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阁十一功臣**是西汉汉宣帝刘询为表彰辅佐其实现“昭宣中兴”的核心功臣,于甘露三年(前51年)命人绘制十一人画像,悬挂于未央宫麒麟阁。这些功臣在治国、军事、外交、文化等领域贡献卓著,是西汉中兴的关键推动者。以下从人物背景、功绩、结局及历史影响等方面展开解析:
---
### **一、功臣名单与核心功绩**
| **姓名** | **官职/爵位** | **主要贡献** | **历史标签** |
|------------|------------------------|-----------------------------------------------------------------------------|--------------------------|
| **霍光** | 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 | 汉武帝托孤重臣,辅佐昭帝、废昌邑王、立宣帝,掌权二十年,奠定中兴之基。 | **权臣之首** |
| **张安世** | 卫将军、富平侯 | 霍光亲信,铲除霍氏后掌权,谨慎清廉,平衡朝局,被誉为“西汉不倒翁”。 | **政治平衡者** |
| **韩增** | 车骑将军、龙额侯 | 三代将门之后,参与平定匈奴,以稳健作风历侍三朝,稳固边疆。 | **边疆守将** |
| **赵充国** | 后将军、营平侯 | 七旬高龄平定西羌叛乱,首创“屯田戍边”战略,以战养战,节省军费。 | **军事改革家** |
| **魏相** | 丞相、高平侯 | 铲除霍氏势力的核心策划者,整顿吏治,抑制豪强,强化皇权。 | **反腐斗士** |
| **丙吉** | 丞相、博阳侯 | 汉宣帝幼年救命恩人,狱中抚养其成长,拥立后低调辅政,临终荐贤。 | **隐忍忠臣** |
| **杜延年** | 御史大夫、建平侯 | 揭发上官桀叛乱,辅佐霍光推行轻徭薄赋,晚年助宣帝稳定朝局。 | **经济改革者** |
| **刘德** | 宗正、阳城侯 | 汉室宗亲,藏书大家,整理先秦古籍,推动文化传承,奠定汉代经学基础。 | **文化守护者** |
| **梁丘贺** | 少府 | 今文易学“梁丘学派”创始人,以学术成就入选,代表汉代经学与政治的融合。 | **经学泰斗** |
| **萧望之** | 太子太傅 | 萧何七世孙,儒家学者,教授汉元帝治国之道,主张德政,后因宦官陷害自杀。 | **儒臣典范** |
| **苏武** | 典属国 | 持节出使匈奴被扣19年,北海牧羊不改气节,归汉后参与拥立宣帝,成民族气节象征。 | **气节标杆** |
---
### **二、入选逻辑与争议**
1. **核心标准**:
- **拥立之功**:霍光、丙吉等直接参与拥立汉宣帝,是其权力合法性的关键支持者。
- **治国实绩**:赵充国的屯田制、魏相的吏治整顿等政策切实推动中兴。
- **象征意义**:苏武的气节、刘德的文化贡献体现宣帝对“文治武功”并重的推崇。
2. **争议焦点**:
- **霍光的矛盾地位**:虽为中兴首功,但因家族谋反(霍禹之乱),画像仅标注“姓霍氏”,隐去全名,反映皇权对权臣的忌惮。
- **苏武的末位排名**:其气节虽高,但政治贡献有限,位列末席体现功绩与象征的平衡。
- **梁丘贺的学术入选**:作为经学家入选,显示汉宣帝对意识形态的重视,但被质疑功绩不足。
---
### **三、历史结局与命运分野**
| **人物** | **结局** | **折射的君臣关系** |
|------------|-------------------------------------------------------------------------|---------------------------------|
| **霍光** | 死后家族谋反被灭族,画像避讳,功过难定。 | 权臣功高震主,终遭清算。 |
| **张安世** | 善终,子孙袭爵至西汉亡。 | 谨慎低调,明哲保身。 |
| **赵充国** | 八十余岁病逝,谥号“壮”,后世尊为“屯田鼻祖”。 | 功成身退,得君信任。 |
| **萧望之** | 因反对宦官专权被诬陷,饮鸩自杀,成儒臣与宦官斗争的牺牲品。 | 理想主义者在权斗中的悲剧。 |
| **苏武** | 归汉后享尊荣而少实权,病逝后画像入阁,成气节符号。 | 象征意义大于政治实权。 |
---
### **四、历史影响与后世评价**
1. **政治制度**:
- 赵充国“屯田戍边”成为后世边疆治理模板,影响唐代节度使制度。
- 魏相取消奏章副本,强化皇权直接掌控朝政,为汉武帝削弱相权铺路。
2. **文化传承**:
- 刘德的古籍整理助力汉代经学复兴,其收藏的《左传》《毛诗》成为儒家经典。
- 梁丘贺的易学融入谶纬思想,为东汉谶纬神学埋下伏笔。
3. **道德符号**:
- **霍光**:后世既赞其“匡国家,安社稷”,亦警醒“权臣无善终”,成为帝王术教材。
- **苏武**:从《汉书》到文天祥《正气歌》,其气节被不断强化,成为民族精神图腾。
---
### **五、与云台二十八将、凌烟阁对比**
| **维度** | 麒麟阁十一功臣(西汉) | 云台二十八将(东汉) |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唐代) |
|----------------|-----------------------------------|-----------------------------------|-----------------------------------|
| **时代背景** | 昭宣中兴,恢复汉室权威 | 光武中兴,重建刘汉政权 | 贞观之治,奠定大唐基业 |
| **选择标准** | 功绩+象征意义(如苏武) | 纯军事功勋(邓禹、耿弇等) | 综合文武(房玄龄谋略、李靖武功) |
| **政治目的** | 强化宣帝正统性,平衡霍光影响 | 彰显刘秀“天命所归”,巩固皇权 | 树立君臣一体形象,安抚开国旧臣 |
| **结局特点** | 多善终,少数悲剧(霍光、萧望之) | 多数得善终,家族延续 | 部分遭清算(侯君集),多数荣宠 |
---
### **总结**
麒麟阁十一功臣是西汉中兴的缩影,其名单既体现汉宣帝的政治智慧(如借霍光画像警示权臣),也反映汉代“儒法并用”的治国理念。他们的命运交织着忠诚与权谋、理想与现实,成为后世解读皇权与功臣关系的经典案例。从霍光的陨落到苏武的升华,从赵充国的务实到萧望之的悲情,这群人共同书写了西汉由衰转盛的关键篇章,其影响远超一个时代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