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一个问题,问明朝为何重蹈大宋的覆辙,亡于异族?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首先就要纠正这个问题,明朝亡于农民起义,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自杀,大明王朝到此结束(不算南明的话),而不是明亡于异族。
关于明亡的原因,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如果实在需要找一个理由,那可能就是气数已尽。经历了276年,大明王朝就像一个暮年老人,实在是运转不下去了。
《明史》认为明实亡于万历,如果让我来说,确实万历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张居正的改革,对于大明王朝,就像是回光返照,此后万历收拾完张居正,抄家也没抄出多少家产,让万历像断了一根弦,再也提不起来。
还有一个关键问题,争国本事件,万历想立郑贵妃所生的皇子为太子,群臣坚持要求万历立长子为太子,折腾了这么多年,万历争不过,加上万历身体不好,越发心灰意冷,朝臣见他一面都难,甚至出现了一个奇观,缺官员。
如此这种情况,这番折腾,能好到哪去?这应该是万历对于明亡应该负的责任。
此后的朱常洛,一个月的天子,实在也不能把明亡的锅甩给他太多。千辛万苦当了太子,终于等到了当皇帝的时候,结果一个月之后,就见万历去了。甚至他死的太过突然,墓地都没找好,最后用了朱祁钰准备的墓地。
朱常洛,委实是明朝皇帝中很惨的了,除了他的额私生活混乱,他对大明王朝的覆灭,也当不了太多责任。
天启皇帝,都知道他是个什么样的了,荒政,大权被魏忠贤掌握,由此引发了剧烈的动荡,党派之争,虽然有的学者认为东林党不能称之为党,但是我认为,称之为一个利益团体,应该是合适的。
一些正直的人士看不惯阉党,有的不屑为伍,有的宁死不屈,例如杨涟,1625年,惨死狱中。
要么东林,要么阉党,实在是没有什么中间的缓冲团体可以缓解,不站队想活下去都难,这就处在严重的矛盾激化当中。朝廷如此,底下民众的日子更不好过。
送走了天启,崇祯皇帝上台后,收拾了魏忠贤。这人在历史上的同情分是比较多的,算是诸朝代的最后一位君王中,名声比较好的。他名声比较好的原因是比较多的,有清朝人修《明史》,因为私心,把他的形象塑造的比较好,还有一个原因,他确实是比较勤政,而不是荒政,确实是有着想把大明王朝拉回正轨的想法,并且为之努力过。
可惜崇祯皇帝刚愎自用,疑虑猜忌的性格,完美地继承了老朱家的基因。而且,此人关键时候的担当,是个问题,把锅甩给群臣,崇祯皇帝到死都没意识到,还是群臣误国。
他上台收拾了魏忠贤,本以为有可以信赖的外臣,可惜外臣一是互相争权,二是崇祯给外臣的时间实在不多,有一点错误,就考虑换人,崇祯十七年,在位五十相,不是白说的。这就导致政策的延续和执行都成了问题。
于是崇祯又重用宦官,走上了老路。崇祯对于宦官的重用,甚至比之前那些皇帝都厉害。
崇祯这人运气也背,天灾频发,导致对起义军是摁下葫芦起了瓢。
现在的关键问题就来了,对这些起义军,是围剿还是招降,他自己都整不明白,一会儿坚持围剿,一会儿又开始招安,钱花完了,起义的农民越来越多。
这儿就提到了一个问题,钱花完了,加派三大晌,农民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其实对于明朝的白银问题,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展开详细说就太复杂,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樊树志先生的作品。
虽然后世的史书中,把崇祯皇帝描写得非常勤政,颇有为他喊冤的意思,公道说,如果他在万历前,确实大明应该在他手上亡不了,奈何生不逢时,赶在了天启以后,他为大明王朝的覆灭,压上了最后一根稻草。
除了这些皇帝的原因,外臣和宦官,对于明亡,也确实有责任,史料显示,崇祯对于明亡,是有预感的,但是他还是抱有希望,问题是外臣这时侯仍然不团结,为了利益争斗。
还有一个原因,当然是宦官,宦官的危害,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明朝祸乱朝政的四大宦官,从这个角度看,从1368年到1644年,明朝能运转276年,也是非常不容易了。
还有一个我想单独说的,明朝的言官问题,有气节的言官,确实是坚持了底线,但是还有一些言官,为了升官发财,肆意攻击朝臣,歪曲事实,这部分言官,也作孽不少。
所以,归根结底,明朝就是各方面实在运转不下去了,导致了明亡。明朝灭亡有他自身的原因,只能说南明的人,也实在不争气,偏偏竟然一度还真得对清朝抱有幻想,这种到底是先攘外还是先安内的问题,崇祯没搞明白,南明的人也没搞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