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历史细节:诸葛亮曾经与鲜卑联合讨伐曹魏

抗抗说历史 2023-12-13 13:20:02

衣赐履按:从这一回开始,我们进入衣赐履读通鉴之《秦燕争霸》单元。燕,指鲜卑人建立的前燕政权;秦,指氐族人建立的前秦政权。后赵帝国灭亡前后,前燕和前秦相继崛起,称霸中国北方。

这一回,我们讲一下,鲜卑从哪里来。

氐人,或可称其为氐族。

鲜卑,称为鲜卑族就有些别扭,或可称为鲜卑人。

为什么呢?

因为,氐人的构成相对单纯,而鲜卑的构成则相当复杂。

鲜卑不是一个民族的概念,因为鲜卑不但包含不同的民族,甚至包含不同的种族;鲜卑也不是一个组织的概念,因为同一组织中人,虽然存在竞争关系,甚至是恶性竞争关系,但相互间当不至发生战争;鲜卑也不是一个国家的概念,因为鲜卑不但建立了一堆相互独立的国家,而且颇有几个存在于同一时期;鲜卑也不是一个宗教概念,因为并不存在一个鲜卑教,至少史书上没有记录他们有共同信奉的神。

但在民族、组织、国家、宗教这几个概念中,鲜卑偏偏与宗教最为相似。因为,不同国籍、不同民族、不同种族的人都可以宣称自己是某某宗教的教徒;鲜卑也一样,不同国籍、不同民族、不同种族的人,都可以宣称自己是鲜卑人。

当我们谈论鲜卑时,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呢?

这一点,既有趣,又让人困惑。

十六国时期,前燕、后燕、南燕、西秦、南凉,还有未列入十六国的西燕和吐谷浑(谷读如玉),都是鲜卑人建立的政权。

十六国之后,统一了中国北方的北魏政权,以及从北魏裂变出的北齐、北周,也都是鲜卑人建立的政权。

注:建立北齐的高欢,可能是鲜卑化的汉人,但其行政的基础确系鲜卑无疑。

之后再次进入大一统的隋唐帝国,则脱胎于北周政权,其鲜卑化程度,讲真,大概要超出大部分读者的想像。

我们即将进入十六国中、鲜卑建立的第一个政权——前燕政权。我觉得,对鲜卑的起源及其前期发展的基本脉络,作个简要的梳理,是很有必要的,对于我们理解鲜卑是谁,鲜卑从哪里来,鲜卑向哪里去,当有所裨益。

这一竿子,就得支回到五六百年前了。

早在公元前二、三世纪之交,匈奴出现了一代雄主冒顿单于(冒顿读如默毒),就是差点儿把汉高祖刘邦捉了活的那位。这哥们儿不是一般的猛,东西南北打,建立了极为庞大的匈奴王朝。公元前200年,冒顿灭掉了所谓的东胡。

汉朝时,称匈奴为胡。东胡,就是匈奴东边的少数民族。从“东胡”这个名称来看,它可能并不是单一民族部落,而是若干民族部落的联盟。东胡灭亡,遗留下来的各部落,有两支为后人所知,一为乌桓,一为鲜卑。

《后汉书·鲜卑传》载,鲜卑“语言习俗与乌桓同”。

我个人认为,可能存在两种情况:一是乌桓、鲜卑不同族,但是由于生存环境相似,长期交往,互相同化,故语言、习俗趋同;二是乌桓、鲜卑本就是同族的,但分化成了不同的部落或部落联盟,各自取了不同的名字而已。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他们与匈奴,并不同族。

经过数百年的变迁,鲜卑逐渐融合、分化为不同的族群,大略可分为东部鲜卑和拓跋鲜卑。东部鲜卑又分成段部、宇文部和慕容部。慕容部有一个分支,建立了吐谷浑;建立南凉的秃发部则出自拓跋部;另外还有陇西鲜卑乞伏部。

综合各种资料,东部鲜卑的原始分布地在鲜卑山,位于今蒙古草原的东南部,西辽河上游西拉木伦河以北的丘陵地带,东部鲜卑之名即来源于鲜卑山。而拓跋鲜卑的最初起源地在今蒙古草原的东北角,即今额尔古纳河的东南。古时那里有座大鲜卑山,拓跋鲜卑之名即来源于大鲜卑山。

注意,鲜卑山和大鲜卑山,是两座山。据《水经注》引《释氏西域记》载,敦煌东南也有一座鲜卑山。

注:关于鲜卑山的出处,还有不同版本,并且,至今并未有定论,有待于学术界进一步研究。

为什么会出现多座鲜卑山?

我猜,最初,族名可能来自于山名,之后,随着族群的迁移,他们将后来聚居地的山改称为鲜卑山,是有可能的。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孔庙,建在曲阜的叫孔庙,建在别处的,也叫孔庙,哪怕建在美利坚或欧罗巴,都叫孔庙,不会变成张庙王庙李庙。

鲜卑山和大鲜卑山,一南一北,相距甚远,东部鲜卑和拓跋鲜卑是否同源,就让人有些踌躇。幸好,唐代杜佑在《通典·边防十二》记了一笔:

拓跋氏亦东胡之后,别部鲜卑。

拓跋鲜卑,也是东胡的后人,是鲜卑的一支。

比较有趣的是,拓跋鲜卑建立北魏前后,把鲜卑之名据为己有,称东部鲜卑为“东部”或“白部”或“徒何”。

实际上,东部鲜卑和拓跋鲜卑,由于他们发展路径不同,与其他民族的融合程度不同,经过数百年的演变,其后代的差别也就越来越大。南朝史家称东部鲜卑为鲜卑,称与匈奴融合的拓跋部为“索虏”,为“匈奴种类”。

晋王沈《魏书》(记录曹魏时期的史书)载:

(鲜卑)常以季春大会作乐水上。嫁女娶妇,髡头饮宴……

髡读如坤,髡头,就是剪头发,鲜卑髡头的时间,在男子娶媳妇儿和女儿出嫁之时。《后汉书·鲜卑传》载,唯婚姻先髡头。

不过,他们会把头发剪成啥样,我们并不清楚。拓跋鲜卑常被称为“索头”,也是一种发型,索头与髡头,有什么区别,同样不得而知。胡三省认为,拓跋的索头即为辫发。马长寿先生认为,满族人剃发之周围,留顶发之大部分,垂辫于后,乌桓、鲜卑的髡头可能也是这样的。

实际上,王沈这短短几句话,可能向我们透露出鲜卑族群繁衍的重要方式。

《魏书》中的“乐水”,即《后汉书·鲜卑传》中的“饶乐水”,经现代学者考证,即为今天的西拉木伦河。

季春时节,鲜卑人在乐水举行盛大聚会,“嫁女娶妇,髡头饮宴”,似乎告诉我们,一方面,部落首领们开会研究族群下步的发展方向等重大问题,另一方面,为族群繁衍生息提供条件。对游牧部落而言,一年到头,赶着马牛羊追逐水草而居,除了整日风尘仆仆、灰头土脸,不宜于男欢女爱之外,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妨碍族群繁衍,即,同部落不可婚配,必须为不同部落的适龄青年提供恋爱的机会。季春,正是万物复苏的时节;水边儿,适龄生育的男男女女,把自己洗得干干净净的,在喜悦欢快中播下族群的种子。我不大相信“嫁女娶妇”那样羞羞答答的说法,多半是中原士人的想像;鲜卑的乐水大会,恐怕更为直接,更为热烈,更为奔放,对族群的繁衍更为有效。

到了东汉中叶,匈奴北单于远遁中亚,鲜卑顺势占领匈奴故地。当时,遗留在草原上的十多万落匈奴,全都改称自己为“鲜卑”。

之前的鲜卑,我们只能怀疑其并非单一民族;匈奴的加入,则让我们确定,鲜卑是一个多民族联合体。

二世纪中叶,鲜卑出了一位杰出人物檀石槐。檀石槐的出生,非常传奇。檀石槐的老爹叫投鹿侯,被匈奴征去当兵,一走就是三年。退役之后,投鹿侯兴冲冲回到家,发现老婆刚刚给他生了一大胖小子!投鹿侯当时就觉得不光帽子绿了,自己的脸也绿了,拔刀就要杀了这个“小孽障”。老婆赶忙拦住,表示有一天,大白天的,一个人走在路上,突然打起雷来,仰头一看,就有一个雹子掉入口中,于是,就怀孕了,十月怀胎,才生下这个娃娃,就冲这个受孕经历,娃娃长大一定不是一般人儿,咱先养着看看吧。投鹿侯终究咽不下这口气,答应不杀,但必须丢掉。老婆于是找人收养了娃娃,取名为檀石槐。

檀石槐的出生,或许反映出彼时鲜卑人的婚姻,道德约束并不十分严格,婚外生子的情况颇为常见。我印象中,北方草原游牧部落,在历史上,乃至晚近,似乎对非婚生子都并非不可接受,至少比内地要宽容得多。

檀石槐十四五岁的时候,就已经“勇健有智略”了。有一次,另外一个部落大人抢了檀石槐娘舅家的牛羊,檀石槐单人独骑追击,估计是发生了械斗,史称其“所向无前”,把被抢走的牛羊全都抢了回来,于是,名声大振,部落畏服。自此,檀石槐“施法禁,平曲直”,部落中人“无敢犯者”,被推举为部落大人,很多其他部落的大人也都归附他。在东汉桓帝时(公元147年—公元167年),檀石槐建立了一个草原部落军事大联盟。于是,草原上掀起一场鲜卑飓风,号称:

南抄汉边,北拒丁零,东却夫余,西击乌孙,尽据匈奴故地。东西万二千余里(一说万四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网罗山川、水泽、盐池甚广。

【不晓得发型对不对】

檀石槐领导下的部落军事大联盟范围很广,包括了整个蒙古草原的东部、中部和西部。

东部。从右北平以东至辽东、与夫余、濊貊(读如慧默)接壤,共二十多个邑。大人有四,弥加、阙机、素利、槐头。

中部。从右北平以西至上谷,共十多个邑。大人有三,柯最、阙居、慕容等。

西部。从上谷以西至敦煌,西接乌孙,共二十多个邑。大人有五,置鞬、落罗、日律、推演、宴荔游。

一般认为,槐头,即宇文氏的祖先宇文莫槐,莫槐为莫槐头的简译。慕容,即慕容氏之始,本为大人之名,后世演变为氏族之名。推演,则为拓跋鲜卑的一位祖先“第二推寅”,被追谥为魏献帝的拓跋邻。

有点儿意思吧?除了段部之外,后世最牛的几支鲜卑,全都跟着檀石槐混过。

鲜卑和汉朝之间,有时互相打,有时也做买卖。檀石槐率领下的鲜卑,甚至曾经联合南匈奴、乌桓、氐、羌等其他民族一道,抢掠汉朝边境。做买卖的时候,汉朝严禁卖给他们铁器,而他们也曾共同发誓,不卖给汉朝马匹。铁器和马匹,都是重要的战略物资,互相禁卖,也可能演变成下次战争的理由。

汉桓帝见檀石槐势力强大,曾经派使节封他为王,并表示可以和亲,但被石檀槐拒绝。

公元181年,檀石槐去世,儿子和连继位。注意,檀石槐是大伙儿选出来的,但和连却是父死子继,似乎说明,彼时,鲜卑首领的产生,正处于从选举制向世袭制的过渡时期。奈何和连不能服众,导致亲族火并,大联盟随之解体。

到了三国时代,鲜卑出了一个名为轲比能的能人。轲比能虽然出身于小部落(小种鲜卑),但志向远大,又颇能纵横,除西部鲜卑之外,中、东二部,大体上被他统到了一起。

轲比能对曹魏政权的态度,飘忽暧昧。

一方面,轲比能向曹丕献马,接受曹魏授予的附义王称号,跟曹魏做买卖,又归还居于鲜卑的汉人一千五百余家。由此,我们可以作出两点判断:一是鲜卑的多民族中,汉人可能也是其中之一;二是归还的汉人应该不是居于鲜卑的汉人的全部,汉人大约为鲜卑带去了中原的文化、工艺,以及农耕技术等,这对鲜卑人的汉化,鲜卑社会从游牧转向农耕,已经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另一方面,轲比能也常常挥师南下,对曹魏边地进行抢掠。公元235年,曹魏幽州刺史王雄派剑客将轲比能刺杀,于是,鲜卑的部落联盟再度瓦解。

关于刺杀轲比能,与诸葛丞相还有些渊源。

公元231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出兵祁山,派人与轲比能联络,共同伐魏。轲比能率军到达故北地郡石城(甘肃省皋兰县西北),与诸葛亮首尾相应以攻魏军,魏明帝曹叡下诏,命雁门太守牵招出兵讨伐。当时,诸葛退军,轲比能也返回漠南。幽州刺史王雄派剑客韩龙出塞暗杀轲比能,鲜卑从此“种落离散,互相侵伐,强者远遁,弱者请服”,于是,曹魏北境安定。

这位剑客韩龙,究竟是如何刺杀轲比能的,竟然没有留下只言片语,真是可惜啊可惜!

轲比能之死,似乎可以说明,在历史的洪流中,某一个人的作用可能非常大。轲比能在,鲜卑大联盟就在;轲比能死,联盟就溃散,对曹魏政权的威胁瞬间瓦解。

现代战争中,对敌实施“斩首”行动,已经成为制胜的重要手段,看来,古今中外,不管科学技术水平发展到什么程度,很多战略战术思想依然是相通的。

【图片来自网络】

0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