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件事念寒不吐不快,因为确实积累很久了,那就是关于车评人被车企厂家充值一事,而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莫过于“二环十三郎”——陈震。
只要一提起他的名字,估计不少人第一反应就是“充值”、“恰饭”、“厂家走狗”这些标签,好像他不客观、不独立,说的车评没法信。
我在车友群就看到很多车友老是拿陈震说事,还有天天在网上喷他的人,说他被厂家“充值”了,恰烂饭,没节操,简直就是汽车界的“败类”。
但说实话,我觉得吧,这事儿有点被妖魔化过头了。被厂家塞点“口粮”,或者说白了,拿点赞助费、合作费,就真那么丢人现眼,罪大恶极吗?
咱们先得搞明白一件事,做车评,尤其是像陈震他们那种,视频拍得跟电影似的,又是航拍又是多机位,还得全国各地跑,甚至出国去试驾,这得花多少钱?团队要吃饭吧?设备要折旧吧?油钱、路费、场地费、保险费,哪样不要真金白银?
要求人家完全用爱发电,凭着一腔热血自己掏钱做内容给大家看?这不现实,对吧?谁家也不是开银行的。你让一个媒体公司或者内容创作团队长期亏本运营,可能吗?
最后的结果要么是内容质量下降,要么就是直接关门大吉,用陈震的经典口头禅,这你受得了吗?
所以,厂家给钱支持,或者说进行商业合作,这在汽车媒体行业,甚至在整个内容创作领域,都是再正常不过的模式了。
国内亦是如此,国外那些顶流的汽车博主,哪个背后没有厂商的支持?
说白了,这本身就是一种商业模式,是行业运转的基础之一。你不能一边享受着人家耗费巨资做出来的高质量内容,一边又要求人家“冰清玉洁”,不食人间烟火,一分钱赞助都不能拿。
关键问题不在于“充”没“充”,不在于拿没拿厂家的钱,而在于拿了钱之后,你还说不说人话,干不干人事儿!
如果收了钱就昧着良心瞎吹,把一辆明明问题不少的车吹成完美无缺的神车,把坨屎硬说成巧克力,那才叫真正的没底线,活该被唾沫星子淹死。这种行为,念寒我也瞧不起。
但如果人家只是接受了厂家的合作邀请,去试驾、去体验,然后在评测中,客观数据(比如加速、刹车、空间尺寸、配置列表)准确无误,只是在一些主观感受,比如“我觉得这个设计很棒”、“我认为操控感很好”这些方面,带了点“感情色彩”,或者说得委婉一些,这事儿就复杂了。
咱们得承认,任何评测,都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绝对客观,尤其是涉及到驾驶感受、设计美学、乘坐舒适性这些方面,主观因素占比很大。即使是同一个评测者,今天心情好和明天心情差,对同一辆车的评价都可能不一样。
回到陈震身上。以他目前的影响力,厂家能放过这个香饽饽?主动送上门的合作肯定少不了。但是,这就能完全否定他所有评测内容的价值吗?我看未必。
陈震能在车评这个竞争激烈的圈子里混这么久,还能保持这么高的热度,说明他肯定有他的过人之处,他的内容肯定提供了某些价值,不全是瞎掰。否则,观众也不是傻子,早就用脚投票,把他淘汰了。
真把他当傻子,觉得他说啥观众就信啥?那也太小看咱们这些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司机和精明的消费者了。大家看车评,心里大多都有杆秤,知道哪些是干货,哪些可能是“水分”。
说到底,念寒我觉得,咱们看车评,也得带点脑子,学会独立思考和交叉验证。别指望找到一个“绝对纯净”、“毫无商业瓜葛”的圣人评测者,那不现实。
多看几家,这家说好的地方,看看那家怎么说;那家说不好的地方,再找找其他评测印证一下。
陈震说这车加速猛,你去看看别的媒体测出来的数据是不是也差不多?他说这车内饰豪华,你看看实拍图和视频,是不是符合你的审美?
别一看到“充值”两个字就立刻上头,情绪激动地开喷,把所有评测内容一棍子打死。厂家给钱是这个行业的常态,关键在于“吃相”好不好看,内容有没有保留基本的客观和真实。
所以啊,别老揪着“充值”这事儿不放,把陈震他们描绘得跟十恶不赦似的。这行当水深着呢,厂家和媒体之间本身就是一种互相需要的关系。
与其天天在网上骂这个“充值”了,那个“恰饭”了,不如多花点时间学习汽车知识,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和判断力,那才叫真本事。看懂了,想明白了,自然就不会那么容易被带节奏了,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