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8日,特朗普再次挥动“关税大棒”,直言若台积电不赴美建厂,将对其征收最高100%的关税,并嘲讽拜登政府此前提供的66亿美元补贴“毫无必要”。此言一出,半导体行业震动。
台大教授苑举正却犀利回应:“就算加征800%的关税,台积电也无需畏惧——因为它是全球独一无二的‘芯片代工之王’。”这番言论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底气?台积电为何一面被威胁,一面仍豪掷1650亿美元赴美建厂?
苑举正的自信并非空谈。台积电手握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命脉”——全球约60%的芯片代工市场份额由其掌控,苹果、英伟达、AMD等科技巨头的尖端芯片几乎全部依赖其生产。更关键的是,台积电在3纳米、2纳米制程上的技术领先优势,让三星、英特尔等竞争对手短期内难以追赶。
事实就是如此,比如英特尔、三星,这些企业都有采购EUV光刻机的能力,供应链管控能力丝毫不逊色于台积电,但制造工艺就是赶不上台积电,因为台积电掌握着先进的晶体管技术,这种技术考验的是真正的半导体人才和数据积累。
同时,美国试图通过补贴扶持本土芯片制造,亚利桑那州工厂的成本比台湾高出至少50%,且供应链配套远未成熟。正如网友调侃:“美国可以威胁加税,但总不能让苹果手机用‘英特尔牌拖拉机芯片’吧?”
特朗普的“关税武器”看似凶猛,实则存在致命漏洞。首先,台积电90%的客户是美国企业,若关税落地,成本最终会转嫁给苹果、英伟达等公司,进而推高美国消费者购买电子产品的价格。其次,美国短期内无法复制台积电的生态体系——从高端光刻机到特种化学材料,全球供应链的复杂性远超政治口号。更讽刺的是,台积电在特朗普威胁下,第一季度营收仍同比增长46.5%,股价虽短期波动,但长期仍被分析师看好。
台积电的“美国梦”背后,是一场精明的战略权衡。其一,地缘政治风险迫使其分散产能。中美科技博弈加剧,台湾地区的“不稳定因素”让苹果等客户要求供应链多元化。其二,美国《芯片法案》的补贴虽被特朗普诟病,但台积电已拿到66亿美元直接补贴和50亿美元低息贷款,税收优惠更是高达162.5亿美元——这笔钱足以抵消部分建厂成本。其三,贴近客户市场可减少物流风险,亚利桑那州的工厂未来将直接为苹果、特斯拉供货,甚至可能获得军方订单。
台积电的困境,折射出全球半导体产业的撕裂。美国试图通过“威逼利诱”将其变为“美积电”,但技术转移的难度远超想象。例如,美国工厂的工程师需频繁赴台培训,而台湾总部的核心研发团队仍牢牢掌握最先进制程。与此同时,中国大陆正加速成熟制程芯片的产能扩张,若台积电因赴美削弱竞争力,反而可能让出中低端市场。
苑举正的观点点明核心:台积电真正的护城河是技术垄断,而非工厂地理位置。只要保持技术领先,即便关税加码,美国企业也不得不“捏着鼻子买单”。
一边是特朗普的“关税大棒”,一边是苑举正的“技术底气”,台积电的抉择牵动全球科技命脉。你认为台积电是否真的无需惧怕美国施压?若中国大陆突破先进制程技术,全球芯片格局又会如何改写?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