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小时候做作业,快得就像开挂,思路清晰,笔尖一划就完成。
可是长大了,一到做题就像在开会,翻书找公式,困成哈士奇,怎么看都没力气。你是不是觉得他们是长大了变懒了?其实并不是,是因为他们小时候的天赋早就用光了。
就像一部新手机,前两年电池还快,续航杠杠的,后来你会发现,每天都在“电量焦虑”,脑袋也总是“应用崩溃”。
这些“鸡娃”家长,每天给孩子充快电、逼着孩子硬生生去啃那些学科,但从来没想过——电池也会有衰减,系统也会有降频期。
说得简单点,“学习时间和学习效率此消彼长”,你看起来是时间多了,效率却降低了。你以为时间打败了效率?
其实,孩子的学习效率,早就被家长“干废了”。

记得小时候我妈总爱对我说:“别人家的孩子写完作业还能复习预习,你怎么还在抄题?”
那会儿,我真搞不懂,心里想着:“这不就写作业嘛,没啥了不起的。”后来我才明白,原来别人家的孩子是靠脑子写作业的,而我那时候靠的是时间。
差距并不在于“多花了多久”,而是在“学的时候能不能动脑子”。
很多“鸡娃”家长信奉着一个错误的信念:“只要孩子花足够多时间,就能秒杀天才”。于是他们把孩子逼进了一个时间的“绞肉机”。
每天补两个小时,三年后就能飞天。结果呢,小学的放学时间变成了8点,作业做到9点还没完,十点眼神空洞地抄写默写……你以为孩子是被“努力”卷出来的奇迹?
其实不然,时间换分数的机制一旦停止,就什么也没了。
“孩子不是开关,按下去就能高速运转;他们更像微波炉,不管你怎么狂按,它都还是得慢慢加热。”
我想起一个朋友家的孩子,小时候就是典型的“鸡娃”标杆,天天去奥数班、每天背课文、练字。
他的小升初成绩确实很亮眼,但初中一开始就有些力不从心。高一时,我碰到他时,他的脸上写满了疲惫:“我已经尽力了”。
你让他背一个化学公式,十分钟都记不住;让他分析一篇文言文,眼神空洞,仿佛面对一篇天书。
最后我才明白,原来他的脑袋在五年级时就已经被榨干了,现在剩下的只是惯性。

有没有发现,那些后劲十足的孩子,小时候都玩得特别开心?
这可不是笑话,而是真的。玩耍的时间,不只是玩乐,还是思考的时间,是培养好奇心和自主性、自驱力的时间。
与之对比,那些“鸡娃”的节奏是这样的:
“写完语文练数学,做完英语做奥数,爸妈像项目经理,孩子像流水线上的工人。”
这些孩子一开始确实跑得很快,家长也很有成就感。但这并不是孩子的能力,而是高效率的假象,是外力推动的结果。
一旦外力不再,孩子就“崩盘”了。
那些看似“悠哉游哉”的孩子,反倒积蓄了更多的能量。他们依靠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靠思考,而不是单纯的拼命做题。
等到高中一来,鸡娃们的套路早已过时,反而是那些平时看起来“划水”的孩子,突然飞跃了。

比如,我认识一个小学时就是典型的“满分机器”的女生,作文满分,阅读题做得飞快。
结果到了初中,语文成绩简直就像脱了网的打印机,完全不通了。一次阅读题让她分析“作者表达了什么情感”,她从头到尾找不到正确的答案,最后写的是:“表达了对故乡的赞美。”
老师批注道:“这篇是讲父亲进监狱的事。”
你以为她粗心?不,她只是从未学会过如何理解文字背后的情感,只知道套用标准答案。
所以说,鸡娃时代训练出来的并不是理解力,而是“找关键词”和“套模板”的技巧,一换题型就崩了。
就像那些只会跳舞的男生,一放首古筝音乐,他瞬间崩溃。

鸡娃的本质其实是一场对“成长耐心”的豪赌。你在小学时拼命压榨孩子的精力,尽管看似赢得了起跑线,但实际上你是在拿孩子的青春去赌未来。
高中,是大脑真正飞跃的黄金时期。
而鸡娃们从小依靠的是“多做题换分数”的方法,却没有培养抽象逻辑、自主学习、深度思考的能力。
他们在该扎根的年纪被逼着开花,等到该枝繁叶茂时,他们发现自己根基早已枯萎。
我认识一个高一女生,小学的时候是个典型的鸡娃,进了省重点后却开始发力不足。高一月考时,数学才考了78分,物理更是只有54分,完全跌入班级倒数。
她妈妈在家哭得像个泪人:“我这么管你,你怎么变成这样?”她低头不语。后来老师布置预习任务时,她问我:“预习是啥意思?”
我真的是惊了——她从来没有真正过“自主”学习过一次,所有的一切都是按照老师的安排、死记硬背。
我还记得我有一个初中同学,小时候就被冠上“刷题大王”的头衔,每天的学习时间比高三还要紧张,作息紧张得不亚于上班族。
结果高一时,他开始需要依赖红牛,一周两瓶,晚上靠冥想放松,数理化考试像刑场一样。试卷做不完,脑袋跟不上,复习赶不上,成绩持续掉到不及格。
最后,他的学习效率低得让人震惊,花费更多时间都没办法记住一个概念。
就像一台小差的打印机,卡住了,时不时还得卡顿。
最终,他的成绩和心态彻底崩溃,成了一个电池衰退的iPhone,勉强撑到了高考。

所以说,鸡娃的问题,不是学得多,而是错了阶段。
孩子的学习阶段,不是“谁更卷”决定的,而是“谁更懂得用脑”。
与其每天给孩子“再学一小时”,不如教会他们“少做一张卷子,多想一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