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汉诸侯王墓,出土的祠祀官印的封泥里,可以发现什么秘密?

渺远的云娱乐说 2024-12-16 03:12:39

西汉中央王朝负责管理祭祀事务有两个重要的职官,他们是太祝与祠祀。专家在西汉诸侯王墓中,发现了祠祀官印封泥。

在西汉时期的祠祀官印、封泥里能发现什么秘密?

祠祀官印、封泥的发现情况

(一)“山阳祝长”封泥

“山阳祝长”封泥出土于红土山汉墓。红土山汉墓为山阳哀王刘定墓,其在位年代在西汉景帝、武帝之间,属西汉早期。墓葬是一座崖墓, 由封土、墓道、墓坑和墓室四部分构成,其中墓室分前后 二室,棺椁位于后室正中,已腐朽无存。

墓主存在粉末性 骨渣,头西脚东。在棺椁痕迹范围内墓主右侧位置出土封 泥“山阳祝长”一枚,腰侧位置出土一枚玉印,字迹剥落 不辨。相邻最近的是玉璧、圭等器物。据此推断,此枚封 泥用于封缄玉璧、圭等随葬器物。前室随葬器物中有案、 樽、鼎、壶、盒等漆器,属于一套祭器组合。

(二)楚祠祀印

楚祠祀印出土于狮子山汉墓耳室 ,年代属 西汉早期,由墓道、侧室、后室等组成。以墓道中所设置 的门道为界划分为四个部分。耳室 W4 属于第三部分的区 域,呈长方形,带短甬道。除了铜质楚祠祀印外,还出土 了玉戈、玉璧、龙形玉佩,在西壁下出土两件玉龙。

(三)“中山祠祀”封泥

城汉墓属中山靖王刘胜夫妇的墓葬,年代为西汉中期。二 号墓墓主为中山王后窦绾,墓室由墓门、墓道、甬道、北 耳室、南耳室、中室、后室(门道、主室、侧室)组成, 棺位于后室主室的西南方向,墓主头西脚东。封泥位置在 中室南区靠中部区域,也是靠近后室、通往主室的门道处。 与封泥一起出土的是一些小型明器,有铜鼎、铜釜、铜甗、 铜壶、铜钫、铜勺等,器物下面有丝织品、竹席痕迹。封 泥共有四块,印文为“中山祠祀”。

祠祀官印与封缄物的空间属性

三座诸侯王、王后墓均为崖洞横穴式墓,墓内空间具 有功能空间的划分。从战国楚墓出现将供献祭祀的器物和 食品放在椁内一侧开始,墓内祭祀出现。西汉早期,椁墓 和室墓同时存在, 前者的祭祀与埋葬空间还未被明确划 分 ;后者中的一些墓葬,已有了祭祀前堂和棺椁后室的简 单区分。

西汉中期开始分隔出较为明确的祭奠空间,发 展到东汉时期作为祭奠场所的前室完全独立。山阳王墓、 楚王墓祭祀性物品组合分别出现在后室、耳室,可推测为 西汉早期墓内祭祀空间不成熟所致,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其 与墓内祭祀需求的相关性。

中山王刘靖夫妇墓,时代为西汉中期。窦绾墓的中室 为瓦顶木构建筑,随葬品几乎均为供献祭祀类用品, 且 中室东南和西南角分别对应了《礼仪》中的祭奠空间属性。 因此,祠祀官封缄礼器组合与祭祀空间共同构成明 确的统一祭祀礼仪空间。

此外,江苏高邮神居山一号汉墓回廊设施的门扉、壁 板上有漆书“中府”“食官”等文字,黄晓芬认为它们 属于汉代掌管宗庙祭祀的职官名称, 此处回廊侧室中有 专为职掌墓主祭祀者而设定的空间。来国龙在分析包山 楚墓遣册相关记录时,指出“食室”是一个虚构的、非 特定的冥界祭祀场所。中府、食官的属官性质有所不 同。

中府掌金帛之藏, 诸侯王、王太后、王后、公主下 都设有中府,诸侯王的中府当属少府。“食官”则较复 杂,太常属官有“诸庙寝园食官令长丞”,詹事属官亦有 “食官令长丞”。前者为祭祀服务,后者为生人服务。因 此, 此间回廊小室应是专为墓主设置的祭祀先祖的冥界 场所,而非为执掌墓主祭祀者而设定的空间。与之相同 的有江苏盱眙大云山 M1 东回廊南部下层出土的“江都食 长”, 安徽六安双墩 M1 黄肠题凑回廊内出土的“六安 飤丞”等。

关于随葬的封缄官印在墓葬中的作用,焦南峰根据汉 阳陵东侧外藏坑、“罗经石”遗址、东区陪 葬墓、阳陵邑遗址发现的官印、封泥,尤其是封泥与出土 器物的相关性,推定外藏坑分别代表卫尉、宗正、少府三 卿或其下属机构。值得注意的是, DK17-19 出土的铜官 印位于随葬陶俑的腰侧或身旁,有“长乐宫车”“永巷丞印”“永巷厨印”“府印”“西府”“徒府”,陶俑是职官在 地下世界的替身,诸侯王墓未见印与俑共出现象。

所封缄器物的功用

中山国祠祀官封缄物为青铜礼器,山阳国和 楚国祠祀官封缄物为玉礼器,它们均具有礼仪或 宗教意义,旨在发挥其祭祀职能,同时被用来遣送、护 佑死者去往地下世界。区别在于前者祭祀先祖,后者祭 祀诸神。

汉代以青铜礼器随葬的习俗是在周代特别是战国青铜 礼器随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三代时期,墓葬中出土的 青铜礼器经历了从“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到“事 鬼”的变迁。 “事鬼”的青铜礼器有“遣器”和“行器” 之称。张光裕将专为遣送死者灵魂制作的青铜器,称为 “遣器”。遣者,入圹之物。先秦、秦汉传世文献、出 土文献资料中“行”和“大行”与丧礼有关者,表示死者 远行不返,为死亡的讳称。

杨华指出专门为随葬而制青铜 行器,贯穿了整个青铜时代,秦汉文献中的“大行”之说 大抵源于此。中山国出土的青铜礼器,外形发生了变化, 与先秦时期出土的青铜礼器不同,较为微型、拟古、粗糙, 应是明器化了的青铜礼器, 专为丧葬而作。亲属为死者 准备明器化礼器,相信他在地下世界仍使用这些器物举行 祭祀 ;同时,这类器物作为遣器、行器,还有护佑死者灵 魂远游顺利的功用。

汉代礼玉延续战国玉文化的传统。周代的玉礼器主要 为璧、圭和璋,其作用有祭器、符瑞、身份地位的象征及用以敛葬等。上古时期玉器文明出现,多为巫用以事神, 传达神旨,保佑平安,驱避不祥。三代时期,伴随着国家 的出现,巫用来事神的“神器”衍为王祭祀时的祭器,这 些祭器在阶级社会兼有区分等级尊卑、象征身份和地位、 服务于宫廷礼仪的作用,可称为“礼玉”或“礼器”。

楚墓出土的简文中提及祭祀用的玉器有环、佩、璧。简 文中祭、祷时有混用,均是以祭品献神, 一方面表示追孝, 一方面表示祈福消灾。祭祷用玉,旨在保佑平安,驱避 不祥。汉代皇帝祭祀天地、河川、宗庙,仍以玉璧和玉圭 为重要祭品。诸侯王墓普遍出土有玉璧, 其中中山王刘 胜墓、红土山汉墓和长沙风篷岭汉墓 同时出土有玉璧 和玉圭,玉圭都位于棺椁之中,应与诸侯王丧葬礼仪有关。

由此,通过分析祠祀官封泥印章出土的空间属性和封 缄物的性质功用,揭示了在墓葬语境下,封泥印章并非单 独发挥所掌职能,而是与其封缄物构成物质组合进行。它 们被安放于特定位置或礼仪性空间,共同为死者所用,并 遣送、护佑死者去往地下世界。这一文化内涵在战国秦汉 出土文献祭祷辞中也有体现。

战国、秦汉祭祷辞

在先秦、秦汉墓葬出土的简牍文献如九店楚简、新蔡 楚简、望山楚简、秦家嘴楚简、包山楚简、睡虎地秦简、 周家台秦简、天水放马滩秦简和马王堆汉墓帛书等,祭祷 辞占了一定比例。祭祷辞的主持者是贞人、巫、祝,三者 同源 ;墓葬中随葬这类文书,承担着类似祠祝官封缄物祭 祀与护佑的功能。

九店祝辞属于祭祷的通用范本,意为祭祷者已经将粮帛 送到位于复山、不周之地的武夷之所,“武夷”让兵死者 的灵魂回到此处享用牺牲。从中可见,死者虽已安葬墓中, 亲属仍以祭祷简随葬于墓室,内容是让死者到达武夷之所, 受武夷所司,免于侵扰生者世界。

禹步为出行仪式,题记中的“禹步”不但是出行时确保旅 途安全的巫术,还是一种驱邪治疾的祝由术。前者借用 “禹”的名号,用符或祝来驱邪平路。后者经由祝祷,把 这块随手圈画出来的地方转化为一个安全的空间。归结一 点,就是要造就一个合适安全的区域。

这类祭祷辞,与随 葬身负祭祷职事的祠祀官印、封泥一样,是为了护佑死者 在地下世界的旅途顺利。马王堆三号墓墓主为轪侯利仓之 子,其中未能随葬王国职官印,以各种祭祷简帛文书替代, 应是身份所限的缘故。

从九店楚简关于兵死者的祷辞到马王堆汉墓 祭祷疾病辞,可以建立起战国到秦汉连续的时间序列。 先秦时期出土祭祷简帛文献的墓葬主人身份有普通兵士 者、低级官吏等,到汉初其墓主为高等贵族,墓主的身 份虽有变化, 其所反映的丧葬思想则类似于祠祀官封缄物组合的功能。

结语

西汉诸侯王、王后墓出土的祠祀官封泥印章有祝长 和祠祀两种,为太常属官,掌祭祀事务。祠祀官印的发 现,表明祠祀官除了执掌祭祀事务外,还要主持一系列丧 祭,封缄随葬礼器直至入圹。这些礼器与祠祀官封泥印章 共同构成一套物质性组合,被安置于特定位置或仪礼空间, 表达其在地下世界继续为墓主所用,祭祀先祖和地下神 灵。

从战国开始,死后世界有了具体指向如“黄泉”“下 土”“幽都”等,秦汉时期的丧礼延续了先秦的传统,生 者专为丧葬而备行器、遣器以随行护佑死者于地下世界。 先秦秦汉出土的祭祷文书也有类似于这一物质组合的职能。

0 阅读:6

渺远的云娱乐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