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节来临之际,
汕尾9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向全市人民拜年啦!
同时,也诚邀广大市民游客春节
来汕尾吃海鲜、看大戏、赏非遗,
感受“跳岛游”和“跳村游”的独特魅力。
汕尾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
表性项目9项、省级30项、市级75项,
享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美誉。
这个春节,
汕尾邀您来过“文化年”。
正字戏
正字戏,又名正音戏(宋元时叫正音即正字),也有南下大戏之称,以中州音韵官话(正音)唱念,系南戏遗响,产生于浙江温州(永嘉),距今已有900年的历史,历来被中外戏剧界专家、学者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2006年,正字戏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白字戏
白字戏是一个多源流、多声腔的古老稀有剧种,有近700年的历史,因用闽南方言(白字)演唱而得名。元末明初,白字戏从闽南流入海陆丰等粤东地区,后来吸纳竹马、钱鼓、渔歌和潮州音乐等民间艺术,用本地方言演唱,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2006年,白字戏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西秦戏
西秦戏源自明代产生于陕甘地区的西秦腔(即琴腔、甘肃调),流入海陆丰后,与地方民情、风俗、语言及民间艺术结合,至清初逐渐形成了别具风格与特色的地方韵味。其艺术遗产丰富,含剧目、表演、音乐、脸谱等,保留较多的原生态,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2006年,西秦戏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陆丰皮影戏陆丰皮影戏是中国三大影系“潮州影”的唯一遗存。1978年,国际木偶联会会员、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会员、陆丰皮影戏导演彭美英对传统皮影戏表演方式进行了大胆的改革,运用戏曲中的步法、手法、身段、水袖、武打等表演程式去充实皮影戏的表演技巧,首创出皮影正面影身,改变了以往皮影戏只有侧身表演的局限性。2006年6月,陆丰皮影戏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甲子英歌
每逢元宵、端午、中秋等传统佳节,陆丰市甲子镇都会迎来一支身着特色戏服、脸绘神态各异的妆容、手持短棍的队伍,在震耳欲聋的锣鼓声中,于镇内大街小巷舞动穿行。这便是甲子英歌,一项历经十一代人传承、饱经历史风霜的传统艺术。甲子英歌,这一源自陆丰“三甲”地区的传统舞蹈,蕴含着“英雄之势、英武之气”。2011年,陆丰市申报的“甲子英歌”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汕尾渔歌
汕尾渔歌,是汕尾沿海渔民在劳动和生活中所唱的民歌,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宋朝时期。汕尾渔歌用闽南方言演唱,旋律优美细腻,曲调独特丰富,有担伞调、东风调、丰收调等;修辞手法多以渔民熟悉的鱼、鸟、船、帆以及海水、浪花等物象作比兴,富有浓郁的海洋生活气息和韵味。2014年11月,“汕尾渔歌”经国务院批准入选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5年1月,“汕尾渔歌基地”被省文化厅评为“广东省非遗传承基地”。2023年8月,汕尾市获批“广东省渔歌之乡”。
滚地金龙
随着充满律动感的锣鼓声响,闪闪发光的“金龙”亮相舞台,矫健的身姿,灵动的步伐,传神的眼睛,还有那喜气洋洋的“滚地招式”,每一次跳跃,每一个转身,每一次“摆尾”都充分展现出大安南溪“滚地金龙”的气势与浓厚的文化气息。2006年5月,“滚地金龙”经国务院批准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河田高景
河田高景,俗称“河田撑景”“出景”或“吉康庙景”,起源于公元1388—1392年间的广福庵庙会,是勤劳而富有创新精神的河田客家先民继承传统、传承文化、创造美好生活的智慧结晶。
河田高景由景床、景梗、景物三部分组成,突出艺术特点是“高、险、巧”。主要表演内容有历史英雄人物、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麒麟舞
麒麟舞,俗称“弄虎狮”,是海陆丰地区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有盖仔狮、麒麟、狮猊、五福狮、瑞象等各具特点的几种瑞兽形象,造型勇猛威武,其融武术、舞蹈、音乐于一体,寄托了人们祈求平安的美好心愿,极受当地群众喜爱。2008年,海丰麒麟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1年,以虎狮头为代表的纸扎工艺亦成为汕尾市级非遗项目。
欢迎您来汕尾
看非遗
过大年
!!!
来源|南方+、汕尾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