同,钟楼底层仅有一个门洞,为拱形无梁城阙状。
明代钟楼历经多次修缮,至清代康熙年间倒塌成为废墟,时遗有两口大钟,一立一卧。立钟毁于清咸丰年间太平军之手,卧钟半陷土中,无人能立起,腹广容数人,太平军欲火化之而终不能毁。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江宁布政使许振祎将尚存的这口卧钟,以大型机械移至现址,并拨款建了一座铁梁铁柱的六角亭来悬挂,时称铁柱亭(大钟亭)。
许振祎(1827-1899),同治二年(1863)进士,光绪十二年(1886年)至十六年(1890年)任江宁布政使,1890年任东河河道总督,光绪二十一年(1895)迁广东巡抚 。
清代大钟亭,高约15米,顶部为重檐六角攒尖顶,上层为清代官式斜方格窗,下层设两面木制栅栏拱门,四面镂花式窗。亭身以六根铁柱为支撑,上架六角交叉铁梁悬挂大钟。两侧门边的铁柱上,分别铸有“江宁布政使许建”和“金陵机器局造”的铭文。门首题有“元音再起”四字匾额,屋顶铺灰筒瓦。

大钟放置在钟亭下层,系紫铜浇铸,高3.65米,口径2.3米,重46000斤。上铸有“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九月吉日铸”的铭文。撞之声闻数里,只是“元音再起”四字匾额,现已不复见。

大钟重达46000斤,铸造不易。民间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当年朱元璋命令铸造这口大钟,久铸不成,若限期已到不成则问死罪。眼看大祸临头,工匠们个个愁眉苦脸,这时一位工匠的三个女儿出现于炉旁,一起跃入炉中,顿时火焰万丈,大钟终于铸成。


大钟亭公园入口处的石刻壁画,留下了这个美丽动人而又残忍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