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过去的孩子经常挨打挨骂,却不易出现心理问题?答案很真实

冷冽寒影破苍穹 2024-11-29 16:55:04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常常通过自媒体平台看到令人揪心的一幕:不少孩子因心理问题而陷入抑郁,甚至有的选择了极端方式结束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这样的新闻让人痛心疾首,不禁让人发问:难道现在的孩子就这么脆弱,竟禁不起任何风吹雨打?

回望往昔,常闻老一辈叙说幼时挨打受骂之事,但却鲜少听闻他们因此生出重大心理问题。

这种明显的差异让人很想进一步探索,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变化呢?是孩子们的心理承受能力真的变弱了吗?还是说,我们的教育方式或社会环境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问题,导致了这样的现象?

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同深入探讨“当今孩子心理问题频发”的背后真相吧。

一、社会与家庭环境的差异

追忆70、80年代,孩子们虽然生活在物质条件较差的年代,但他们的精神世界却是充实的。

那会玩具稀少,每个孩子都格外珍惜手里的宝贝,跳绳、陀螺、玩泥巴这些简单传统的游戏,成了他们最快乐的源泉。

那时候的家庭往往人多热闹兄弟姐妹一大堆。

在那充满童真的岁月中,他们时常一同嬉戏玩闹,一同努力学习、携手进步,彼此陪伴着共同成长。

在这样的大家庭里,孩子们从小就学会了分享、互助和体谅,他们更懂得相互谦让。这样的成长环境,促使他们深切领悟到家庭和睦的关键意义

因为父母常常忙于农活,无暇顾及孩子们的日常生活。所以很多时候都是大的照顾小的,小的跟着大的一起上学放学。

回家之际,哥哥姐姐还会积极主动地辅助弟弟妹妹完成作业,为他们答疑解惑,尽显兄姊的关怀与责任。这样的日子,虽然简单,却充满了温馨和亲情。

在以前,父母大多持有老观念认为棍棒之下才能培养出孝顺的孩子,他们在家里是说一不二的。

家中诸多事务,不论大小,近乎皆由长辈定夺。

这样的家庭氛围,让孩子们很少有机会自己做决定。

而且,那时候获取知识的途径并不多,很多孩子缺乏主见,再加上年纪小,就常常听从父母的。

这样一来,他们慢慢学会了忍耐,特别是在被父母责备或挨打时。

这种忍耐力,不仅帮他们度过了不少情感上的难关,还让他们更加尊重长辈的意见。

以前的孩子们除了每天上学外,还得在空闲时间帮助父母做家务。

这样的劳动经历,加上父母平时的言传身教,让很多小孩早早地就变得非常懂事他们深知父母养育自己的艰辛与困苦。

再加上生活压力大,父母忙于生计,很难把心思放在某一个孩子身上,反倒给了孩子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

这样一来,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也相较于和谐不那么紧张。

但遗憾的是,这种和谐却削弱了一个家庭塑造孩子的性格和培养良好的习惯。

相较而言,当下的孩子们置身于一个既缤纷多彩又复杂交织的环境里。虽然物质条件极其丰富,但他们遭遇的诱惑远比过去多。

贫富差距的加大,促使好多孩子在学校攀比,有的孩子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当代社会就是一个拼爹的时代,自己在努力也抵不上有个好爸爸”

再加上,家中仅一孩父母遂将所有期望寄于其身,自然也把全部精力与时间倾注于这个宝贝。

从生活到学习,家长们都爱插手安排,这样一来,孩子们的情绪起伏不定,自我管理能力也相对较差。

面对父母的批评和责备,他们反应激烈,有时甚至难以接受。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经常在网上看到父母因辅导孩子作业而气坏身体,或者孩子因为压力过大而做出极端行为的新闻了。

另外,当下社会“留守儿童”这一难题愈发显著。很多孩子因为爸妈工作忙或者别的原因,得不到足够的陪伴和关心。

这样一来,家庭教育里最重要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这部分就缺了一大块,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很大。

伴随经济迅猛发展,“内卷”现象渐趋严峻,家庭教育理念随之扭曲,凸显出显著的功利化趋向。

家长们往往过分追求孩子的成绩和表现,而忽视了他们内心的需求和成长的过程,这对孩子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都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和负面影响。

相比之下,过去的孩子虽然物质条件不如现在,但在家庭和社会的关爱与陪伴下,他们的成长之路或许更加健康、更加平稳。

二、教育方式的转变

过去,那个年代的家长并不太注重教育和培养。家庭规模普遍较小,家长们更关心孩子的吃穿用度。

他们还是更依赖学校的教育,认为孩子上学了自然有学校负责管理。没太在意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作用。

教育方式倾向于使用惩罚和纪律,父母常认为责骂乃至体罚能让孩子学会守规矩和尊重他人。此方式虽立竿见影,却失之偏颇。

在那个年代,孩子们从小普遍经历这些棍棒的教育挑战,无一例外,这样的经历教会了他们如何应对和克服难关,从而增强了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如今,每个家庭的孩子都像掌上明珠既享受着爷爷奶奶的溺爱,又有父母和亲戚的悉心呵护。

加之新生儿数量不断减少,每一个新生命的降临皆被视作重大的喜讯家长们恨不得倾尽所有,把最好的一切都给予孩子。

这样一来,孩子们自出生起就生活在顺境之中,对挫折几乎一无所知。一旦遭遇不顺之事,他们常会产生世界即将崩塌之感。

在教育上,现在的父母和老师逐渐认识到过去那种严厉且直接的教育手段并不能培育出具备独立思维和创造力的孩子。

尤其是70、80后的父母,他们从自己的经历中深刻体会到,依靠打骂的教育方式,只会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愈发自卑。

常言道:幸运之人凭借童年能疗愈一生,不幸之人却要穷尽一生去疗愈童年所受之伤。

显然,尽管传统严厉的教育方式短期内看似有效,但它给孩子未来带来的心灵创伤却是深远的。

所以,当下更为盛行的是软管理教育方式。它着重主张以轻柔的对话、耐心的阐释以及积极的激励之法,去引导孩子。

此种方式尊重了每个孩子的独特性,对于提升孩子的自信心与自主性,具有显著的良效。

许多家长和教育者认为,通过理解和爱护孩子,放下自己作为家长的高姿态和孩子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能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乐观态度。

虽然这种新型的教育方式能减轻孩子的精神压力,但也可能带来另一个问题:孩子在面对挑战时可能缺乏足够的韧性。

比如,当孩子不慎跌倒,父母立刻冲上前扶起;孩子玩耍时膝盖擦伤,父母就限制孩子的活动范围,力求避免任何风险;孩子自己喝奶时不小心弄脏了衣服,父母干脆直接喂孩子喝。

这些看似充满爱意的举动,实际上却在不经意间削弱了孩子探索世界的勇气和尝试新事物的决心。

久而久之,孩子可能会变得自卑、无能,心理承受能力脆弱,难以承受任何小小的挫折,即抗挫能力大打折扣。

所以,心理学家建议,让孩子适当面对一些困难,是增强他们解决难题能力的一个好方法。

三、孩子心理发展的变化

当下的孩子,于心理成长层面呈现出全新的特质。

随着科技产品的普及,如手机和平板,深深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带来大量信息和娱乐,但也引起了注意力分散和社交技能减弱。

孩子们不再只依赖书本,网络成为获取知识的便捷途径,却也让他们容易满足于表面知识,缺乏深度思考和批判性思考。

我们经常能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一些具有误导性的观点。

比如有人说上大学没意义,学历在不断贬值,不如早点出去工作赚钱。还有人觉得,等以后有钱了,学历可以直接买等等。

孩子们很容易受到这类信息的误导,从而产生厌学的情绪。

但许多家长还是坚持传统的教育观念,过分看重分数和规矩,这给孩子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他们更向往自由探索,而家长老师的权威教育方式常引发逆反,造成亲子师生间的隔阂。他们也更容易对父母的批评产生抵触情绪,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而我们以前的孩子,成长中更依赖家庭和长辈的指引,他们乐于并虚心的接受这些教导,从而形成稳固的自我认识。

相比之下,他们面临的诱惑较少,因此更容易保持心理的稳定和健康状态。

结语

过去的孩子虽然经常挨打挨骂,但不易出现心理问题,这主要得益于当时的社会和家庭环境、教育方式以及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回到过去的教育方式。

相反,我们应该在借鉴过去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

于现代社会,我们务必要更着眼孩子的情感所需与心理健康,借关爱、理解及支持,培育其自信心与积极情绪。

我们还需强化对家庭教育知识的学习与更新,持续提升自身教育水准,从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给予更优的保障。

参考:

为啥以前的孩子经常挨打,却很少出现心理问题?答案真实又扎心

2023-10-31 09:05:29 来源: 跳跳妈妈在谈教育

为什么过去的孩子挨骂、挨打,却很少有心理问题?答案值得无数家长深思

2022-10-04 16:00·湖北省妇联

0 阅读: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