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威又发烧了,这是他今年第6次发烧,每次都先是喉咙痛,浑身发冷,然后发高烧,有时高达40℃。到医院检查,咽部红肿,扁桃体上有脓苔,脖子和下巴的淋巴结也都肿了起来。每次都要吃药,甚至打点滴,一两个星期才能好。小威的爸爸妈妈伤透了脑筋,有人告诉他们像小威这种情况可以把扁桃体切掉,但也有人说扁桃体不可轻易切,他们不知如何是好了。
人的咽部有丰富的淋巴组织,有些聚集成团,其中最大的是腭扁桃体,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扁桃体。扁桃体是一个免疫器官,内含大量免疫细胞,可产生各类抗体,直接杀死病原微生物,儿童若摘除了扁桃体,免疫力会明显降低。由此可见,扁桃体是人体抗感染的第一道防线,是人体的边防战士。
刚出生时,扁桃体没有发育好,以后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发育完善,3~5岁功能最活跃,体积也明显增大。
扁桃体表面有10~20个隐窝,直通扁桃体深部,这些隐窝里藏着许多细菌,隐窝内又不容易被冲刷、清洁,一旦人疲劳过度、着凉、抵抗力下降时,这些细菌便会大量繁殖,使扁桃体发炎、化脓,所以此年龄段的小朋友特别容易患急性扁桃体炎,出现发冷、高烧、扁桃体红肿、吞咽困难、下颌淋巴结肿大且疼痛等症状,有时还伴有呕吐和腹泻,病程需要1~2周。
当急性扁桃体炎没有彻底治愈,窝内细菌不断滋生,炎症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就可能演变为慢性扁桃体炎。患者常无明显全身症状,或只有低热,干咳,咽部明显充血,挤压扁桃体可见隐窝内流出脓性分泌物。若扁桃体因炎症等影响过度肥大,会影响吞咽功能,给进食造成困难,特别是两个肥大的扁桃体挨到一起,堵住咽喉时,呼吸会受阻,入睡后有憋气、打鼾等现象,常被憋醒。这种长期慢性缺氧和休息不好,可阻碍儿童的正常发育。
可见,扁桃体又是呼吸道的一个隐患。
当扁桃体发挥不了保护功能,反而成为疾病温床,甚至诱发机体其他器官的病变,显然这种扁桃体保留下来有害无益,应该在医生详细诊断下,权衡利弊,选择适当的时机将其切除。一般以下几种情况应考虑手术切除扁桃体:
急性扁桃体炎频繁发作,伴有高热、咽痛,扁桃体表面可见白色分泌物,已经严重影响孩子的生活与学习的,这种情况比较常见,可以考虑切除。
不但扁桃体发炎,连扁桃体周围也出现脓肿者,应切除患侧扁桃体。因为扁桃体的化脓性炎症可穿透扁桃体被膜,侵入扁桃体周围间隙,不仅高热、咽痛十分严重,甚至张口困难、滴水难咽,而且常易再发。
有些跟链球菌感染相关的疾病,如肾炎、心肌炎、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等,好发于小儿,其中一个病因就是扁桃体反复感染,而且每次扁桃体炎发作,这些病症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加重,医学上称为病灶性扁桃体。这些病人在摘除病灶扁桃体后,即能治愈其相关疾病。值得注意的是,除扁桃体外,牙齿、鼻窦、中耳、消化道及泌尿生殖系统等处病变也可引起类似的远隔器官疾病,因此确定扁桃体是否为病灶具有一定难度,应仔细分析扁桃体炎与相关疾病的因果关系,如扁桃体急性发炎时或发炎2~3周后,相关疾病病情加重,则多可确定为病灶。此外血沉、血象、扁桃体局部检查及各种试验也可供参考。
扁桃体极度肥大,发生呼吸道阻塞影响呼吸者,为了兼顾免疫功能,可行一侧扁桃体切除。扁桃体发生良性肿瘤,应将两侧扁桃体一并切除,若为恶性肿瘤,仅可在早期考虑手术,并应辅以放疗或化疗。
有些家长偶尔发现孩子扁桃体很大,以为是疾病,焦急万分,四处求医,吃药、打针,依然不见好好转,便要求手术。对于这种情况,不能一概而论。因为孩子在不断长大,自身免疫系统尚未成熟,在外界的微生物刺激下,扁桃体的活动增强,可能出现肥大,这是儿童期的正常生理现象。如果仅仅是扁桃体肥大,没有上述几种情况,则无须手术。青春期后,随着身体的免疫系统完善,扁桃体会渐渐萎缩。
作为家长,应明确以下几种情况不宜切除扁桃腺:
5岁以内的儿童,此时扁桃体的免疫功能处于最活跃时期,还具有防御疾病的重要功能,最好不要轻易切除,否则少了这个守护身体的“前卫哨兵”,其他感染可能会相应增多。
扁桃体正在发炎时不宜切除。此时扁桃体充血,手术伤口容易出血或出血继发感染。肾炎、肝炎、风湿病、结核等疾病的活动期不宜手术,否则会加重病情甚至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有造血和凝血系统的疾病如血友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紫癜等,也不宜手术,因为扁桃体手术后要靠扁桃体窝内的血管自行收缩,血液凝固止血,而这些疾病会造成凝血功能和血管弹性下降都可引起术后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