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台风过后可能会得这么多病!过境后需要提高警惕!

半莲谈健康 2024-08-03 02:16:56

今年第三号台风“格美”的中心在台湾省宜兰县南澳乡一带沿海地区登陆。在登陆时刻,其强度由超强台风级降至强台风级,中心附近风力达到15级,风速高达48米每秒,同时中心气压也降至945百帕。受此影响,多地已紧急发布红色预警、暴雨橙色预警、高温橙色预警以及强对流天气黄色预警。

面对台风的猛烈袭击,我们不仅要关注直接的风雨灾害,还需警惕那些潜在的健康威胁。台风过后,环境卫生条件可能恶化,水源可能受到污染,从而增加肠道传染病等疾病的传播风险。此外,积水可能为蚊虫提供滋生环境,导致蚊媒传染病的发生概率上升。因此,在应对台风灾害的同时,公众也需采取有效措施,防范这些隐形的健康隐患。

台风天气,对我们的健康有什么影响

台风,作为一种特殊的低气压天气现象,会对人体健康带来多方面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对于慢性病患者,需要格外提高警惕。

科学家们已经发现,强风产生的声音会对人体的神经中枢系统产生影响,进而可能引发人的心理障碍,如恐惧等。实验数据显示,风力每上升2级,人体的“感觉温度”就会像气温实际下降了5℃-6℃一样降低。因此,每当台风逼近,随着风速的急剧增加和气温的骤然下降,人体的寒冷感会显著增强。而此时,人们往往还未适应这种温度变化,未及时增添衣物,这会导致人体呼吸道局部温度下降,进而可能诱发呼吸道疾病,如感冒和咳嗽等。对于已有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肺气肿等疾病的患者,凉风可能会加重病情。同时,大风和较低的温度也会使人体动脉平均压上升,心肌需氧指数提高。

医疗气象学的研究指出,大约77%的心肌梗塞患者在遇到大风降温天气时,会出现明显的敏感症状。此外,这种天气对关节和胃部疾病的患者也有显著影响。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的台风多发生在夏秋交替时期,尤其是在“立秋”之后。如果台风持续时间较长,可能会影响人的心情,使人感到消沉和萎靡。

此外,台风带来的低气压对人体健康也有害,主要是因为它会影响人体内氧气的供应。气压降低时,大气和肺泡中的氧分压以及动脉血氧饱和度都会下降,这可能导致呼吸急促、心率加速、头晕等一系列生理反应,甚至影响神经系统。特别是当台风中心靠近时,气压可能降至900多百帕,对心脑血管或心肺功能不佳的患者来说,他们可能会感到明显的不适。研究还发现,低压环流天气与肺结核患者病情的加重有密切关系。

台风过后,需要注意这些疾病!

台风过后,若不及时清理留下的树木残骸、玻璃碎片和生活垃圾,这些废弃物在雨水的浸泡下将成为蚊虫和细菌的温床。因此,确保食品安全卫生和进行全面环境消毒,对于预防疾病爆发至关重要。

1. 肠道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由于台风导致的环境脏乱,肠道传染病的传播风险显著提升,可能引发霍乱、伤寒、痢疾、甲肝、手足口病等。要预防这些疾病,关键在于严防病从口入。避免直接饮用泉水、井水等非稳定水源,首选瓶装水;若无瓶装水,需对临时水源进行消毒并煮沸后饮用。日常用水,包括洗涤瓜果蔬菜、烹饪和洗手等,必须使用洁净的水源,如瓶装水或煮沸的白开水。暴雨后,家用水缸可能受到污染,务必消毒后再使用,并加盖防止再次污染。若台风期间断电时间过长,冰箱内食物需慎重选择。

2. 自然疫源性疾病的防范方法

暴雨和洪灾会破坏生态环境,增加人与蚊蝇鼠等病媒生物的接触机会,从而提升传染病如登革热、出血热的传播风险。因此,必须重视防鼠灭蚊工作。可使用粘鼠板、捕蝇拍等工具,或借助村委、社区的帮助,采用国家许可的化学药物进行科学防除。及时清理杂物、厨余、下水道和卫生死角。在清理鼠类污染区时,要做好个人防护,如戴口罩和手套,彻底消除病媒生物的栖息地。食物应存放在密封容器中,以防鼠类污染。居室内应安装纱窗、蚊帐,并使用驱蚊产品。外出时应涂抹驱蚊剂,避免长时间坐在草地或垃圾堆中。

3. 皮肤病的预防策略

台风后的污水中含有各种废弃物和化学物质,接触或浸泡后容易引起皮肤感染和皮炎。在涉水前应采取保护措施,如涂抹油剂或穿长筒靴。涉水后应尽快清洗皮肤和衣物,换上干燥清洁的衣服。尽量减少手脚在水中的浸泡时间,保持皮肤干爽。同时,保证营养均衡,适当补充维生素B和C,以增强身体抵抗力。

台风暴雨双面夹击,小心4类皮肤病

1. 接触性皮炎(湿疹)

当手足长时间浸泡于水中时,手足部位容易出现糜烂、脱屑以及液体渗出的症状。在严重情况下,这可能导致局部感染和溃疡的形成,特别是在手指和足趾之间。此外,皮肤还可能出现红斑、丘疹和水疱,并伴随瘙痒等不适感觉。

2. 皮肤真菌感染

身体某些部位若长期浸泡在水中,且处于温暖潮湿的环境,容易滋生各种皮肤真菌,进而对皮肤健康造成损害。例如,致病性真菌如絮状表皮癣菌、须癣毛癣菌和红色毛癣菌等,可能侵犯腹股沟内侧(包括会阴和肛周皮肤),导致局部出现环状或半环状的皮肤损伤,这通常被称为股癣。体股癣是一种较为顽固的疾病,极易复发,尽管对多种药物敏感,但在治疗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仍可能再次发作。

3. 昆虫性皮炎(丘疹性荨麻疹)

夏季是蚊虫繁殖的高峰期,而洪水则进一步促进了蚊虫的滋生。被蚊虫叮咬后,皮肤可能出现红斑、丘疹,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肿胀、水疱或大疱。这些症状多见于躯干和四肢伸侧,可能成群出现或散在分布。对于幼儿患者,皮损的红肿可能更为显著,并可能出现大疱,伴随剧烈的瘙痒而影响睡眠。搔抓这些皮损可能导致继发感染。虽然皮疹通常在1-2周内消退,留下暂时性的色素沉着,但新的皮疹可能会陆续出现,使病程延长。

4. 丹毒

丹毒是一种影响真皮或浅层淋巴管的感染。在发病前,患者可能会经历全身不适、寒战和恶心等症状。随后,局部区域会出现边界清晰的水肿性鲜红斑块,该斑块会迅速向周围扩散。在皮损的表面,可能会出现水疱,并伴有灼热和疼痛的感觉。丹毒还可能伴随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的发生,且多见于颜面部和小腿部。患者常常会出现头痛、畏寒、高热、乏力和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如果治疗不及时,丹毒可能导致坏疽、败血症、感染性休克以及化脓性淋巴管炎等严重并发症。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