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砚斋的创新:警幻情榜!出卖了脂砚斋,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

梦楼记 2024-08-02 01:25:01

友情提示:

以下文章可能会引起一部分红学研究者的不适,因为是对胡适博士及权威的挑战(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

由于胡适先生,脂砚斋成为新红学中仅次于曹雪芹的亚圣般的存在,甚至还生出一门脂学。红学家们在脂砚斋的迷魂阵中转了九十年,连脂砚斋是男是女、是一个人还是一帮人都没有搞清楚。让人不得不对脂砚斋投去怀疑的目光。

脂砚斋独有的评语,除了那些毫无价值的,还有两个创举,其中秦可卿之死。是热评,另一个创举则很冷,是“警幻情榜”。

警幻情榜

脂评屡屡提到“佚稿”,对于不存在的东西,本来是很难说错的,因为谁都无法较证,可是脂砚偏偏犯了大错,那就是他想出来的结尾 “警幻情榜”:

树处引十二钗,总未的确,皆系漫拟也。至末回警幻情榜,方知正副再副及三四副芳讳。壬午季春畸笏。(“庚辰本”第十七、十八合回眉批)

看到第五回宝玉梦游太虚,大家都知道十二钗名字及命运了,而脂砚斋却一直不知道金钗“芳讳”,一直等看到末回警幻情榜,才知金钗“芳讳”!

对于“情榜”的创意,脂砚是十分得意的,所以提了很多回,说宝玉是诸艳之冠了,情榜证情了等等等等。

红楼梦学会副会长,相信脂砚是雪芹亲友的蔡义江先生,对这个结局都疑虑重重:

曹雪芹最恶小说‘千部共出一套’,所以此书开头就与其他小说异趣。难道写到全书结束时,居然‘江郎才尽’,会去模仿《水浒传》的石碣碑文,开列一大批名单而使自己的小说明显地落入前人窠臼吗?这是很难令人置信的。

(摘自《追踪石头:蔡义江论红楼梦》,文化艺术出版社)

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已经把全书的基调定了下来,一篇【收尾 飞鸟各投林】写道是: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一片白茫茫大地,和警幻热热闹闹出情榜,根本就不搭调。

或者人间是一片白茫茫大地,更反衬仙界的热闹?人间的宝玉和女子们都跑到仙界看榜去了?难道《红楼梦》只是一部魔幻神仙小说?只是神仙们偶然兴动玩的一场游戏?

更奇怪的是脂评有“正副再副及三四副”,第五回仙册中写得极其明白:副册十二,又副册十二,正册十二。“正副再副及三四副”这又从何谈起?

脂砚斋很为自己情榜的创意得意,信口开河,开过了头,让信奉脂本的有识之士,也不得不疑虑重重了。

结 语

1922年,胡适先生用一些史料证明《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推断小说是曹家家事,但没有史料证明。

胡适先生的红学考证较之索隐派的穿凿附会高明得多,科学得多,但索隐派比他的考证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如果没有重量级的证据,他的科学考证根本打不倒索隐的穿凿附会。

我们都知道封建社会对小说的歧视,小说家不以写小说为荣,只以为耻,所以不署名或者不署真名。

《红楼梦》也是这样,胡适先生要想找到这样的证据,恐怕难上加难,胡适和历史学界的朋友在故纸堆里辛苦5年,却一无所获。

在胡适博士的红学考证进入僵局的时候,姓胡的写来了那封信。

凭胡适先生的眼力,一下子就看出了脂本的拙劣,他没有买那本书。

但是当又一次看到脂本的时候,胡适博士终于动心了:也许这是惟一的机会,证明自己考证的机会!

脂本全面、系统地证明了他的全部推断:作者、作者家世、自传……真的是,太理想了。

只要先让考证派站住脚跟,后面应该会有更多的材料,到那时候,脂本就不重要了。而脂本的拙劣也正好方便后人识别出来,不会让后人把路走偏。所以胡适博士接受了脂本,并且把脂本的前后始末毫不隐瞒地写下来。

果然,脂本的出现宣告以蔡元培先生为首的索隐派的破产,考证派成为红学正统,胡适先生成为考证派的开山鼻祖。脂本在这里立下了汗马功劳。

可是胡适博士没有料到的是,考证派的后人会在脂本的歧路上越走越远。

这是推测,但这个推测解释了这不合常理的一切:一向治学严谨的大学问家胡适博士一开始对待脂本的轻率否决,脂评的低劣,红学家近百年对脂砚斋的研究毫无结果。

现在我有这个疑惑,把它写出来供大家参考,跟大家探讨,希望能抱着做学问的态度,客观的、不抱着成见的态度去探讨实际问题。

相关文章

我把胡适和《脂砚斋评石头记》捋了一千遍:胡适博士的弥天大谎

《红楼梦》中那些前言不搭后语的疏漏和瑕疵脂评的“秦氏之死”:曹雪芹泉下有知,恐怕会惊得活过来吧我脂砚斋评批语捋了一千遍:实在没见过这么没文化的评语,绝绝子

友情提示:

尊重权威,并不是迷信权威,做学问,有学有疑问,做学问不应该如宗教信仰般的坚信,把权威供奉在神坛上,如果对脂本就是宗教信仰,那就继续信仰去吧。如果从客观的态度指出我的错误,则十分欢迎。

我是今社,11岁开始读《红楼梦》,只觉口齿沁香,如今已经三十余年。对《红楼梦》有一些自己的见解,不迷信权威,不人云亦云。关注我,一起探讨迷人的红楼世界。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