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者看湖北|著名经济学家范恒山:在“深刻革命”中,为自身赢得先机,为全国作出贡献

湖北日报视频 2024-11-28 08:11:28

访谈嘉宾:

范恒山 著名经济学家

阅读提要

■ 无论发展基础怎样,发展任务多么繁重,都不能

无视绿色低碳这一原则。

■ 水是决定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转型

的一个关键因素。治水既要着眼于水又要超越于水。

在“深刻革命”中,为自身赢得先机,为全国作出贡献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湖北坐拥最长长江岸线,肩负“一江清水东流、一库净水北送”的重大政治责任,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立规之地”。此外,位于湖北的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系统,承担着全国碳市场的确权登记、交易结算、分配履约等业务。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问题上,湖北需要展现出怎样的作为?

范恒山:绿色低碳发展是以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要素节约为前提与特质的发展,体现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统一,彰显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湖北肩负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大使命和保障“一江清水东流、一库净水北送”等特殊职责,不仅可以为自身赢得先机,还能为全国作出贡献。

人类生产活动的基础是自然条件,破坏这种条件搞竭泽而渔、釜底抽薪的粗放式开发,固然能获得一时的快速发展,但必然受到反噬,最终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的减速、停滞甚至倒退。鉴于十八世纪中叶工业革命以来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体肆意消耗能源资源及由此带来的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世界在痛定思痛中达成了应对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和生物多样性丧失问题,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共识。在过去一些时期,我国一些地方从事粗放型发展带来的生态系统恶化和环境污染,也迫使我们重新审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把绿色低碳发展确立为新的发展理念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绿色低碳发展能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多的收益,能够避免资源锐减和环境破坏导致的发展进程中断和发展规模萎缩,能因产业和产品的绿色化、生态化而形成高附加值。它还能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使之形成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绿色低碳发展是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谁走在前面,谁就把握了发展的主动权,从而抢占了发展的先机。

立足关键时期,抓住“一、二、三、四”下功夫、做文章

记者:今年7月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正式发布,这是中央层面首次对全面绿色转型进行系统部署。结合意见要求,湖北在全面绿色转型上如何进一步发力?

范恒山:湖北是经济大省,正处于加速推进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湖北又是生态大省,江河纵横、湿地宽阔、森林密布,还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和三峡坝区所在地。在具体操作中,可以抓住“一、二、三、四”下功夫、做文章。

坚持一个原则: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红线和底色。

把绿色低碳作为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城市改造、乡村振兴和环境优化等一切工作的基本原则和刚性约束,无论发展基础怎样,发展任务多么繁重,都不能无视这一原则。内部发展要体现这一要求,对外招商引资要守住这个门槛,地区间产业转移承接要把握住这个关卡。

优化两种结构:推动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的绿色化与低碳化。

提升产业结构。产业一头连着经济,一头连着资源环境,是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关系、走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子的根本所在。在强化传统产业的绿色化改造方面,应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科学施用化肥、农药,提高秸秆、粪污、农膜等的综合循环利用水平,运用自然与科技手段,促进农田土壤固碳增汇;应大力推动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造纸、印染等行业技术革新和低碳环保工艺改造,对难以实现有效改造或转型升级的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坚决予以关停。在积极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方面,应推动高端、先进、智能制造业发展,加快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强化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应用,不断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科技手段,培育绿色低碳工艺与服务业,不断提升其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推动绿色生态资源与适宜产业融合,形成以绿色低碳为本底的“融合型经济”“混合型产业”;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实现农业绿上增绿;在尊重自然本性、强化山水美态的基础上大力开发生态产品,不断提升绿水青山的经济价值和财富展现程度。

优化能源结构。能源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制约绿色化低碳化的关键因素。湖北新能源资源丰富,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打造绿色低碳的能源体系。严格控制化石能源消费:科学实施重点区域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推动重点用煤行业减煤、限煤,积极有序实现散煤替代;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推动天然气与多种能源融合发展,合理引导天然气消费。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积极发展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地热能、浅层地温能等新能源;深化氢能技术研发,促进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打造水、风、光一体联动的清洁能源体系。

实行三策联动。结合产业、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拓展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绿色消费。

推动交通运输绿色发展。交通运输业是二氧化碳排放大户。要结合完善交通运输体系,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建立综合立体交通网,提高铁路、水路在综合和大宗货物运输中的承运比重,降低空载率和不合理客货运周转量,持续降低运输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与此同时,改造与提升相结合,建设绿色交通基础设施,推广节能低碳型交通工具、完善新能源供需装置。

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建筑。建筑耗用的大量建材和其他一些物质,是各种排放特别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应持续提高新建建筑节能标准,加快推进超低或近零能耗规模化发展;全面推广绿色低碳建材,优化建筑用能结构;结合乡村振兴,推行绿色建造方式,发展绿色农房。

积极构建绿色消费格局。消费涉及各个领域,包揽全体民众,消费模式的绿色转型对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应大力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方式,推动建设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商店、绿色餐馆,积极开展绿色出行、绿色购物、绿色用餐、绿色娱乐等,把绿色导向和品质贯彻到生活与消费的每一个环节。与此同时,加大绿色产品供给,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

加强四项举措。通过规划引领、创新支撑、项目依托、机制约束做实做好各项工作,扎实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坚持规划引领。以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为引领,正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科学制定区域经济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体规划,并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发展实际,合理设定绿色低碳转型的时间表、路线图和施工表。

加强创新支撑。有效整合区域科技力量,加强关系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的核心技术和实用工艺的攻坚。同时,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全面推动体制机制、政策手段、运行模式、管理方式的创新,为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动能保障和技术支撑。

夯实项目依托。不止于规划、不骛于虚声,把一个个具体项目作为绿色低碳转型的载体和依托,以实实在在的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成效作为衡量各项工作的标准。

强化机制约束。一方面,大力推动建立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体制机制,如多元化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之间利益补偿机制,资源输出地与输入地之间利益补偿机制,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用能权初始分配与交易制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等;另一方面,不断完善推动绿色发展的政绩考核体制与责任追究机制。

对湖北来说,有四项直接关联全国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工作

记者:您曾说过,要进一步推动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向绿色化、智能化和高端化转型。湖北水资源丰富,生态本底优越,同时也是制造业大省,传统产业占比高,这篇“转”的文章该如何往深处做?

范恒山:从逻辑联系看,各地区、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构成了全国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实际操作看,各地区、各区域的水土环境、资源禀赋等差距很大,基于协调发展的要求,国家需要统筹进行资源要素配置,这使得一些地区或区域同时承担起了直接为全国或其他地区服务的职责,包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的服务职责。各相关地区或区域应立足大局,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扎实的工作举措履行好这种职责。

对湖北来说,有四项直接关联全国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工作,需要一如既往地抓实抓好。

在实现“一江清水东流”中发挥中坚作用。长江绵延6300余公里,其生态环境状况直接决定着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沿线人民的健康福祉。中央提出的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要求把保护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重要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长江湖北段干线约1062公里,居沿江省份之首,是长江大保护的“主战场”。湖北地处长江中游,不仅要实现本地区长江水域的减污、除污,还要实施上游水域的“截污”“化污”,任务十分繁重。湖北应树立系统观念,坚持综合治理,切实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统筹解决水、路、港、岸、产、城和生物、湿地、环境等问题,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在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上形成湖北特色,树立湖北典范。

在保障“一库净水北送”中体现政治担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优化配置水资源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而湖北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2014年底通水后,丹江口水库为京、津等北方地区提供了大量的生活与生产用水。湖北是这一工程的纯粹贡献者,承担着保障“一库净水北送”的重大政治责任。应继续强化湿地修复、森林覆盖,荒漠化治理,持续增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应加强城乡污水清洁化处置、入库河流综合整治、高污染企业关闭改造,切实阻断污染源流。与此同时,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深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对口协作,促进湖北与相关地区间的合作联动。

在“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基础上开展新的探索。2007年,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并在2008年由国务院直接批准实施相关试验总体方案。这一试验区是国家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战略平台,也是湖北推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的一块独特的实验基地。近些年,国家通过多个重大政策文件和发展规划持续为武汉城市圈、武汉都市圈赋能,湖北应不负国家重托,认真总结与继承以往成功的做法,进一步适应新的形势和需要开展新的探索。特别应在推动城市协同、开展综合治理、强化科技赋能、开展创新示范推广以及对接国际高标准规则、建立法治保障等方面进行探索试验,为全国提供经验。

协同推进“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系统”高效运作。自2017年全国碳市场建设启动以来,湖北省承担了全国碳排放注册登记结算系统的建设任务。经过努力,系统具备了开立账户、注册登记、配额发放、交易结算、履约清缴等全业务流程功能,是全国碳市场有效运转的重要支撑平台。2021年,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这一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湖北应充分利用好这个平台,为推动全国碳排放交易和碳市场发展做好基础与衍生服务,同时,依托于此,不断拓展湖北碳市场。近期资料显示,湖北碳市场碳配额累计成交量达4.09亿吨、成交总额突破100亿元,成为全国首批7个试点碳市场中交易总额首个突破百亿的市场。未来,应以拓展绿色低碳产业链供应链为基础,充分借助相关交易、结算平台,推动湖北碳市场实现更大发展,持续展示湖北绿色低碳的新成就。

对湖北而言,最绕不过去的一个因素就是“水”

记者: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有三重境界:保护、保护和发展并重、保护就是发展。现实地看,我们正处于从保护和发展并重迈向保护就是发展的阶段。在您看来,实现这一重大跨越,其中应该把握的关键点是什么?

范恒山: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既要做好产业优化升级、能源结构调整等基础性、普适性工作,也要从地区实际出发,寻找影响区域全局的关键点、突破口。

对湖北而言,最绕不过去的一个因素是“水”。湖北有“千湖之省”的美誉,长江、汉江、清江、堵河等江河及众多的湖泊把湖北变成了一个水脉相连的水乡泽国。

水是决定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转型的一个关键因素。湖北提出牢牢把握水这个核心要素,重点围绕以水系为脉络科学确定流域治理单元,推进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科学治理,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的思路是符合实际的。治水既要着眼于水又要超越于水,做到水陆联动、点面结合,软硬兼施,要把水域内污染元素化解和水域外污染源头根除有机结合起来,统筹推进非法码头整治、化工企业搬迁、岸线截污工程建设、湿地修复保护、总磷总氮控制管理体制改革等各项具体治理措施,将河湖内部污染、入江入湖污染、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的治理一体协同推进,进而促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转型。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周磊 整理)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