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微博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热搜词条叫#黛玉之死 马拉之死 好死不死#,阅读量破2000万,吃瓜的网友不在少数。

看这热搜名字,你是不是百思不得其解。事实上,这是一个网络语,与影视剧改编的《红楼梦》林黛玉离世的场景有关。
最近,电影《红楼梦之金玉良缘》上映后争议不断,尤其是林黛玉一角,观众非常不满,演员、导演也下场参与讨论,由此闹得沸沸扬扬。

电影《红楼梦之金玉良缘》林黛玉一角由98年出生的女演员张淼怡饰演,很多人对她饰演的林黛玉非常不满,认为她不够漂亮,“跟个乡下丫头似的”,尤其是林黛玉香消玉殒的那一幕,引起了网友的广泛讨论。

众所周知,87《红楼梦》被誉为经典,其中,林黛玉临终的那一幕也同样堪称经典。

对比87版《红楼梦》,网友认为电影《红楼梦之金玉良缘》黛玉死亡场景设计不符合原著,也没有展现林黛玉的人物性格,更没有体现林黛玉临终的悲壮之美,缺乏艺术性和观赏性。于是,网友就把不同版本的黛玉之死进行了对比和总结。

有才的网友根据剧照的体现,把87版《红楼梦》黛玉之死称之为“黛玉之死”,比较符合原著;把10版《红楼梦》黛玉之死称之为“马拉之死”,违背原著精神,林黛玉不该死的如此没有尊严;把24版《红楼梦之金玉良缘》黛玉之死称之为“好死不死”,极具讽刺意味。
三个版本的黛玉死亡场景,虽然同样是根据原著《红楼梦》改编的,但设计完全不同,观众的喜好也不同,这就涉及到影视剧改编主创团队的能力和审美问题了。
大家也知道,影视剧的改编已是当下最为常见的影视剧创作方式,而名著也是改编的热门。纵观近些年《红楼梦》的影视剧改编,真的有点一言难尽。记得当初10版《红楼梦》播出后也是遭到全网吐槽。如今这部号称耗费2亿巨资筹备拍摄的电影《红楼梦之金玉良缘》也是同样如此,全网吐槽之声更甚,比如选角啦、妆造啦、场景设计啦,诸如此类,都是观众茶余饭后吐槽的重点。
看了电影《红楼梦之金玉良缘》,你会发现,它与原著相差悬殊,导演改了很多东西,原著里那些经典的情节和对白,基本上都进行了删减和重塑,偏离原著太多。这也正是该电影差评多的原因之一。

不过,对此,导演不以为意,在她看来,她这是在创新,“我们这是在创新,在用现代人的视角重新诠释《红楼梦》。观众不理解很正常,因为他们还停留在传统的观念里”。
导演的想法到底对不对呢?我们先不做定论。
我们要知道的是,文学名著的改编,是一块硬骨头。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关注这部电影的人有哪些?事实上,主创团队需要对两个群体负责,一个是原著粉,一个影视观众。

所以,想要做好文学名著的改编,既需要勇气,也需要实力。一方面,要保证电影的质量,另一方面,保留原著精彩的部分,即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做出有效改编,而非魔改,才能赢得观众的认可。
导演说自己用现代思维全新演绎《红楼梦》,初看这番话好像问题不大,但根据目前的票房情况来看,电影似乎没有做到“有效改编”,因为观众没有买单,导演的创新精神用错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