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1月21日,著名教育家张干瘫倒在床上气若游丝。身边围绕着的子女纷纷掩面哭泣,父亲即将离世,他们的内心痛苦不堪。直到张干颤抖着举起手,仿佛想要对孩子们说些什么。
他们纷纷上前,准备聆听父亲最后的遗言。却未曾想到张干在离世前,最思念的竟然不是他们这些子女,而是毛主席。张干要让儿子张六如,为自己写一封信件,转交给毛主席。
要感谢伟人对自己多年的照顾,并且对当年自己,要开除毛泽东的事情深感歉意。如今自己即将离开人世,多么希望能够见对方最后一面看,希望伟人能够照顾好身体。还未等说完,张干便撒手人寰。
其学生周世钊为老师主持追悼会,并且在追悼会上,将毛主席与张干的深厚师生情谊讲述出来,还转达了伟人对校长的客观评价。毛泽东自求学以来,有过数位老师,他们对伟人都爱护有加,十分欣赏他的才干。
可是为何张干对毛泽东的态度截然不同,甚至想要将对方开除学籍?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何事?这一切还要从毛主席幼时讲起。
“虎气”与“猴气”并存的毛泽东
1893年,毛泽东生于韶山冲南岸的一个农民家庭。父亲毛贻昌外出当兵五六年时光,将所有的兵饷留起来。退伍后,一次性将家中的负债还清,并且做起了生意。
此时家中的境况逐渐好了起来,但是毛贻昌认为只有会盘算,才能过上好日子。他看不得家中后辈懒惰度日,所以毛泽东在六岁时,便去到农田做工。毛贻昌的堂弟毛菊生家境贫困,即使每日辛勤做工,也只能做到勉强果腹。
根本不敢生病,否则这个世道是会“吃人”的。可人吃五谷杂粮,怎么会不生病呢。毛贻昌得知堂弟经济困难,便提出要买下对方的七亩水田。文七妹与毛泽东知晓此事后,也劝说父亲不要如此做。
但是毛贻昌却表示双方是自愿买卖,这与二人是否是兄弟无关,这件事情给毛泽东留下了深刻印象。也是从这件事情开始,他决定一定要改变这个唯利是图的社会,让世道变清明。寻找一条真正能够,解放农民的道路。
毛主席的“虎气”,也是从这一刻萌芽的。其实毛泽东有两个哥哥,但是在母亲文七妹生下他们不久,兄弟二人都夭折了。唯有毛泽东平安长大,作为家中长子,毛贻昌对他的要求更加严格。
他希望儿子长大后,能够继承自己的一切。所以毛父手把手的教儿子打算盘,将自己做生意的经验传授给对方。并且送孩子到私塾念书,为的就是让孩子将来,可以将家中的生意越做越大。
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相比于做生意,儿子更喜欢读书。为此,父子二人经常发生争吵。毛贻昌甚至为了不让孩子读书,交给毛泽东十分繁重的农活。起初毛泽东还与父亲争论读书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决定换一种方式。
他在读书之前会先完成,父亲交代给他的工作。然后利用空闲时间继续阅读。甚至将书本随身携带,这样就节约取书的时间。毛贻昌看见儿子完成任务后,也没有理由反对儿子读书了。
毛泽东坚持原则、不惧强敌、勇于斗争的“虎气”,与善于改变策略、战局部署的灵活的“猴气”,在年少时期就已经显露出来了。而他之所以在读书期间,与张干校长产生势如水火的矛盾,主要是因为他的“虎气”占了上风。
驱张运动
张干出生于湖南新化,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他,与大多数的读书人一样考科举,准备入朝当官。凭借着出色的才干,他在众多学子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举人的称号。可是时代的洪流终究要将,封建王朝吞没。
清政府注定要走向衰败的结局,为了之后的生活,张干也放弃了科举之路,为自己的一日三餐奔波。先后在湖南中路优级师范学校、北京国立美术专科学校、湖南省立第一中学任教。
当时中国的大环境不稳定,外敌虎视眈眈,国内各个势力崛起。国人都在一片迷雾中,寻找救国的方法。农民、工人、军人、学生等各个社会团体都参与其中。但是张干却认为作为学生,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完成学业。
救国有大批人去做,学生就应当一心学习,为中国之后的建设做准备。所以在他成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校长之后,他游走于各个大人物之间,为的就是帮助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并且时时督促学生学习,不允许学生参与任何与学习无关的活动。每日都带了一个公文包,一把油布伞出入学校,显得他更加的固执、古板。当时的中国正值风雨飘零之际,有许多学生都会参加各种救国活动。
毛泽东自从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后,与众多思想先进的学子交流。之后所在学校合并到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他凭借着出色的才干,深得杨昌济的喜爱。可是这样的进步青年,却被张干所打击。
1915年,湖南省议会决定要求每名学生,在下学期要缴纳十元的学杂费,让这些学子多读半年书。张干知晓此事后,去到政府商议此事。但是自己无权无势,根本无法影响议会的决定。
但是他仔细思索之后,认为当今的世道,让学生多读半年书没有什么不好。可是十元对于一个家境平困的学生来说负担极重,校长张干在此期间出入过政府,加之曾经的刻板印象,让众多学子认为是校长,为了讨好当局提出的建议。
基于此“驱张运动”正式打响,学生们在学校散发传单、罢课,希望通过舆论将对方赶出学校。毛泽东看到传单后,认为其内容不够深入,没有将重点突出。所以他重新写了一份传单,文章内容鞭辟入里。
学生罢课的行为,引起了政府的重视,督学来到学校要求学生停止“胡闹”。但是学生的强硬态度,让督学十分无奈,只好同意学生的要求,表示张干下学期不再担任校长一职。
此时的张干从学监处知晓,是毛泽东写的传单后。气愤之下要开除对方,以及其他起领导作用的十六名学生。杨昌济以及徐特立、王季范等人据理力争,要求张干收回开除学生的命令。在众人的施压下,张干只好同意。
但是此举又一次激起学生的愤怒,他们再次罢课,要求将校长赶出学校。最终犯了众怒的张干,没有等到学期结束,便灰溜溜的离开了学校。多年后新中国成立,毛泽东成为了国家主席。
而张干则在土地改革期间,因为自己成为了地主,土地都被分割,生活难以维持。他又一直从事教师职业,赚的钱并不多,根本无法养活一大家子人,生活的十分窘迫。时隔多年,二人的身份、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深厚的师生情谊
毛主席从同学周世钊处,得知张干校长的近况。伟人原本以为张干会向上爬,却未曾想到校长多年一直醉心教育,没有步入仕途。这样的老教育家,应当受到政府的照顾。
知晓校长的经济状况困难,毛主席便亲自给湖南省政府主席王首写信。信中表示张干一生教书,从未做过坏事。如今生活极苦,希望政府能够每月,给对方津贴米若干,借资养老。
张干收到政府送到的粮食与金钱后,才得知这一切都是毛主席授意的。顿时老泪纵横,内心充满了感激与愧悔。之后,毛主席更是邀请他到北京做客。师生二人在丰泽园会面,张干激动的紧握伟人的手,身体不住的颤抖。
二人见面之后寒暄了一番,张干将埋藏在心中多年的话说了出来:“润之,当年的事情是我的错,老师对不住您!”毛主席听到此处连忙摆手表示,自己当时也是“虎气”占了上风,若是多些“猴气”,也不至于发动“驱张运动”了。
经过这一次的畅谈,二人之间的隔阂彻底消失了。张干还在毛主席的陪同下,乘坐飞机鸟瞰了长城风光,在国庆期间登上了天南门观礼台。转眼间,在京已经两个月了,到了张干离开的时间了。
在离开前,一名工作人员将毛主席用自己的稿费,买来的鹿茸精以及150万元(旧币)交给张干。回家后的张干被聘为省军政委员会参议室参议,在工作之余时时感念伟人的照拂。
结语
毛主席一项尊师重道,对曾经教导过自己的老师十分敬重。更何况张干一心教育,从未有过任何的不洁心思,这样的心境难能可贵。曾经的事情只是双方在各自的立场上看待事情,如今时过境迁,心境早已不复从前。
看待事情的角度与方式也发生了转变,师生二人再续前缘。毛主席不计前嫌,对校长多加照拂。张干也认识到了自己的固执错误,二人时隔多年,成就了一段美好的师生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