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12月快过完了,离周恩来总理走的那天没多久了。他让办公室副主任罗清长来到病房,跟他说:“别忘了,咱们在台湾还有两位老张朋友呢。”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快不行的时候心里还惦记着两位姓张的朋友,其中一个就是张学良。那时候,周总理身体已经很差了,有好多党和国家的重要事情需要安排,但他心里老想着的还是对国家和老百姓有过大功劳的张学良将军。
【从纨绔子弟到“少帅”】
张学良他老爹张作霖,虽然是个草莽出身,大家都叫他“东北王”,但他对孩子教育这事特别上心。张学良这小子天生聪明,张作霖就把他送进了东三省陆军讲武堂,让他去学军事方面的那些道道儿。张作霖心里头盘算着,希望张学良以后能成大器,接自己的班。
张学良,作为军阀家庭的少爷,从小就见识了战争的残酷。二十一岁那年,他就投身军旅,南征北战,参加过无数战斗。他不仅在后方指挥作战,还亲自上阵杀敌。战场上,他亲眼目睹了生命如同蝼蚁般脆弱,这让他逐渐开始琢磨起内战背后的原因,以及战争究竟有何意义。
张学良让手下的部队开始接受新潮的军事理论训练,跟东北军里那些老派军官的打法相比,已经变得大不一样。
第一次直奉大战时,张作霖的队伍吃了败仗,只好撤回东北老家。而那场仗里,唯一有点小成就的队伍,就是张学良带的那一波。
在第二次直奉大战那会儿,张学良带的队伍因为整改得彻底,打起仗来跟直系部队不相上下,都挺能打。张学良的本事,张作霖和东北军里的老将张作相都看在眼里,一个劲儿夸他,所以他升官升得特别快。
张学良在打仗那会儿,可是出了大力气的。他后来聊起这事儿,就说:“我咋就手握那么重的兵权呢?这个我是后来才明白的。我那时候是参谋长,整顿军队的那些活儿,全都是我的,得由我来操心。”
打了两场大战后,张学良在战场上摸爬滚打,历练了不少。他自己上过战场,亲眼见到同胞们打来打去,血流满地,这让他心里头特别反感内战。慢慢地,年轻的张学良心里头有了民族大义,也有了爱国心。
日本人打算通过军阀张作霖来达到他们侵略中国的目的,但张作霖对日本人的强硬手段和好处诱惑都不买账,就是不肯和日本侵略者站一边。很快,张作霖就成了日本人特别痛恨的对象。
1928年6月份,张作霖在火车上遭遇了日本关东军的暗杀,不幸身亡。随后,年轻的张学良接过了重任,当上了东三省的保安总司令,大家都称他为“少帅”。
张作霖离世后,日本人不断施压,逼着张学良得承认他们在东北的那些特殊权利和地位。
1928年快过完的时候,12月29号那天,张学良说了,他们东北要跟着国民政府一起,大家齐心合力对付外敌。这事儿后来被人们叫做“东北换旗”。
东北易帜的过程真是一波三折,日本从中作梗,国民政府又盼着这事儿能成,这些因素都让张学良下了个大决心。这个决定啊,就是他心里那份爱国情感的体现,显示了他作为一个中国军人,守护好中国每一寸土地的坚定信念。张学良明明白白地展现了一个中国人保卫家园的决心。有人琢磨着,要是张学良不举旗,那他就能独自占着东北,说不定还能搞独立呢。但张学良可不这么想,他说:“就凭我自己,跟日本抢东北,那不是鸡蛋碰石头嘛。我宁可死了,也不当日本人的走狗。”
张学良从老爸张作霖和日本人的打交道中,看出了日本人的野心勃勃,他们一心想打咱华夏的主意。因此,张学良不再想着当什么东北王,而是让东北三省和全国老百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他这么做,显示出他非常反对日本,有很强的爱国精神,还有那种高贵的民族气节。
九一八事变那会儿,张学良作为头头儿,可真是小看了日本人的狼子野心,没把整个局势摸透。他还指望着像以前那样,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于是来了个不抵抗,结果日本人轻轻松松就把咱们东北三省给占了,那可是块儿肥地儿啊。这事儿让张学良背上了个大黑锅,一辈子都让人议论纷纷。
【西安事变彰显民族大义】
日本军队大肆侵犯中国,战况十分激烈,但蒋介石却坚持自己的看法,不愿积极抵抗日军,反而全力围剿共产党。
1936年12月12号,因为老百姓都盼着,张学良和杨虎城就搞了个“武力劝谏”。张学良带着东北军,嗖的一下就把临潼的华清池给围了,这就是大家说的西安事变。虽说华清池到手了,西安城里也都被看住了,可奇怪的是,蒋介石人影都没了。
张学良和杨虎城等人心里头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似的,张学良开口道:“要是让蒋委员长给溜了,或者有个啥不测,那咱们可就摊上大事了。我本来是想结束这内战,逼蒋抗日,万一因为这样闹出更大的乱子,那我张学良不就成了历史的罪人了嘛。”
要是蒋介石突然没了,南京国民政府说不定就会对张学良动手,那时候的局面可真是危险至极。
张学良立马让东北军去华清池周围找蒋介石。好在没多久,东北军就在附近的山上逮到了蒋介石,然后把他带到了西安,关在了新城公馆。原来啊,蒋介石一看势头不好,就让卫士帮忙翻墙跑了,跑到骊山上,藏进了一个山洞。
西安事变一闹,全世界都炸了锅,日本那边也是瞅准机会,想趁着中国乱成一锅粥的时候,赶紧来插一脚。
周恩来阐述道,中共持开放态度,愿意与蒋介石携手抗日,并且坚决拥护蒋介石作为最高领袖的地位。同时,他也明确表示,共产党的军队愿意服从蒋介石的统一指挥。
张学良走进蒋介石的房间,一看蒋介石正背对着他,侧躺在床上。他站定后,直接说:“委座,您受惊了吧。”蒋介石装作没听见,一声不吭。
张学良没办法,只能提高嗓门,再次跟蒋介石打招呼。这回,蒋介石没憋着不说话,他连头都没转,直接说:“汉卿啊,我以前可待你不薄,你咋能这么对我呢。”
张学良连忙开口解释:“我张学良绝对没有想害委员长的意思,这都是为了咱们国家好。盼着委员长能痛下决心改过,把全国的力量都拧成一股绳,铁了心跟日本鬼子干到底。”
蒋介石一听到要中止对共产党的围剿,立马火冒三丈,他冲着张学良吼道:“你直接拿枪崩了我算了,就算你把我崩了,我也不会改变主意。”张学良则诚恳地回应:“如果您还是这么固执,一意孤行,那也只能让老百姓来评判这件事了。”
蒋介石一听要让自己去接受老百姓的评判,心里头又慌又火。他心里清楚,他那套“先稳内部再对外”的打压共产党的做法,其实并不得人心,跟全国老百姓的想法对着干。要是真让怒火中烧的老百姓来处置他,那肯定是凶多吉少。所以他干脆就大闹起来,张学良实在没辙,只好先走了。
周恩来抵达西安后,张学良跟周恩来说:“我既要抗日,也得救国。我一定得让中央政府接受全国抗日党派团体的监督,不然的话,光收复东北而不做这些改变,那就是白搭。”
两边打得不可开交,局势十分胶着时,蒋介石的太太宋美龄站了出来。她直接跟南京那边说,赶紧停了对西安的军事行动,她讲:“南京要是轰炸西安,不光我丈夫性命难保,事情还会闹得更大,收不了场。”
蒋介石给家里人写好了份遗书,然后递给了张学良。张学良看了后,心里琢磨,这家伙莫不是想跟我拼个你死我活吧。
宋美龄没听亲戚朋友的阻拦,自个儿冒险搭飞机跑到西安。张学良亲自去接她,一见面,宋美龄就直接说了:“我这次来,就是为了和平,还有抗日。”她还不让张学良的手下翻她的行李,张学良一听,赶紧摆手说:“哪敢呢。”
【五十年自由谱写英雄无悔】
碰到蒋介石后,宋美龄就劝他:“咱宁可去打日本鬼子,也别让敌人给咱收拾了。”不一会儿,周恩来也来见蒋介石,跟他说,只要他别再硬撑着那个“先平内乱再对外”的老一套,红军愿意听他的调遣。蒋介石听了,松了口,点头答应不再剿共,要联手红军抗日。
张学良为了担起责任,展现真心,打算自己护送蒋介石和宋美龄回南京。他手下的东北军高层,像王以哲、李伯汉这些人都急着劝他:“老蒋之前答应咱们的事儿,到底靠不靠谱?要是他到时候反悔了咋办?”“副司令,这事儿太悬了,你可得好好想想再做决定啊。”可张学良铁了心要这么做,谁的劝也不听。
张学良坚持要亲自护送蒋介石和宋美龄前往南京,飞机一落地,他就被限制了行动,被关在了孔祥熙的宅子里头。
周恩来总理对张学良为了民族大义,不惜舍弃个人利益,勇敢担当的行为给予了极高的赞赏。他讲过:“虽然汉卿亲自把蒋介石送回了南京,这挺让人惋惜的,但不管怎样,他都是个流芳百世的大英雄。”
中共中央对张学良在西安事变中的表现给予了很高的赞扬,说他敢于挑大梁,豁得出去,干了一件震动天下的大事。
蒋介石把张学良扣下后,动作越来越快,他派了好多大军去西安,打算一举拿下。他还让东北军和十七路军都挪窝,把防线给撤了。东北军的兄弟们,心里本来就不痛快,觉得张学良大人有大量,送蒋介石回京,结果自己却被关了起来。因为大家都敬重他们的头儿,所以有不少人嚷嚷着,要跟南京那边干一架。
张学良现在虽然被关着,但他还没忘了一开始就想停战的心。为了不让内战再起来,他不停地给东北军发电报,让他们转移军队,别再防守原来的地方了。
但这时候,东北军里头已经出现了好几个小团体。蒋介石的中央军一点点逼近,其中一个小团体硬气地说,要是南京那边还不把张学良放回来,他们就豁出去跟中央军拼个你死我活。
周恩来同样认为应该先把军队转移并解除防备,然后再慢慢想办法营救张学良。但那些主张打仗的人就是不肯罢休,他们甚至还包围了中共代表的住处,打算对周恩来实施“军事劝谏”,硬逼着红军跟东北军一起打仗。
碰上那些头脑发热的东北军头头,周恩来厉声责备:“你们觉得这样搞能搞定问题吗?这样做简直就是往张学良司令火坑里推。蒋介石那小子对共产党人下手可狠了,咱们都是从他刀下捡回一条命的,对他的恨不比你们少。但现在国家有难,到了生死关头,咱们得把个人那点小恩怨放一边,想想大局。这不就是你们张司令豁出命来发动西安事变,想要达到的目的吗?”
东北军的一群将领,听了周恩来的真心话,心里头特别受触动,纷纷向周表示歉意,之后就采取了和平的办法。
张学良在听说冲突已经和平解决的消息后,心里头对周恩来和红军的做法特别感激。他赶紧写了封秘密的信给周恩来,信里头表达了他对周恩来的感谢,还说自己真是打心底里佩服他们。
蒋介石一回南京就变卦了,张学良和杨虎城俩人的命运那叫一个波折。那是在 1937 年,书法家宋联奎给杨虎城写了句送别的话:“长剑配酒,独行万里路。”谁成想这话竟成了预言,之后杨虎城遭了大罪,被关了 12 年牢,还差点儿被国民党军统特务给害了。
1988年,台湾那边,蒋经国走了之后,李登辉接了班。他对张学良特别尊重,所以政府对他的看管就慢慢松了。这样一来,上了年纪的张学良,总算是能一点点找回自己的自由了。
张学良重获自由后,带着夫人去了美国看望亲戚。在动身前,他跟记者说了心里话:“要是有机会,我真的很想回大陆瞅瞅。”
那时候,中央的大佬邓小平听说了这事儿,心里头特别上心,立马就张罗起来,把都召集到一块儿,商量怎么迎接张学良先生回国的事儿。
吕正操被安排去美国,任务是请张学良回来。他和张学良是老乡,还亲身经历过西安事变。从西安事变那时候起,张学良被蒋介石带到南京软禁起来,吕正操就一直没再见过他,这一晃就是五十多年。
张学良再次见到吕正操,心里头乐开了花,但他随即提出了三个回国的小要求。他说道:“我啊,就是个平平常常的人。要是我回国,第一,别给我整啥欢迎仪式;第二,我不想见记者;第三,也别给我戴高帽,恭维来恭维去的。”
不过,一直到张学良离世,他都没能再踏上大陆的土地,这背后的缘由真让人捉摸不透。
张学良“少帅”的一生极具传奇,他在结束长达十年的内战、推动国共两党再次携手,以及实现全民族共同抗日这些大事上,都立下了赫赫功绩。他完全担得起周恩来对他的称赞,说他是“民族的大英雄,永远的功臣”。
参考材料
李玉鹏对《张学良口述历史》里张学良形象的塑造和分析进行了评价。这篇文章发在2021年的《今古文创》第18期,页码是53到54。在文章中,李玉鹏深入探讨了张学良形象的构建方式。他通过对《张学良口述历史》的仔细研读,指出了书中是如何刻画张学良这一重要历史人物的。李玉鹏认为,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且深入的视角,去理解张学良的生平事迹和思想性格。此外,李玉鹏还对张学良形象的解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分析了读者可能会从哪些角度去理解和评价张学良,以及这些解读背后的深层含义。李玉鹏的观点独到且深刻,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张学良这一历史人物提供了新的思路。总的来说,李玉鹏的这篇文章是对《张学良口述历史》的一次深入剖析,它不仅揭示了张学良形象的构建方式,还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解读这一形象的多种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