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运城:鱼跃龙门幸福河津

新黄河 2024-09-19 19:20:52

这里,历史悠久、人文富集,是中华史圣司马迁、孔子高足卜子夏、唐朝大将薛仁贵、初唐四杰之首王勃等名人的故乡。

这里,是“鱼跃龙门”“大禹治水”“相敬如宾”“西河设教”的传说和故事的诞生地。

这里,素有“华夏龙门,大河要津”之誉,既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又是商贾云集之城、货物集散之埠。

这里,便是河津。

翻开河津这片热土上延展了三千多年的历史长卷,探寻其“前世今生”,这座古耿名都散发出的新的文化自信扑面而来。

名片1 登天梯跃龙门

“禹凿龙门”和“鱼跃龙门”的美好传说,令众多游客神往。每逢节假日或旅游旺季,大量游客蜂拥而至。沿着古人足迹,登上天梯,飞跃龙门,可以感受到,数千年的黄河文明正在赋予河津这座城市新的文化内涵。

古耿龙门 见证古渡新生

游河东,必到河津,到河津,必游龙门。秦晋交界之处禹门口,悬崖壁立,横出天汉,黄河自西北山峡中咆哮而出,洪涛巨浪,蔚为壮观。这里,便是遐迩闻名的古耿龙门。“龙门,禹所凿,广八十步,岩际镌迹尚存”。这是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的一段记载。早在远古时期,强烈的地壳运动,外加黄河的长期冲击,状如门阙的龙门峡谷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下逐渐形成。据传,自然形成的河道十分狭窄,浩荡的黄河水下流不畅,泛滥成灾,于是,大禹率先民经4年苦战,将狭窄的山口开凿成如今的龙门。从此,河水畅通无阻。后人为纪念大禹功德,尊称龙门为“禹门”。大禹治水13年,这种“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成为黄河文化乃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禹凿龙门的伟大创举,亦成就了鲤鱼跃龙门的佳话。传说龙门初开之时落差很大,大江大海的鲤鱼闻讯逆流而上,争相跳跃龙门,跳过的化而为龙,到达理想境界;跳不过的,养精蓄锐,来年再跳。鲤鱼在争跃龙门过程中,先驱会以自己的脊背作为跳板,让后来者借力跨越龙门。这种拼搏精神、争先精神、人梯精神、团队精神、牺牲精神和奉献精神,孕育出“争强好胜勇为人先”的河津精神,成为河津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动力。

未至龙门,远远地便可看到一座红白相间、穿破天堑的现代化大桥凌空飞架于黄河之上,这便是横跨陕西与山西两省的禹门口黄河大桥。自龙门古渡码头乘船,一路沿黄河逆流而上,禹门口黄河大桥逐渐远去,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河流在身边奔流不息,浪花飞溅,仿若一条黄色的巨龙在峡谷中穿梭。不到半小时,便可到达黄河最窄之处——石门,仅有38米宽的水面两侧,山崖峭壁高耸入云,仿佛一直守护着这条古老的河流。

位于龙门与石门之间,垂直的悬崖峭壁上,是北魏时期依地势人工开凿的“之”字形古栈道——黄河大梯子崖,由这条巧夺天工的千年古道拾级而上,沿途的崖壁上凿痕虽历经风雨,仍清晰可辨,令人震撼。黄河就似在脚下奔腾呼啸,登至崖顶后从空中鸟瞰,大梯子崖的365级石台阶宛如在巨大的崖壁上悬挂着,人行于其上,似在飞檐走壁,无愧其称号——“天下黄河第一挂壁天梯”。

“两山对立禹门开,中有黄流万里来。三汲怒涛翻石壁,千层巨浪起风雷。”几千年来,龙门胜景成为众多文人墨客的灵感源泉,吸引了司马光、欧阳修、薛瑄等众多名家前往游览,吟诗作赋、挥毫泼墨。

如今,黄河龙门景区和黄河大梯子崖景区的建设初具规模,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游览。在两个景区内不仅可以看到复古的建筑,亦可以看到现代化的游客服务中心、高空玻璃栈道、高空秋千等。无论是乘坐游船还是乘坐“跃龙天梯”,总能感受到黄河不同的壮丽。

名片2 品书韵闻书香

两千多年前,孔子高徒卜子夏定居龙门,筹划开展他一生的事业——传播孔学,史称“西河设教”。如今的河津,为了纪念卜子夏,除尊师重教、捐资兴教外,还将“子夏书屋”作为重要的政府工程,打造专属的文化地标。

致敬先贤 打造书香河津

古香古色的建筑风格,古典唯美的“时光隧道”、弧度柔和的木质书架、精心分类的各种藏书、雅致舒适的休闲阅读区、现代化的大数据平台、让人身临其境的“VR观影区”、可提供有声读物的“耳机森林”、可录制朗读作品的专业“朗读亭”、免费的茶包和速溶咖啡、24小时微型自助图书馆……这是位于河津城区中心新耿北街转角的一处免费阅读场所——转角广场子夏书屋。书屋闹中取静,四周绿意盎然,卜子夏的雕像在书屋后院静静矗立,守护着这片书香与宁静。身处书屋,用心享受阅读时光,时间仿佛都慢下脚步。夜色降临,书屋内的温馨光影和安静阅读的身影相遇,又是另一番景象。

像这样建于市区公园内的书屋,在河津已有3个。除了转角广场子夏书屋,还有位于曲径通幽之处、因地制宜建立的子夏书屋曲径园分馆,以及立于湖光山色之中、独具历史韵味的子夏书屋文清阁分馆。另外,河津还推动图书进军营、进社区、进学校、进景区、进农村。尽管每个书屋有着不同的风格,但都在以同样的高标准免费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使用借阅证可以实现与山西省图书馆的通借通还。

河津市图书馆馆长王世斌介绍,为建设书香河津,打通公共阅读服务“最后一公里”,早在2021年,河津市委、市政府便启动了子夏书屋建设工程,以河津市图书馆为总馆,打造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社会化、信息化、标准化。如今,以先贤卜子夏命名的子夏书屋已成为河津的新文化地标,每个书屋的内部设计也融入了本土文化元素。

近日,位于阳村街道东辛封村的子夏书屋东辛封分馆正式开馆,这也是河津建成投用的第12个子夏书屋和首个乡村子夏书屋。王世斌介绍,东辛封村是先贤卜子夏西河设教的核心区域,在此设立子夏书屋分馆,是对子夏文化的一种传承,也标志着书香河津建设真正实现由城市向农村延伸覆盖。

王世斌告诉记者,河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子夏书屋向农村延伸工作,下一步继续加大投入,建设清涧街道叠翠园分馆,同时正在规划设计子夏书屋僧楼镇分馆等。子夏书屋是人民群众家门口的文化阵地,对推动全民阅读,逐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起到了积极作用,为河津城乡协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撑。

名片3 探窑口观非遗

“中国琉璃数山西,山西琉璃看河津”,山西是琉璃的发源地,河津则是琉璃的故乡。“河津窑”发现之前,灰陶琉璃这张文化名片早已源远流长。北京故宫、解州关帝庙等重要历史文物在建设中都大量使用了河津灰陶琉璃产品。

灰陶琉璃 绽放千年古色

《河津市志》载,1949年以来考古发现的唐、宋、金各代瓷窑遗址的分布图中,均有河津。尤其是201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宋金瓷窑址,完整反映了河津固镇窑从瓷土加工—制坯—晾坯—挂釉—烧造等一系列制瓷流程,充分佐证了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宋金元时期,河津制瓷业已经在北方地区达到了领先地位,填补了山西没有相关制瓷遗迹的空白。

琉璃制作技艺复杂,一块瓦要经过16道工序,花49天方可制成,素有“一片瓦一两银”之誉。河津吕氏被誉为“琉璃世家”,始于明代万历年间,是当时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琉璃制作家传工匠。据《山西琉璃》《河津县志》等资料记载,吕姓匠师所制的琉璃早就用于北京故宫、沈阳故宫等。

1993年,日本鸟取县慕名中国古琉璃技术,在河北省建设厅、河北省古建研究所、中日友好协会的联系和邀请下,彦堂吕氏祖传琉璃灰陶工艺厂为日本鸟取县设计制作了燕赵园全部琉璃构件,日本建筑学者对其精湛制作工艺连连称奇。1994年,彦堂吕氏祖传琉璃灰陶工艺厂为美国休斯敦烧制了全套北海公园微缩景观的琉璃及灰陶构件,被作为国礼的吕氏琉璃成为中美文化“使者”,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2016年之后,随着国家环保政策趋紧及城市建设的发展,传统的灰陶琉璃产业发展难以为继,河津市制定出台灰陶琉璃产业发展指导意见,规划新建灰陶琉璃特色文化产业园,并配套完善了水、电、气等基础设施,灰陶琉璃产业步入了园区化、集群化、规模化发展新阶段。

与此同时,河津市委、市政府大力推动产学研合作,提出以“古中国文化”为主题,秉承“产业与文化、产品与艺术”融合发展理念,以吕氏琉璃为龙头、灰陶砖雕为支撑,打造“文化旅游艺术、研发体验展览、生产物流施工”等功能为一体的特色文化产业集聚。2020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河津市“中国灰陶琉璃文化之乡”。2023年,运城市文化和旅游局认定灰陶琉璃文化产业园为“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2023年以来,为打造灰陶琉璃专业镇,河津全面发力,除了完善产业园的配套设施外,还持续加大政策扶持,并与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签订合作协议,成立河津窑文化研究院。还申请了“河津窑”和“河津窑瓷枕”两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如今,河津的灰陶琉璃产业已聚集13家企业,形成年产2亿件的生产规模,年产值2亿元,利税3000万元,部分产品远销国外,真正让历经岁月洗礼与凝聚匠人智慧的传统工艺瑰宝焕发新的光彩。

名片4 品民俗看民居

近年来,河津市以创建“乡村旅游示范村”和“黄河人家”为抓手,通过典型引领和示范带动,让乡村旅游产品不断提档升级,全力推动乡村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持续引导,河津各乡镇(街道)、村对乡村旅游产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当地乡村旅游产业开始蓬勃发展。

以文塑旅 展现古村新貌

“来西磑村体验免费的古村文化,感受这里惊人的发展速度和淳朴的民风……”打开抖音搜索“河津西磑村”,来自各地的网红们身着各类古装服饰,游走于这里的古街古巷,以不同的形式展示着这座位于河津市北大门的古村落。

除了网红的推介,自从西磑村村史馆于去年11月建起来后,村委会的宣传委员韩二荣每天早晚都会带着手机绕村一圈,各做上两个小时的直播,就是为了让更多人认识她的家乡。借助网络的力量,西磑村迅速从一个无人问津的村落成为网红打卡地,周边的人们纷纷来到这里,体验西磑小曲,了解剪纸、花馍、手工布鞋等非遗,见证这座古村落中的风土人情。与此同时,村子里的古装体验一日旅拍项目也开始爆火起来……

在河津僧楼镇李家堡村,记者有着别样的体验。走进李家堡村一年多前刚刚揭牌运营的转花灯非遗馆,浓浓的文艺气息扑面而来——竹质的骨架、纸糊的灯罩、精美的造型、缤纷的装饰,无一不在展示着这一上千年的古老民俗的年代感和历史感。夜幕降临,花灯内的蜡烛被点燃,表演者一阵小跑,花灯便像风车般开始随风转动起来,暖黄色的烛光从薄薄的灯罩中透出,灯罩外贴的各种剪纸映出剪影,灵动而唯美。如今,转花灯表演已经不仅仅是逢年过节时的社火节目,更是被打造为文化产品,走出去参加各类商业活动,最终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去年5月,李家堡村转花灯表演队受邀赴晋中市王家大院景区参加“非遗里的中国”节目录制;今年1月,赴江苏省南京市参加2024“点亮中国灯”——龙年灯会灯彩迎新春全国主会场活动……传统的非遗项目,也正在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在河津,类似于西磑村和李家堡村这样借力非遗和传统文化乘上乡村旅游“东风”的村落不在少数。河津文旅局副局长郑杰告诉记者,随着河津市大力传承并弘扬传统文化,挖掘乡村文化的经济价值,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推动文化资源“活起来”、文旅产业“火起来”、乡村经济“旺起来”,越来越多的村子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同时,将其独特的文化体验展现出来,吸引到了更多的游客,亦带动了当地经济。

目前,河津市共有AA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1家,即清涧街道龙门村;“黄河人家”3家——樊村镇固镇村古今天下、赵家庄乡史恩庄润兴园农庄、小梁乡胡家堡村桃花源家庭农场。

为真正带动当地的乡村旅游,河津同时开启了“交通+旅游”的免费公交出行新模式。2022年1月27日,河津市内免费公交正式开通,当年12月30日,城乡免费公交开通,2023年9月27日,免费旅游公交及镇村公交开通。2023年,全市免费公交乘坐人次达到1025万人次。真正实现了全域旅游和行政村的免费公交全覆盖,在便捷的免费公共交通支持下,河津的乡村旅游有了更好的体验感和更大的发展格局。

来源:山西晚报

0 阅读: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