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为何不带年轻女子,却带老妪和接生婆?背后蕴含大智慧

趣史談过去 2024-09-24 12:48:44

人类文明是一步步探索出来的,说起这点,我国古代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下西洋等,都能很好地印证这点。

郑和在这七次航行中,航行至西太平洋、印度洋等,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动了与沿途国家的文化、经济往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明朝的影响力。

只是,鲜有人知的是,郑和在下西洋时,船上没有带任何年轻女子,而是载着老妪和接生婆,他为何要这么做呢?只是因为郑和自己是太监吗?

一、郑和的生平经历

关于郑和早期经历,在史料中无较多记载,但可以大概推测他本姓为“马”,是今云南昆明人,在傅友德、蓝玉奉朱元璋命令,清剿元朝遗留在云南的元朝势力的战争中被俘,随后与大军一起回到南京。之后在偶然下进入燕王府,服侍朱棣。

不过,据猜测,郑和的家庭条件应该不是很好,因为当时能够将孩子送入宫中当太监的大多是家境贫寒,受生活所迫之人。

只是对他而言,也正是因为这个决定,改变了他的一生,让他得以在史书中留名。

郑和为人机灵,还通晓军事,还逐渐受到朱棣的赏识。靖难之役发生后,郑和还因为立有战功,所以特意被朱棣赐姓“郑”,担任内官监太监。

二、为什么要“七下西洋”?

关于明成祖为何要派郑和下西洋的原因众说纷纭,流传最广的说法主要有两个,一是朱棣向往汉唐的开放场面,想再次呈现“万国来朝”繁荣景象,借以淡化他得位不正的事实。

因此,自从他登基后,就有意开辟航线,维系与海外各邦的良好商业氛围。这样一来,也能“思扬威德于域外”,为自己营造良好的天子形象,进一步扩大朝贡体系。

另一个说法则是据说靖难之役后,建文帝神秘失踪,这也成为朱棣心中的一个“疙瘩”。

毕竟,他的皇位是从建文帝手中“夺来”的,只要建文帝的行踪一天不确定,他就一直没有“安全感”,派郑和下西洋也为了暗中打听是否有建文帝的消息。不过这一点有一些站不住脚,因为郑和最后一次出使西洋都到明宣宗时期。

三、郑和下西洋的背后智慧

郑和出使西洋,除第二次主要为护送外国使臣回国,规模较小外,其余四次都有明确的人数记载,皆为二万七千余人,七次总人数在十二万左右。

在这成千上万人中,有官兵、水手等各类后勤人员,不过却有一个神奇的事情,那就是在这些人中,竟然没有年轻女子,有的只是老妪等中年女性,这是为何呢?

首先,为了航行安全,船上的水手和官兵等,选的大多是健康壮硕的年轻男子。

而这一年龄的他们,正是血气方刚之时,航行在海上本就漫长无聊,如果带上年轻女子,很容易产生情感纠纷,对船队的管理十分不利。

其次,这些老妪都是经过千挑万选的,年龄一般都较大,有丰富的生活经验,经历过一些事情,不会遇上事情就吓得惊慌失措。这几次航行代表的毕竟是大明,见到外族人需要展现大明的风范。

她们还可以照顾船队之人的日常生活。毕竟古人强调“君子远庖厨”,从饮食到穿衣、打扫等,都需要人负责。这些拥有丰富经验的老妪,就可以算是扮演了保姆的角色。

最后,如果带上老妪还情有可原,那么接生婆,可能就很多人都不理解了。其实,接生婆并不是为船队中的人准备的,而是为沿途地区的人而准备。

当时,明朝的医疗技术都较为落后,更别说沿途的那些小国。在这时候,接生婆的作用就凸显了,她们不仅有一定的医学基础,还可以随时随地帮助即将分娩的妇女。

在接生婆帮助一个又一个家庭成功分娩后,自然每个地方都对这些来自明朝“能人”尊崇不已,也达到了“宣扬国威”的目的。不得不说,这确实是一大智慧。

参考资料:

《明史》

0 阅读: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