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大鱼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如何点菜,成了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一大难题。
根据多次聚餐的经验来看,几乎每碰到十个人,就有六个人做不出最终决定。
朋友说,有一次她们部门聚餐,十来个人围坐一桌,却个个都是“选择困难症”。
半个小时过去,竟然没能成功选出一道菜。
其实,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并不需要如此纠结。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规划与选择,就能轻松解决诸多难题。
最近,就在后台收到了一位茶友的留言,想问问有没有煮茶壶的推荐。
找了许多款放在购物车里,每次准备下单时都纠结不已,几乎一个月,她都还没能做出决定。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今日就来帮助大家挑选一个合适的煮茶容器,冬日喝茶更省心。
《2》
买茶壶先看材质,安全和实用都不能少。
安全,是享受任何兴趣爱好的前提,除了最基本的实用性,煮茶容器的安全性能,也同样需要细心考虑。
首先,得说说紫砂材质的煮茶壶,是最不推荐的类型,紫砂壶平时就需要精细打理,稍有不慎就会出现裂缝。
特别是在这寒冷的天气里,关火后将紫砂壶放在冰冷的桌面上,而内部承载着滚沸的热茶。
由于内外温差过大,壶底很容易出现裂开的情况,成为一大安全隐患。
另一方面,紫砂壶的表面分布着不少小气孔,具有吸附性,干扰茶香茶味的正常展现,并不适合追求自然本味的白茶。
其次,如果是金属材质的茶壶,虽然材质结实牢固,不至于造成突然开裂的尴尬场景。
但真正煮过一次就会发现,这类茶壶在实用性上依旧稍有欠缺。
例如有着一定重量的铁壶,烧水速度也慢,本就有些不太顺手,每次使用完,都需要及时洗净并完全擦干,否则容易生锈。
在湿度较高的南方地区,即便将茶壶妥善存放在柜子里,也难免会受到水汽的侵蚀,生锈的风险依然存在。
煮茶时,茶叶析出的茶多酚等成分容易受到铁元素的影响,形成一层结合物。
虽然这种结合物对身体无害,但会让茶汤色泽发暗,香气受损,口感也变得不够醇厚饱满。
最后排除下来,最值得选择的,还是耐高温的玻璃壶。
细腻稳定的材质,不具吸附性,也不会与茶叶内质发生反应,能够准确还原茶汤的原本风味。
而且,玻璃壶表面光滑易打理,不容易残留茶渍茶垢,用海绵擦轻轻擦拭、清水一冲就能洁净如新,用起来明显更方便。
此外,透明的外观特性不仅简约大方,还便于观察茶汤的变化情况,从而精准控制煮茶时间,进一步降低了煮茶难度。
《3》
容量无需过大,根据实际需求决定。
曾经听一位茶友说,比起泡茶她更喜欢煮茶,省去了多次出汤的麻烦,只需一壶便能享受大半天的悠闲时光。
特别是冬天茶水温度下降快,煮出的一大壶茶汤却能时刻保持温热,更是让人省心不少。
不仅如此,煮茶法在喝茶人数较多时也显得尤为合适。
与盖碗泡茶法相比,煮茶法能够一次性煮出足够的茶量,无需担心因茶量不足而出现分配不均的尴尬。
但是,这也不代表着茶壶容量越大就越好。
茶壶容量变大,注水量相应也要跟着增加,进而影响到干茶的投放,使得茶水比例难以把握,影响茶汤的口感。
另外,平时一个人在家喝茶,大容量茶壶煮出的茶汤很难做到及时喝完,从白天到晚上经常仍有剩余。
时间过去了十几个小时,茶汤不再新鲜,同样属于隔夜茶的范畴,既浪费又可惜。
通常情况下,家用煮茶壶选择500-600毫升的容量最不容易出错,完全能满足日常大小饮茶需求,还能避免茶汤浪费。
在煮茶时,只需注入300-400毫升的水量,相应的干茶量也减少至1.5-2.5克,确保茶汤浓度适中。
这样的搭配,不仅节省干茶量,不同人数场合也都能轻松适配,哪怕一个人喝茶也不成负担。
《4》
养生壶操作难度更低,可以用来煮白茶吗?
从茶汤风味的细腻品鉴与享受角度出发,并不推荐茶友们选择养生壶。
尽管市面上大多数一体式的玻璃养生壶,都具备煮茶功能,看似方便实用,但具体时间不可调控。
十分钟、二十分钟起步的煮制,在长时间的高温沸腾下,茶叶被煮得过烂,内质成分被毫无保留地析出。
最终得到的,是一壶暗沉发红、茶味物质过度浓缩的茶汤,苦涩得有些难以入口。
另外,盖子上的橡胶圈在长时间使用后容易吸附各种味道,即便经过仔细清洗,也难以彻底去除残留的气味。
如果养生壶煮过黄芪、红枣等食材,下一次再用于煮茶,这些气味就会不可避免地混入茶汤,严重干扰了品茶的纯粹感受。
最提倡的,还是玻璃壶与电陶炉的搭配,避免了接触明火带来的安全隐患,用起来更安全。
更重要的是,煮茶时间完全由自己掌控。
一旦茶汤沸腾,展现出浅琥珀色、赤金色泽,就应立刻关火,将浓度保持在合理范围内。
这样煮出的茶汤,风味浓郁醇厚,却丝毫不会感到苦涩,真正发挥了优质茶叶的应有价值。
况且,沸水投茶所需的煮茶时间并不算长,短短几分钟就能喝上甘醇的茶汤。
何必要靠养生壶,长久等待换来一杯色香味尽失的老白茶,为自己增添不必要的麻烦呢?
《5》
与泡茶法相比,煮茶法更属于懒人的一大福音。
不需要一次次的注水出汤,也不考验手法。
只需简单备齐煮茶器具,就能轻松享受悠然自得的茶香时光。
不过,对新手来说,如果太过依赖煮茶,还是难以提升自己的品茶经验。
先用盖碗泡茶,清晰展现出每冲香气滋味的变化,再将叶底投入茶壶煮制,更能品味出好茶的真谛。
让珍贵茶叶发挥出最大的价值,何乐而不为呢?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