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艺人黄子韬宣布以联合创始人身份入股某卫生巾生产企业,并推出“1分钱试用5万单”的营销活动,瞬间引发社会关注。数据显示,该活动上线24小时内吸引779万人次参与抢购,而其在社交平台宣称“自留500份产品用于每日品质监督”的言论,更将话题推向舆论中心。这场看似跨界破圈的商业行为,实则掀开了女性卫生用品行业透明度与社会责任讨论的新篇章。
黄子韬此次跨界并非单纯流量营销:其团队宣称将开放工厂生产线直播,从原材料采购(如进口纯棉无纺布、高分子吸水因子)到消毒封装全程可视化,并承诺产品检测报告实时公示。在试用活动中,5万单产品以0.01元价格发售(需支付6元运费),用户反馈“收到独立包装的试用装,附带厂长手写的品质承诺书”。这种“明星监督+透明生产”的模式,被部分消费者视为“打破行业信息壁垒”的尝试——据中国造纸协会数据,2024年卫生巾市场规模达980亿元,但中小品牌质量参差、原料配方不透明等问题长期存在,消费者对头部品牌依赖度超60%。
然而争议声浪同步高涨。行业分析师指出,卫生巾生产成本中物流与营销占比常超40%,“1分钱试用”本质是典型的低价获客策略,5万单的营销成本(预估30-50万元)与779万次曝光的流量转化比,符合互联网产品“烧钱换用户”的逻辑。部分网友质疑:“自留500份监督是否作秀?男性跨界女性私密用品领域,是真的关注女性健康,还是蹭性别话题博眼球?”更有女权博主指出,卫生巾行业的核心痛点是“经期贫困”与“税收歧视”(部分地区卫生巾仍被归为“奢侈品”征税),明星跨界若未触及这些结构性问题,易沦为商业噱头。
事件发酵期间,另一则新闻形成微妙对照——曾因“教女性拿捏男性”走红的网红“曲曲大女人”,因偷逃税被追缴罚款758万元,但其定价5999元的“高端情感课程”仍通过私域社群持续售卖。该案例暴露知识付费行业监管滞后:尽管税务部门介入,但课程内容是否涉及性别焦虑营销、服务质量如何保障等问题,仍处于监管盲区。有消费者投诉称,所谓“情感指导”实为拼接网络段子的PUA话术,而维权时遭遇“虚拟服务不支持退款”的霸王条款。
这两起事件折射出网红经济的双面性:一面是黄子韬试图通过透明化生产提升行业标准,另一面是部分网红利用信息差收割流量红利。中国消费者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网红经济相关投诉”同比增长37%,其中“虚假宣传”“货不对板”占比超60%,暴露出流量驱动型商业模式下社会责任的缺失。
三、跨界背后的行业变革与社会期待黄子韬的跨界行为,客观上推动了卫生巾行业的公众讨论。据第三方调研,活动期间某电商平台“纯棉卫生巾”搜索量激增230%,消费者开始关注产品成分表、执行标准(如GB/T 8939新国标)等专业信息。部分女性用户表示:“即便存在营销成分,能让更多人关注经期用品品质也是好事。”
但行业专家提醒,明星跨界需避免“三分钟热度”。2023年某男星投资月子中心,因服务质量问题被起诉;2024年某网红卖孕妇装涉嫌尺码欺诈。女性卫生用品行业尤其敏感,涉及生理健康与隐私保护,企业需建立长效品控机制而非依赖流量曝光。正如《中国女性消费报告》指出:“女性消费者愿为‘真诚的社会责任’买单,但反感将性别议题工具化的营销套路。”
黄子韬事件的争议,本质是“商业逐利”与“社会价值”的博弈。当明星跨界不再局限于站台代言,而是深入产业链上游,其行为便具有了行业示范意义——透明生产、用户监督等举措若能形成可复制模式,或将倒逼传统企业提升标准;但若最终沦为数据造假、售后缺位的“快消式跨界”,则可能加剧公众对流量经济的信任危机。
在“她经济”持续升温的当下,行业需要的不仅是话题热度,更需构建“产品力+责任感”的双重护城河。正如网友评论:“我们不排斥明星卖卫生巾,但希望看到的是真正解决痛点的诚意,而非收割女性钱包的套路。”这或许为所有跨界者敲响警钟:流量浪潮退去后,留下的究竟是行业变革的印记,还是沙滩上的营销泡沫,最终取决于对商业本质的敬畏与对社会责任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