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起底许氏兄弟

最爱历史说 2024-08-02 01:23:35

谁的青春不迷茫?年轻的曹操(155—220)也曾迷茫过。

据《三国志》记载,曹操“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又“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

尽管曹操天资聪颖,但是由于整天不务正业,放浪形骸,再加之出身宦官家庭,当时还没什么人看得起他。这个有钱有势的官二代也有着幸福的烦恼。

年轻时的曹操是个纨绔子弟。图源:网络

名臣桥玄(110—184)一向以举贤任能闻名,他见到曹操后,一眼就看出此人前途不可估量,对其大加赞赏,还想在百年之后将妻儿托付给曹操照顾,两人遂结为忘年交。

能得到桥玄这样一位“大咖”的肯定,曹操也算是小有名气了。

但是,桥玄认为,这样还不够,如此才华出众的青年才俊,应该让世人皆知。于是,对曹操说:“小曹啊,你现在还未能成名,可以去请许子将老师给你写个评论。”

言外之意就是,许子将说你行,你就行了。

曹操一听,赶紧收拾行囊,前去拜访。

许子将,就是许劭(约150—195),汝南平舆人,以品评人物闻名于世。今天要聊的,便是由许劭、许靖所主持,在东汉末年名噪一时的“月旦评”。

01

月旦评是由出身汝南许氏望族的许劭及其堂兄许靖(?—222)共同创办,以臧否人物、评议时事为主的一个活动。

每个月,许氏兄弟会围绕不同的主题,针对当时的人物进行评说,且往往是直言不讳、不避权贵,每月初一公开发表评论结果。

月旦评一经流传,往往深入人心,传播甚广。因此,汝、颍一带的士子们都在翘首以盼,每月一次的月旦评能不能出现自己的名字。

当时,为月旦评所评价的人物“所称如龙之升,所贬如坠于渊,清论风行,高唱草偃,为众所服”。

如果一个人能得到许氏兄弟的夸赞,或许就有机会飞黄腾达,但是如果一个人品行不佳,又让许氏兄弟冷眼相待,说了几句坏话,那就犹如坠入深渊,一时难以翻身了。世人对于月旦评的结论也多有信服。

对此,明代人有诗赞曰:“心负云霄志,名高月旦评”。

宋人秦观也曾感慨“月旦尝居第一评,立朝风采照公卿”。这是说只要能成为月旦评中的NO.1,你就可以借此平步青云,声名显赫,身居在朝堂之上,风头甚至还能盖过其他公侯大臣。这一说法未免有些夸张,但亦足见月旦评在当时的影响力。

02

据《三国志·和洽传》裴松之注引《汝南先贤传》载:

劭始发明樊子昭于鬻帻之肆,出虞永贤于牧竖,召李淑才乡闾之间,擢郭子瑜鞍马之吏……皆当世之令懿也。

这些被提拔的贤士中,樊子昭本是市场上卖布的,虞永贤本是田野间放牛的,李淑才本是乡村里种田的,郭子瑜本是马厩里养马的,许劭神通广大,不知通过什么渠道认识他们,并将才华出众的他们一一引荐给世人。

而这些贤士也往往如许劭所言,成长为一时风流人物,如樊子昭,原是市井小贩,士农工商,商人垫底,其出身在当时并不起眼。但樊子昭发奋图强,德才兼修,终于成为远近闻名的名士,“自长幼完洁”,终其一身,备受赞誉,“年至耳顺,退能守静,进能不苟”。由此可知许劭品评人才不拘一格。

除了寒门子弟,许氏兄弟对名门士族的品评更为人称道,当世名流对月旦评既有几分向往,也有几分忌惮。

袁绍出生于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家世显赫,对同郡老乡许劭、许靖哥俩的月旦评也是久仰大名,生怕在许氏兄弟那儿留下坏名声。

一次,年轻的袁绍从濮阳令卸任,准备回老家。汝南袁氏的名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一路上车马骈阗,气氛热烈,袁大公子身着华服,高坐车上,顿时感觉飘飘然。

袁绍也担心许劭兄弟给差评。图源:影视剧照

差不多要行至汝南地界时,袁绍转念一想,这么豪华的阵仗要是让许劭他们见到,岂不是要批我骄奢淫逸,便对身边的人说道:“吾舆服岂可使许子将见。”

接着赶紧把车马遣散,自己独自乘一辆车,安安静静回家去了。

03

月旦评之所以能青史留名,一个是因为其闻名遐迩,家喻户晓,另一个当然是因为许氏兄弟的评语常料事如神,一语中的。

前文说到,曹操听从桥玄的建议,兴高采烈地前去拜访许劭,想要蹭蹭月旦评的热度。那么,结果如何呢?

那天,曹操来了,也不多闲扯,便问许劭:“我何如人?”

许劭很不待见曹操,“鄙其人而不肯对”,缄口不言。

许劭对曹操的反感,或许与曹操的家庭出身有关。曹操的父亲曹嵩认了宦官曹腾作干爹,在士人眼里难免会有偏见。

更何况,月旦评会应时而生的其中一个原因,正是因为宦官当政,士人上进无门,使得上到朝堂,下到黎民,清议之风盛行。

曹操暂时得不到许劭的答复,实在是不开心,“乃伺隙胁劭”。

许劭见拿曹操没办法,不得已,只好给出了自己的评价:“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许劭的这句话在史书中有不同的说法。比如,《三国志·武帝纪》中裴松之引注的《异同杂语》就是采用另一个更为知名的版本——“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多年以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成就霸业。图源:影视剧照

曹操听罢,大笑而去,似乎坚定了某种决心。

04

月旦评火了之后,许氏兄弟俱名扬四海。

当时,许劭就任汝南郡功曹,郡中官吏听说大名鼎鼎的许劭来了,“莫不改操饰行”,纷纷谨言慎行,注重道德操守,就怕他那金口一开,自己饭碗就丢了。这许劭任功曹是顺便把纪委也给兼任了。

许靖年轻时的名气比许劭稍差些,但也是誉满天下。然而,月旦评的这两位主持人,也是有不少过节。

许劭做汝南功曹时,“排摈靖不得齿叙,以马磨自给”,即把许靖排斥在外,不给他从政的门路,许靖居然只能靠赶马拉磨来养活自己,直到汝南改换太守,才得了计吏这个差事。

正是因为这兄弟俩窝里斗,无心经营,月旦评这“节目”逐渐日落西山,不复当年。据《后汉书》记载,“(许劭)与从兄靖不睦,时议以此少之”。随着堂兄弟俩散伙,月旦评悄然退出历史舞台。

许劭是聪明人,有识人之能,也有先见之明,眼见天下动荡,汉室倾颓,拒绝了来自中央的征辟,道:“现在小人当道,社稷不安,我想到淮海一带暂避一阵子,以保全一家老小。”

许劭一心想离开中原这片是非之地,于是携一家老小前往徐州避难,然而,出乎许劭意料的是,这里并没能给他一个安稳的家。

起初徐州刺史陶谦(132—194)以礼相待,许劭却不以为意,称“陶恭祖外慕名声,内非真正,待吾虽厚,其势必薄”。许劭认为,陶谦表面上热情好客,爱慕名士,实际上内心没有那么大气度,现在待人虽好,但迟早会露出虚伪刻薄的真面目。

说完就收拾行李跑路了。

不久,陶谦果然对寄居在徐州的士大夫下手,把没来得及走的人逮捕入狱,许劭逃过一劫。

而正如许劭所说,陶谦确实很小家子气,他经营徐州多年,虽有建树,却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兴平元年(194年),曹操父亲曹嵩途径徐州时遇害,曹操便以为父报仇为由讨伐陶谦,陶谦禁不起折腾,竟忧惧而死。

虽然各自“单飞”了,但许氏兄弟识别人才,品评人物的本领确实不减当年。

许靖和堂弟想法不同,认为大城市才是他施展抱负的舞台,于是留在中原。

董卓进京,许靖本有机会借此飞黄腾达。图源:影视剧照

中平六年(189年),董卓进京擅权。许靖因有识鉴人才之能,被董卓提拔,负责选拔人才,与尚书周毖一同举荐韩馥为冀州牧,刘岱为兖州刺史,孔伷为豫州刺史,张邈为陈留太守。

然而,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些人到任后,第二年全反了,都加入关东联军讨伐董卓。董卓气不打一处来,将周毖拉出去斩首,许靖见得罪了董卓,只好赶紧逃离洛阳。

05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单飞”后的许劭也有看走眼的时候,而这位没得到许劭好评的遗珠也很有名,他便是信义笃烈的东莱太史慈。

在离开陶谦之后,许劭投奔的对象是汉室宗亲,时任扬州刺史的刘繇。

许劭到哪儿投靠,哪儿就出事。兴平二年(195年),孙策重整父亲旧部,带兵东渡,意图占据江东,并脱离袁术控制。刘繇在扬州的临时治所曲阿岌岌可危,有部下推荐以太史慈为大将,带兵退敌。

太史慈,字子义,是一位被《三国志》作者陈寿称赞有“古人之风”的名将。然而,刘繇的宾客许劭偏偏对太史慈评价不高。

刘繇便没有听从部下的建议,说:“我若用子义,许子将不当笑我邪?”

刘繇没有拜太史慈为大将,反倒将侦察这样的简单任务交给他。正所谓无巧不成书,史载,太史慈与手下一名骑卒在查探军情的过程中遇到了孙策及其部下十三骑,双方在神亭短兵相接,“策刺慈马,而揽慈项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直到兵马赶到,两人才得以分开。

试想一下,若太史慈此次是率领大军前来,孙策的结局会是怎样呢?

刘繇用人不当,将太史慈大材小用,成就了孙策与太史慈的神亭酣战,自己却彻底凉了,很快就丢了地盘。太史慈则得遇明主,归了孙策。

对太史慈的无端偏见,或许是许劭人生最后一次评价人物,可惜这一次,他错了。

许劭跟随战败的刘繇逃奔豫章,最终客死他乡,他一生都在品评人物,却没有猜中自己的结局。

太史慈。图源:影视剧照

06

和许劭一样,许靖的运气也不好。逃离洛阳后,许靖漂泊不定,先后投奔孔伷、许贡、王朗等地方势力。

当时王朗任会稽太守,这地儿也让“小霸王”孙策看上了,由于会稽被孙策所占,许靖不得已继续浪迹天涯。

离开江东后,许靖投靠的是盘踞交州(今中国两广和越南中北部)的士燮。士燮很仰慕许靖的名声,对其多加敬重。

两广是个好地方,山清水秀,人杰地灵,遍地美食,不过,美食不包括福建人。

问题是,这时候是东汉末年啊!五百年后,唐人宋之问被贬至岭南时,还要哀叹:“处处山川同瘴疠,自怜能得几人归”。许靖作为中原名士,南逃至此,可以想见有多悲惨。

不知过了几年,益州牧刘璋某天突然想起来天下还有许靖这号人物,便派使者前去迎接他入蜀。许靖感动不已,欣然往之,估计一路上是一把鼻涕一把泪。

许靖入蜀后,继续发扬许氏兄弟的扫把星属性。

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161—223)入主益州。成都被围时,许靖本来是想逃出重围过来投降刘备的,可是没有成功。不过正是因为有了这事儿,刘备对许靖很鄙视。

刘备手下谋士法正进言:“这世上浪得虚名的人多了去,不缺许靖一个。主公要开创大业,就应该敬重这些名声在外的人物,就如当年燕昭王为招贤纳士,善待郭隗一样,不然会留下‘贱贤’的坏名声。”

刘备不想留下轻视贤士的坏名声,于是听从建议,厚待许靖。图源:影视剧照

于是,许靖人留下了,官保住了,在蜀汉受到礼遇,乐得清闲,直到晚年也不忘自己老本行,喜欢提拔才能出众的后辈。

当时,诸葛亮对许靖的看法和法正不谋而合:“靖人望,不可失也,借其名以竦动宇内”。

蜀汉章武二年(222年),年过七十的许靖作为蜀汉的“形象大使”,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

临终之际,他或许会猛然想起,多年前的某一日,天朗气清,他与堂弟许劭在平舆县城谈笑风生,所讲皆是当世英杰,所评尽是当朝时事。

一月一度的月旦评,让无数文人士子慕名而来,也让无数寒门子弟心向往之。

而这一切,犹如昙花一现。

月旦评已成过往,汉末名士风采亦随风而去。图源:影视剧照

就在许靖去世的前两年,曹魏黄初元年(220年),魏文帝曹丕采纳陈群的建议,实行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上承两汉察举征辟制,是一种将乡评与举荐相结合的制度,即“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九品中正制的出发点是好的,不仅将人才选拔权收归中央,也对民间评议进行了规范,可是,后来却跑偏了,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随着九品中正制官方地位的确立,以月旦评为代表的汉末清议之风就此烟消云散。

当魏晋清谈之风盛行,朝政萎靡不振,寒门士子壮志难酬的时候,他们会不会向往当年不拘一格拔人才的月旦评呢?

参考文献:

1.(南朝宋)范晔《后汉书》

2.(晋)陈寿《三国志》

3.(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4.吕思勉《三国史话》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