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战争中,精确打击能力至关重要。美国军队拥有一种代表性的反坦克导弹——地狱火导弹,它不仅代表了美军的战术精确打击能力,而且其发展历程也充满了科技的创新和挑战。
地狱火导弹的起源与发展
地狱火导弹的研发始于冷战时期,目的是阻止华沙条约组织的大规模装甲部队入侵西欧平原。最初,地狱火导弹主要通过攻击直升机,如阿帕奇直升机,进行作战。然而,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尽管取得了惊人的战绩,但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促使了地狱火导弹系统的进一步改进。
为了提高导弹的破坏力和精确度,美国启动了地狱火导弹优化项目(HOMS)。该项目的目标是提升导弹的杀伤力和精确打击能力。通过采用双模式成型炸药弹头,AGM-114F型导弹(即临时地狱火)已经实现了杀伤力的提升。但真正的挑战在于提高导弹的精确度。随着反坦克导弹的软杀伤手段的增加,干扰设备的出现,需要对导弹的软件进行重新设置,并改进其导引头,以提高其抗干扰能力和飞行距离。
地狱火II型:技术革新的结晶
1992年,马丁·玛丽埃塔公司获得了开发AGM-114K型“地狱火II”的合同。这种新型导弹在1993年5月签订了首批生产合同,并从1994年12月开始部署到前线。地狱火II型的开发和部署速度非常快,这得益于在开发过程中,陆军、海军和海军陆战队等多方的大量发射测试,为导弹提供了充分的数据支持。
地狱火II型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采用了数字自动驾驶仪,这种装置由英特尔处理器和ADA语言控制。数字自动驾驶仪的使用,使得导弹能够在更快的飞机上发射,如A-10雷电II攻击机,并显著提高了导弹在短距离内的引导性能。此外,即使在攻击过程中暂时失去目标视线,导弹也能保持对目标的追踪,并提高飞行速度。
多样化的弹头设计
随着地狱火II型K型的出现,导弹的弹头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在1990年代,地狱火导弹是唯一的100磅级精密制导炸弹,因此,人们开始尝试通过更换弹头来攻击不同类型的目标。例如,M型导弹配备了高爆破片弹头(HE-FRAG),用于摧毁地面上的集结点或海上的警戒船。
长弓地狱火:发射后不管的革命
在地狱火II型的同时期,一种新型的地狱火导弹——长弓地狱火(AGM-114L)被开发出来。这种导弹采用了毫米波雷达引导系统,与AH-64D长弓阿帕奇攻击直升机配合使用。长弓雷达安装在直升机的顶部,能够自主获取地面目标信息,并引导长弓地狱火导弹进行攻击。
这种发射后不管的能力,使得阿帕奇长弓直升机能够同时发射多枚导弹,而无需每架直升机都装备雷达。通过共享目标信息,整个直升机编队可以同时发射长弓地狱火导弹,即使在目标视线之外也能进行攻击,大大提高了作战的安全性和效率。
无人作战平台的适配
随着无人作战平台,如MQ-1捕食者和MQ-9收割者无人机的需求增加,对固定翼飞机专用的地狱火导弹的需求也随之增长。为此,AGM-114P型导弹被开发出来,它配备了三轴惯性测量单元(IMU),使得导弹能够从任何角度攻击目标,而无需像传统直升机那样指向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