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阶段的隐形分班制度,正在伤害教育的公平性。虽然明令禁止分班,但各种"摸底考""分班考"依然悄悄存在。这种用分数给十来岁孩子贴标签的做法,就像给还没成熟的果子分等级——有的被捧成"特优果",有的却被贴上"普通果"的标签,可他们明明都还在成长啊!
在这种制度下,所有人都在负重奔跑。重点班的孩子像上了发条的闹钟,每天刷题到深夜,生怕掉队;普通班的学生就像被遗忘在角落的种子,缺少阳光雨露的滋养,渐渐失去生长的动力。更可怕的是,整个教育系统变成"分数游戏",一次考试失误就可能让孩子跌落层级,连改正的机会都没有。

这种模式培养出的孩子,往往像流水线上的标准件。可未来社会需要的是能应对变化的"多面手"——既要会解数学题,也要懂得团队合作;既要知识扎实,更要有创新思维。就像造房子不能只用一种砖头,培养人才也不能只认考试分数。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花期,有的春天开花,有的秋天结果。与其用分班考试把孩子们框进不同盒子,不如建立更有弹性的教育方式:让老师像园丁一样,给不同进度的学生搭支架、补养分;设置动态调整的班级,允许孩子在不同领域展现特长。当教育不再用分数当尺子,而是用成长当标尺,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未来的栋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