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如今已有近四千万人感染艾滋病,而不少人们也都存有谈“艾”色变的心理。
就有这么两类的人,被央视提醒要千万注意,是属于艾滋病的高发人群。
那么,艾滋病究竟是怎么来的?又有哪两类人,是要特别注意的?
艾滋病真这么可怕?
人们在听到“艾滋病”三字时,不自觉的可能会将它,视作洪水猛兽般避之不及。
而如今,中国已有3990万人感染艾滋病毒,甚至有930万人暂时无法得到医治。
有人会认为得艾滋病的人,是病原体、是生活不检点的人,是该被社会淘汰的人。
但其实这个有点儿被逐步妖魔化的疾病,其传染方式等也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
这个在身体上,会被终身标记的“可怕”疾病,其实也有被误解的地方。
艾滋病作为一种获得性的免疫缺陷综合征,是一种人类免疫缺陷的病毒。
这种病毒的传播方式,也常见于不安全的性行为、血液以及母婴接触等传播方式。
刚开始人们在感染时,并不会有什么特别的反应,而一旦感染个2到10年后,人体的免疫系统遭受破坏时,也就会慢慢发展成了人们所认识的那个艾滋病。
而有关艾滋病的内容,有时候还需要尊重科学,并不能凭借网络等凭借而盲目的针对别人。
就像有的人会觉得,只要接触了艾滋病人,或是使用艾滋病人用过的东西等,那就会感染病毒,人生就要完蛋了,其实这样的想法就有点儿偏激了。
比如人们知道感冒等病毒,就会随着与人相处,或是说话等,随着飞沫进行传播。
但艾滋与感冒病毒,可能就有着较大差别了,并不会像感冒病毒那般无孔不入。
人们通过飞沫,是不会传染艾滋病毒的,即使艾滋病人对着正常人打喷嚏,也都不会感染,而那种躲着远远地,不愿与艾滋病人接触的行为,就有点儿不礼貌了。
还有对于艾滋病人使用过的牙膏、马桶或是泳池等物品,其实也不会直接传播。
会在唾液和汗水及眼泪中有少量存在的病毒,如果脱离人体时间过长,也就失去了传播的能力。
至于人们在网络上,有时候听到的蚊虫叮咬,会感染艾滋的说法是不科学的。
这主要是蚊子吸食的血液量不大,而被蚊子吃进肚子后,也并不会再吐出来了,而要想一个健康的人,被蚊子感染艾滋病毒,那么是需要叮咬上千万次才行。
再有就是人们以前会听到的,对于在社会上有那种人品不好的感染者,会在像是共享单车等公共区域,涂抹或是放置沾染患病者血液的针等物品。
被一些危言耸听的人们,说是只要被沾有病毒的针扎破渗身体,那么病毒就会随伤口进入体内,这说法也是不合理的。
因为艾滋病毒一旦脱离人体体液环境,那么存活及感染别人的能力就会大幅下降。
经过长时间的暴露在空气中,艾滋病毒也就不具备活性,以及被感染的可能了。
虽然科学上来讲,除了血液的直接接触、以及高危的相处行为外,艾滋也没有人们想象中那样要被人们避之不及,但也有这两类人,需要人们的多加注意。
有这两类人群要注意
艾滋病并没有什么高危人群,有的只是高危行为。
不过有这么两类人,依旧是艾滋病的高发群体,需要人们多加注意。
其中一个是历经百态沧桑的老年人群体,而另一个则是活力满满的青少年群体。
这样两类看似极端的群体,却都处在不同程度的疾病风险之下。
较之以往的艾滋病传播方式,输血及母婴和注射吸毒等的传播方式,早就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了。
然而,通过相关数据来看,艾滋病例活跃度却是逐年增加的。
其中,在5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体中,增长的趋势尤为明显,且还多以男性群体为主。
至于年轻的青年人群体,虽然在数据上会有所波动,但总体上算是控制的较好。
不过,无论是年轻人还是年长者,都该保持一对一的忠诚伴侣,对于像是黄赌毒的高危行为,都要避免沾染,毕竟在那鱼龙混杂的环境中,很可能一不小心就会中招。
再有就是一旦发生了不安全性行为,那么就要及时的咨询和采取必要阻断措施。
像是一般要在24小时内,且最晚不能超过72小时的时间内,去寻求专业帮助。
除了那些较为特殊的高危行为外,生活中也会因为一些小事儿,造成严重后果。
就像是艾滋病的一种传播方式,就是通过血液进行传播,然而可能只是小小的出血与创口,那都会造成不经意被感染的结果。
比如人们为了图便宜,在不规范的医疗机构或是不够正规的小诊所,进行有创口的美容、纹眉、纹身、拔牙以及打耳洞等,都有可能不经意的被传播。
因为一些不够正规的机构,对于医疗用具保管不当,或是在消毒等方面没有做好。
而正常的人们再使用相关用具后,就很可能在不知不觉之中,就非本意的中招了。
再有就是人们,也可以同患有艾滋病的人们正常交流,但要避免共用剃须刀和牙刷等日用品,剃须刀可能会在刮胡子时刮破,而牙刷可能会遇到牙龈出血等问题。
所以生活中的小细节,也是很容易被忽视、或是被莫名的就被动中招了。
而相对于每天忙碌奔忙于生活的中年人,有钱有闲的老年人可能会不够注意,而没有太多生活经验又涉世不深的年轻人,又会不够能很好的控制自身。
这也就造成了青年人与老年人群体,存在患病较为高发的情况。
虽说人们对于艾滋病误会,甚至一些偶然患病的人们,也在得知消息的那一刻,会陡然感受到人生的灰暗,但这种病可能也并非没有希望。
关于艾滋病的真面目
人们最早听说的艾滋病来源,是被最明确记录在一位教授的《艾滋病的起源》书中。
在这位加拿大的教授表述中,是因为一战时期的协约国,英、法和比利时三国,想要向属于同盟国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发起占有殖民的进攻。
而当军队抵达喀麦隆时,就出人意料的出现了食物短缺的情况,所以士兵就不得不进入森林,通过吃动物获取能量,也就是因吃食了染病的黑猩猩,就被感染了。
但对于人类真正的第一例艾滋病,是怎么产生的,却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论。
随着人类的交往与发展,艾滋也从一开始的不被重视,到后来的谈“艾”色变。
但其实艾滋病在一些专家看来,并非是个不治之症,反而是一个可防可控的慢性疾病,甚至在现在也能得到有效的治疗,只不过还没能达到完全治愈的能力。
而艾滋病人们也可以结婚生育,也可以获得一个健康的后代,虽然在心理上不那么被人接受,但“艾”群体的人们,也是可以得到被尊重权力的人群。
就像在2005年时,就有过一位名为朱力亚的陕西女孩儿。
这个坚强的女孩儿,就是因为交往了黑人男友,在被欺骗的情况下感染了疾病。
但她却是一个勇敢且坚强的女子,通过演讲的方式走在各大高校的校园里,用她的亲身经历,讲述了她曾经因冲动所做出的,伤害自己的那些行为。
而朱力亚也坦白真诚的讲述了自己的经历,也愿意直面别人的异样眼光与言语。
所以直白讲出自己的经历,大胆真诚待人的感染者,也并非是“罪大恶极”之人。
我国国务院办公厅,也在12月11日发表了,有关艾滋病的防治工作,用于维护人民的身体健康,虽然国家忙碌,但对于这个有点儿特殊的群体,也在时刻关注。
而有了国家的重视,还有良好的社会秩序,生活中的人们也都有自我防护意识,避免进行高危的行为等,加之医疗等技术的不断提升。
未来实现艾滋病的完全治愈也并非不可能,患病的人们不用灰心,正常人们也无需过分担心,人与人之间的友善相处,才是社会中人们的最佳相处模式。
参考资料
光明网——《艾滋病真有那么可怕吗?大多数人都误解了这些事..》2024-12-01
央视新闻——《这些关于艾滋病的知识你知道吗?这两类人群一定要注意》2024-12-01
九派新闻——《关于艾滋病的几个真相:日常接触不会感染,95%来源性传播,艾滋病患者寿命接近正常人》2024-12-01
大河网——《健康半月谈丨艾滋病没有“高危人群” 只有“高危行为”》2024-12-01
澎湃新闻——《国办:到2030年,全人群艾滋病感染率控制在0.2%以下》2024-12-11
闽南网——《艾滋病到底是怎么来的?人类第一例艾滋病最早出现在哪里是如何产生的?》2021-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