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慰安妇铜像被移除:台湾省,为何有那么多“精神日本人”?

黄娜老师 2024-09-21 16:43:39

话不多说,先看图。

这是不久前,位于台南市的台湾省内的唯一一个慰安妇铜像,被铲车无情推倒。

虽然相关人士解释,这主要因为铜像矗立的土地被拍卖,无法继续安放。

但注意,它发生在9月18号当天,这个特殊的日子。

再看这几张照片。

2022年9月24日,安倍晋三被宅男“送走”后两个月,一座安倍全身铜像,在台湾省高雄市的红毛港保安堂揭幕。

铜像尺寸为安倍等身大小,底部刻有“台湾永远的朋友”。

现场,台湾当局监察领导人陈菊等共计超过300人,参加了揭幕仪式并向安倍晋三默哀。

铜像前,跪倒的,鞠躬的,一片又一片。

说到这儿,是不是气坏了?

更让人气不过的还有,早在曾经的2015年7月,“反课纲”运动学生头目朱震的这番话。

大家肯定都看过下面的图片。

当年的这个“反课纲”,看似好像是学生运动,其实背后就是绿营的政治挑衅。

那时候,台湾地区领导人还是马英九。

在国民党和马英九的坚持下,考虑到2007年版的台湾省高中教科书中的一些“不恰当表述”,准备着手对相关课纲进行调整,并预定于2015年8月1日付诸实施。

结果,在某些绿营人士的教唆下,闹出了这个“反课纲”运动。

最终,迫于压力,台当局教育主管部门不得不做出了三点回应:

1.今后新旧版教科书并行,教科书“争议部分”将不列入大学入学考试命题;

2.即刻启动课纲检讨程序;

3.与学生代表进行沟通,以化解学生的疑虑。

很明显,这无疑是国民党当局的一种巨大妥协让步。它本想在台湾省的“去中国化”的路上踩个刹车,但一发现会影响到选举,很快就怂了。

以至于连当年的美国CNN都坐不住了,发新闻说,台湾或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承认慰安妇是自愿而不是被迫的地区。

因为,并行的旧“课纲”里,讲述有关“慰安妇”问题时,说她们——“除了一部分风尘女子,也有自愿从事慰安的妇女”。

再后来,民进党蔡英文上台,到了2019年版,台湾中学历史教科书甚至直接把日本叫成了“母国”。

估计它这样叫,那边日本都不敢答应。

在这些教材里,台湾先民被奴役压迫的血泪史和持续了半个世纪英勇的反抗斗争被彻底抹去。日本成了个专门建设台湾的“东瀛圣母”,不仅帮助台湾搞起了“工业化”,还促进了台湾破除陋习,发展教育,让社会形成“新风貌”。甚至连臭名昭著的“连坐-保甲制”也被大赞,说它是个“维护社会安定的好制度”。

在具体内容上,均用“清帝国”取代清朝的概念,影射清政府是和日本帝国一样,都是外来政权——来潜移默化的灌输台独历观,塑造所谓的“天然独”。

同样,近代的中英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也都被改了名字——逢中必反,只要看到“中”字,就要把它换掉,改成清英战争、清法战争等等。

有关抗日战争的段落,教科书写的非常短,而且还是那种手法,把当年的国民政府放在日本军国主义政府一样的位置上,以“第三方”视角讲述,而且主打的就是一个“反中媚日”。

看下图第三段,“1937年,日本正式对中国作战”,而非之前的“日本开始全面侵华”。

还有下图这句,解释日本军国主义的时候,竟然说——“日本专注于开拓工商贸易,而非占据领土,颇有拥护世界和平之意”。

这方面,可是连日本自家的教科书,都敢写成如此厚颜无耻(日本2012年版的历史教科书)。

某种程度上来看,台湾的这种“反中媚日”,确实跟从90年代末开始教科书被不断扭曲篡改有关。以至于如今的一些岛内中青年人,对大陆缺乏归属感,甚至产生了敌意;反而对日本总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

另外,还有人会说,那是因为国民党到台湾后做的太差了,导致台湾人怀念日本。

况且,曾经的一段时间,台湾岛内确实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不少“本省人”与“外省人”的矛盾。

这方面,大家可以参考一部明星云集的台湾老电影——《悲情城市》。

当年,对岸把1945年日本投降前就在台湾省定居的叫做本省人;而1945年国民政府接管台湾省,尤其是1949年后蒋部窜逃至台的人叫做外省人。

外省人和他们的第一代后人,普遍对大陆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对自己的大陆籍贯的认知非常清晰,没有质疑。

你看这是邓丽君入境日本时的申请书。祖籍写的是河北大名;居住地写的是中国台湾省。

 

相比之下,某些“本省人”,就不太一样了。

毕竟,台湾省曾有着近50年的殖民史。

甚至有人认为,这部分亲日的日本人,原本就是日本殖民者的后代。

这个其实就有点夸张了。

作为殖民地,日本人公然视台湾人为下等人,地位还不如朝鲜人,日本人也不愿意和台湾本地人直接通婚。那些混血后裔,主要都是私生子(比如,传说中李登辉的身世),而且数量并不大。

所以,如今的这群“媚日”群体,多数并没有日本血统,也只是精神日本人罢了。

像蔡英文,她爸爸蔡洁生就是个主动接受了日本“同化”的“皇民”,被安排给日军保养战机。

台湾光复后,靠着跟日本人很近的关系,蔡洁生曾用极低的成本,收购了不少因战败被赶走的日本商人的资产,开启了汽车维修和翻新转卖的产业。挣到钱后,又开酒店和夜总会(“林口大饭店”),成了当地的大富豪。

台湾光复后,曾经蔡洁生一直在极力遮掩自己的“皇民”经历。但这并不影响他暗地里继续做”精神日本人“。

非常说明问题的就是,蔡洁生四房太太生的一堆孩子的名字中都有东瀛的“瀛”字,奈何瀛字笔画太多,才把小女儿的名字“蔡瀛文”改成了“蔡英文”。

蔡英文有自己的日本名字:吉米牙,日本文ちびや。意思是小不点。而且,他们家的装修风格和饮食习惯,也以日式为主。

她当年的同学还回忆,少年蔡英文是一位遥不可及富家小姐,带的早餐通常为日式饭团,有时候也会有西式三明治,就是从来没有吃过中国人传统的大饼油条豆浆。

虽然蔡英文祖上是清朝时福建迁到台湾的客家人,找不一滴日本血统。但她却能自如用日语进行听说读写。

于是我们看到,蔡英文上台后,特别爱用日语发帖,面对那些日本政要,亲热劲头的如同见到了久别重逢的亲人一般。

而且,像蔡英文这样父辈接受了“皇民化”的本省人,占比要明显超过跟国民党来大陆的“外省人”。

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本省人”与“外省人”也不可避免的走向了融合。在某些势力的教唆下,曾经的“本省人”与“外省人”的矛盾,竟然慢慢转化为某些台湾人对大陆的敌视。

大约是从90年代开始,台湾社会,掀起了一波亲日思潮。

台独分子们也借着这波高潮,开始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媚日,就成了他们对抗统派,去“中国化”的一个主要手段。

毕竟,台独分子好歹也得认个“祖宗”。

于是,他们力图将日本塑造成台湾的“精神父亲”,从而切断台海两岸的血脉关系。

原本,国民政府接管台湾后,为了洗清日本殖民痕迹,恢复中华文化,曾经下了不少功夫。但奈何曾经半个世纪的殖民历史,以及当年日本人疯狂的“同化教育”,都无法避免地给台湾留下了不少难以抚平的日本痕迹。

像台湾人经常用的词汇,里面依旧充斥着很多日语元素。比如,便当 (餐盒)、寄付(捐献)、 味素 (味精),还有地名里面的“町”字,遍布全台的日料等等。

就这样,台独势力的美化宣传,再加上原本身边就充斥着的这些“日本味”的东西,一通操作下来,很多台湾人竟然习以为常了。

更恶劣的是,这种社会风气又和持续走歪的教科书互相作用。教科书、参考书不断美化日本,淡化曾经的殖民矛盾,把日本殖民侵略的50年,叫成了“日治时期”。

什么叫“治”?一提到“治”,都是“文景之治”、“贞观之治”,本应该是美好安定的时代...

从小这样被教育熏陶出来的台湾中青年这两代人,他们中的一些,难免就成了所谓的“精神日本人”。

最后,咱们再看看30多年前,台湾省基础教育课本上印着的这句话——

做个活活泼泼的好学生,做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好了,多说无益。毕竟,这个世界从来不是用道理来讲道理的。

还是希望台湾的同学们能尽快用上人教版的教材吧。原创文章,未经授权,拒绝一切形式转载和改编!

0 阅读:9

黄娜老师

简介:高校军事理论教师,头像为本人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