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单价屡创新高的“药中新贵”片仔癀,在大股东们接连套现离场后,终于走起了下坡路。
那些指望着片仔癀飞黄腾达的人,才终于看清这场游戏的规则,他们本以为片仔癀的兴起,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没想到却傻傻地做了资本的垫脚石。
单价1600究竟是噱头还是物超所值?自从片仔癀小有名气后,伴随它的就是越来越高的单价,以及越来越离谱的传说,甚至有很多人给它冠上了“神药”的头衔。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神药”很痴迷,在全民戴口罩的那几年里,许多普通的药物,都短暂地受到过追捧。
人们但凡听到某种药有奇效,就会毫不犹豫地加入购物车,有的甚至不顾安危去抢购,可那些药物到头来都砸在手里了,片仔癀也不例外。
据传,曾有一名旅居海外的华侨,长期受到肝癌的折磨,他为了活命,在西方求遍了名医,可身体状况却始终未见好转。
在一次机缘巧合之下,他得知国内的中医有办法,于是连夜坐飞机回国,去拜访了一位名医。
在名医的诊治下,被告知生命仅剩两月的华侨,竟然奇迹般活了好几年,而这都是片仔癀的功劳。
其实,在片仔癀最火爆那几年,这样的传说屡见不鲜,片仔癀的单价也在这些离奇故事的加持下,成功突破了1600的单价,可它真的物超所值吗?
在传统的中医看来,片仔癀对肝病确实有很好的效果,这不仅仅是中医认证,从片仔癀的销量也足以看出。
哪怕是在片仔癀的热潮过去之后,它依然是肝病类药物中,售卖占比最高的,甚至是高达九成以上,这个数据足以说明其功效不一般。
可药物都是要流向大众市场的,大部分病患哪里吃得起1600一枚的药丸呢?所以片仔癀的超高定价,注定了它不会被大众市场接纳,它走向衰落亦是必然。
就拿如今的市场价来说,一粒片仔癀的价格不到400元,都还有患者嫌贵,转而选择其他平价药物,这也是片仔癀价格持续减退的重要原因。
资本运作的“药物游戏”既然片仔癀是一种明显噱头大于价值的药物,那三年前又是如何快速走上巅峰的呢?恐怕只有在背后悄悄运作的资本,才懂得其中的关窍。
在片仔癀热度最高的时候,不仅单价飞涨,甚至还出现了黄牛代抢和药物预订!
有的人为了抢到药丸,不惜花钱找黄牛帮忙,而那些供不应求的药店,更是破天荒地推出了预售模式,买家不仅要出更多的钱,还要等待很长一段时间。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片仔癀甚至被推上了股市的风口浪尖,在经济大环境并不好的三年,片仔癀被很多股民视为翻身的绝佳机会。
为了套住这些“贪心的韭菜”,大股东们攥紧了手里的股票,让散户们误以为片仔癀还有很大的上涨空间。
可当片仔癀来到最高点后,大股东们却不约而同地松了手,他们轻松地套现离场,一地狼藉全都留给散户们来收拾。
直到片仔癀的股价狂跌,散户们才意识到,这从头到尾都是资本运作的游戏,那些高价购入的片仔癀,要么低价售出,要么就砸在手里。
一时间,片仔癀从曾经的万人追捧,跌落到跳楼大甩卖的境地,究其原因,还是买方的从众心理在作祟。
在中国市场,越是抢手的东西,越容易被抬高价值,很多火爆的商品,都是通过资本运作,才披上了热销的外衣。
可片仔癀并不是商品,而是治病救人的药物,它本就不该成为争抢的对象,更不该成为赚钱的工具。
艰难地回血之路初出茅庐时,片仔癀靠着“国家绝密配方”的噱头,声势浩荡地冲上云霄,其中的各项天然配料,满足了普通民众对神丹妙药的所有期待。
在那场全民狂欢的抢购活动中,片仔癀出尽了风头,不仅连连登上各大报刊的头条,也被推上了并不属于它的巅峰。
可所有的狂欢都有静下来的时候,当资本抽身离场时,普通民众才看清了片仔癀的本来面目,它不值得1600的高价,也不应该成为疯抢的目标。
曾经的片仔癀,被赋予了过高的价值,其单价更是被狠狠地透支了一波,随着市场越来越冷,片仔癀的单价也不得不一降再降。
可市场都是捧高踩低,炒得火热时,仿佛永远看不见上限,惨遭遇冷后,下限也会被拉得越来越低。
再加上片仔癀的产品结构单一,曾经的孤注一掷虽然获得了成功,可现在却无力回天,这就是价格透支带来的恶劣后果。
如今的片仔癀,早就不执着于重回巅峰了,只盼着能平稳地存活下去,不仅积极地转型,还推出了其他类型的产品,可效果却微乎其微。
转型失败带给片仔癀的,不仅是疯狂下跌的股价,还有越来越差的口碑,这也导致片仔癀在融资时不断遇到挫折。
发现降价策略并不奏效后,片仔癀又出奇招,在业绩连连下滑的情况下,竟然还大胆地将单价提高近两百元。
短期来看,片仔癀提高单价后,的确是令销量增加了,甚至还引发了“片仔癀能否重回巅峰”的讨论。
可长期来看,片仔癀在行情并不好时,冒险地提高单价,这不仅是在继续透支价格,更是断送了片仔癀的未来。
结语:
对于片仔癀来说,早就应该放弃曾经的“高端定位”和“炒作涨价”策略了,即便是继续炒作,至少也要拿出一些新花样,消费者也好,股民也罢,不大可能上同样的当。
最后,炒作带给一家企业的,最多是一时的火爆,能够让企业长期发展下去的,一定是够好的产品,以及物有所值的定价,盲目地透支,毁掉的是整个企业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