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声明一句,我不是来推荐书籍的,纯粹来分享个人的见解。
书本的开头是这样审滴,大概意思是,没有所谓的天才,他们是靠一万小时定律才成为天才的。
个人见解,怎么可能没有天才嘛,很多事例都能推翻,某某几岁儿童学会几门语言或者学会大学微积分;12岁某人考上大学;15岁某某最年轻的科学家等等。
这并不是我信口开河,都是从新闻上看来的,至于他们的名字,我并没有记住。
我们继续往下看,一万小时的核心理论。
如果每天练习8个小时,5年才能达到一万小时,那么这个时间应该花在哪里是个重要的问题。
这个是事实,没法否认。
比如你想成为一个国际大师,需要多久?
有研究显示,刻意练习3000h~25000h不等,大约平均6700小时才能达到大师级水平。
比如你想成为一个预测大师,需要多久?
这是个“零效领域”,结果是完全无法预知的,比如你想预测一个股票的价值,或者预测彩票的中奖率,这可能吗?
各种干扰因素,多是凭运气,就算你花了一万小时刻意练习,也未必能成为专家。
还有一些例子,机械式的操作,一万小时定律,能成功吗?
比如在流水线上干活的员工,一万小时,技术是不是成为专家了?
送快递买卖的小哥,一万小时,是不是赚大钱成功了?
或者说,做了一辈子饭的我们,是不是就成为国家特级厨师水准了?
那些发微博数累计几十万字,就能成为作家了?
所以说,还得看时间花在哪里,是在哪个领域。
以下是书本上的案例,各位看官来瞅瞅。
披头士乐队,累计表演1200多场,最后成功了。
比尔盖茨,苦练七年程序设计,成功了。
莫扎特,练习超过一万小时,成功了。
刘翔,天天练习跑步,付出汗水,成功了。
萧敬腾,每天穿梭不同的场子做音乐,成功了。
你们觉得这些成功者,会在意那一万小时吗?他们更多的是兴趣,是追求,是梦想。
书中有这么一句话,当你围着一件事情转,最后全世界都可能围着你转;你围着全世界转,最后全世界可能都会抛弃你。
换句话来讲,就是猴子掰玉米,博而不精一无是处。
有人提出疑问,如果只做一件事情,会不会造成管窥之见的局面,即精而不博。
时代一直在变,自己坚持的,是否真的是自己热爱的?
你可能会说,认定是正确,做就好啦,想那么多干嘛。
或者想太多做太少,不是更痛苦吗?
亦或说刚开始可能不感兴趣,专注去做,可能就有兴趣了呢。
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我也保留自己的见解。
这就像写小说,要先做一个大纲,相当于人生规划。
每天花固定时间在主线任务上,些许时间花在支线上,学习其它东西,所谓触类旁通,也不至于让自己的生活太单一,这样可以做让自己的眼界与时俱进,看清局势。
现在是技术大变革时代,很多人深耕多年的领域,将来都可能被技术所替代,过去花费的巨量时间,换来的经验转瞬即逝而失去用武之地。
所以花些许时间在支线上,可以对大发展趋势有一定的洞见性,清楚自己的兴趣、优缺点,清楚定位,不让努力空做功,才有意义。
无论什么时候,学习、觉悟、反思都是必要的。
年轻的时候,试错成本很低,有机会的话,先把自己的兴趣试出来,去多尝试,去选择,多经历,多思考,经历多了自然就有所取舍,不违背本心,将命运攥在自己的手中。
再唠一下,不要一往无前什么都去做,看似很忙,经历很丰富,实则时间浪费了却碌碌无为,试错途中必须带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本人会在分享自己见解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也祝愿大家能找出自己喜欢的方向,努力的去做,让时间一同见证我们的成长吧。
声明: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谢谢!
提示:本文原创,未经本人授予,禁止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