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成都的“失恋博物馆”火了,电视上情感综艺也一部接一部,像《心动的信号7》和《再见爱人4》这种,大家一边嗑着CP,一边又对那些“老夫老妻”的纠葛指指点点。这说明啥?咱好像既渴望爱情,又对爱情这事儿充满焦虑,甚至喜欢当个“情感审判官”。
从以前的《非诚勿扰》到现在的各种观察类情感综艺,这模式变化可真大。以前是相亲,现在是看别人谈恋爱,甚至看别人离婚。观众也变活跃了,从被动看,到主动参与讨论,网络上各种说法满天飞。 《再见爱人4》就成了个大舞台,杨子、黄圣依、麦琳、李行亮这些嘉宾,一言一行都被放大镜盯着,节目里的婚姻冲突更是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 你看,节目组把事情搞得非黑即白,故意制造冲突,结果让网友们一个个化身“福尔摩斯”,各种分析、猜测。社交媒体更是推波助澜,这“全民审判”的架势,够吓人的。
学术界也开始关注这现象了。程惠子老师的研究就指出,节目用了“双重管窥”的模式,观众和观察室嘉宾一起当评委,把情感关系当成了研究对象。 观察团里的黄执中、沈奕斐这些人,虽然分析头头是道,但有时也跟着起哄,制造各种“爹学”、“麦学”之类的梗,这合适吗? 这些模因虽然流行,但它简单化地解读了复杂的亲密关系,把问题都归结到人格障碍上,这未免太武断了吧?
说白了,节目和网络上对爱情的理解太狭隘了。 动不动就扣帽子,说谁是“自恋型人格障碍”,“回避型依恋”,这能解决问题吗? 巴迪欧的爱情观告诉我们,爱不是简单的安全和掌控,而是要拥抱差异,体验世界。但这在如今的网络环境下,却显得多么可贵。
《坠落的审判》这部电影反映的困境,跟《再见爱人4》何其相似! 私生活被曝光,被大众审判,这让人反思,咱到底在看什么?是真正在学习如何在亲密关系中处理问题,还是在满足一种窥探欲和批判欲? 情感综艺火爆,反映了现代人对爱情的迷茫和焦虑,但网络审判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也要警惕。 别忘了,爱情不是科学实验,也别让它成为一场全民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