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六代帝王苦心营造,却毁于一旦,150年后出土文物五万件

二迷糊 2024-12-07 17:27:24

圆明园不仅仅是一座简单的皇家园林,更是一座财富宝库和精神圣地。

在一个半世纪里,清朝六位帝王倾注大量心血,动用无数人力物力财力,穷天下之能工巧匠,建造了圆明园。

圆明园不仅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典范,更是在康乾盛世的推动下,用无数奇珍异宝为之点缀,在其气象万千、金碧辉煌的背后,是举国之力创造的璀璨明珠,是文化创新的又一高潮。

然而,在19世纪末,随着清朝逐渐走向没落,圆明园也经历了几次大浩劫,除了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对它的破坏之外,官僚、军阀,以及奸商的巧取豪夺,也是造成它毁灭的原因。

比如说,著名的十二生肖兽首,堪称国宝级的文物,却在圆明园被毁的时候被夺走,至今也只有七座回归,五座流失在世界各地;还有《四库全书》,曾被收藏在圆明园文渊阁,但在战乱中不断流逝,只有少量残卷流传下来。

那么,圆明园有着怎样的故事,他是怎么被毁的,考古发掘中又找到了什么呢?

一、六代帝王精心打造圆明园

清朝定都北京之后,满清皇室和八旗将京郊建设成为庄园,尤其是北京西郊,成为了皇亲贵族们争相居住的地方。

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后,国家趋于平稳,紫禁城虽然庄严豪奢,但缺乏自然之美,让康熙帝住着不是太舒服。

为了有个休闲、避暑、打猎的处所,康熙帝开始在北京西郊建设园林别墅,他在明朝武清侯李伟的故居清华园的基础上,让擅画山水的叶陶设计、建造了一座颇具江南风格的大型皇家园林,即畅春园。

畅春园是一座风光优美,但又十分朴素的园林,按照康熙帝自己的话说,“茅屋涂茨,略无修饰。”

此后,康熙陆续在北京西郊建设了静明园、静宜园,西郊诸园开始形成规模。

1707年,康熙帝将畅春园北的一块地上赐给皇四子胤禛,也就雍正帝,让其自行建造园林,雍正帝在园林的设计上花费了大量心血,最终费时两年建造了一座园林,取名为圆明园,这就是圆明园的前身。

圆明园是什么意思?按照雍正帝自己的话说:

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

大致意思是,皇帝要明智洞察,谨遵儒家的中庸之道,这与雍正帝当时在夺嫡之争中采取“以不争为争”的策略有关。

康熙晚期,雍正帝自称“天下第一闲人”,很多时候都住在圆明园,种花种草,修身养性,享受天伦之路,康熙帝也曾几次到圆明园作客。

最终,由于雍正帝采取的正确的策略,所以康熙帝去世后,遗诏将他立为新帝,圆明园也由此成为雍正帝的福地。

雍正帝继位之后,很喜欢圆明园这个地方,为此他下旨对其进行大规模扩建,他还专门找来懂风水的张钟子和张尚忠,让他们勘测风水。

在张钟子和张尚忠的报告中,说圆明园与清朝的山川水系大致相同,四海九州涵盖其中,是一块风水宝地,雍正帝看完后十分高兴,因为他就是想将圆明园建造成为整个中国的缩影。

从1724年开始,圆明园的大规模扩建开始,所需木材全部取自于木兰围场,而石料则是由商人于长生负责采办,雍正帝对建造过程十分重视,多次前往考察。

前后耗费了十余年时间,最终建造了一座规模浩大的园林,将周边园林全部囊括在内,面积达到了三千亩左右,修建了大量亭台楼阁、湖泊、假山,还种植了大量名贵树木。

至此,圆明园的主体基本完成,但它还不够豪华,因为雍正帝是个十分节俭的人,建造林园已经花了不少钱了,他不愿意在进行奢华的装饰。

乾隆帝继位之后,清朝的国力达到鼎盛,自诩为“十全武功”的他,为了营造出一副盛世景象,在圆明园周边建造了同样规模浩大的长春园和绮春园,与圆明园合称为圆明三园,都由圆明园管理大臣管辖。

乾隆帝之所以这么喜欢圆明园,是因为他还是皇子时,就在圆明园长春仙馆居住了,在此读书和生活,与圆明园结下了不解情结。

对圆明园的建设,乾隆帝可谓不遗余力,他在位的六十年时间里,穷天下之能工巧匠,动用了无数人力物力财力,将大量奇珍异宝放在圆明园作为点缀。

毫不夸张地说,乾隆帝为了建设圆明园,可谓举全国之力,他本人也时常在圆明园工作生活,大量珍贵文物被它存放在圆明园。

我们都知道,乾隆帝是个喜欢附庸风雅之人,喜欢写诗画画,也喜欢在各种字画上盖章,这些字画很多都是国宝,比如苏东坡的《寒食帖》。

为了便于赏玩,乾隆帝将这些国宝级别的文物存放在圆明园,久而久之,圆明园就成为一座存放各种奇珍异宝的“库房”。

当然了,乾隆帝花费几十年时间扩建的圆明园,其本身就极具价值,因为它是我国古人智慧的结晶,其建筑很有特色,而且请了洋人郎世宁和蒋友仁参与设计。

比如,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就是郎世宁设计、制造的;蒋友仁则参与设计、建造圆明园西洋楼和水法工程。

在史料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以十二兽类分别代表一日十二个时辰,每二小时之内,有一兽,口中涌射喷泉,他兽继之,轮流如此,周而复始。

说西洋楼前的十二生肖兽首,分别代表一天的十二时辰,每两个小时就有一个兽首口吐喷泉,吐完之后下一个接着吐,轮流如此,周而复始。

总的来说,圆明园不但将中国古典美展现到了极致,而且西区了西洋元素,是中西结合的尝试。

嘉庆帝继位后,对圆明园的扩建依然在继续,到道光时期,圆明三园已经变成了圆明五园,其中以圆明园的规模居首。

嘉庆时期,由于嘉庆帝取消了万寿山、香山、玉泉山的陈设,同时不再去木兰围场和承德避暑山庄驻跸,而是加大力度对圆明园的扩建,使得圆明园的规模达到鼎盛,许多在万寿山等地陈设和存放的珍宝被转移到圆明园,从而丰富了圆明园的珍藏。

总之,历经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和咸丰五代帝王的建设,圆明园成为了清朝盛世最重要的见证,它规模浩大,珍藏文物众多,建筑中西合璧,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巅峰。

二、圆明园遭遇第一场浩劫

由于乾隆时期清朝固步自封,拒绝与世界接轨,导致清朝开始衰落,在科学技术等方面落后于西方国家。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随之而来就是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清朝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衰落的速度越来越快。

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国门,英国、法国和美国等人相继以提出修改已经签订的《南京条约》,从而获得更多特权,但遭到了清政府的拒绝。

于是,列强开始不断制造事端,并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此后又攻攻陷广州,围攻天津,威胁北京的安全。

列强试图用武力逼迫清朝妥协,均遭到了清朝的拒绝,清政府还于1859年通州谈判时扣押了英国39名使者。

清朝的这一举动,极大惹怒了英国,于是联合法国组成了一支三千五百人的军队,从塘沽登岸后经天津直扑北京,咸丰帝逃往承德避暑山庄。

1860年10月6日,抵达北京西郊的英法联军,首先将目标瞄准了圆明园,他们知道圆明园藏有大量奇珍异宝,于是产生觊觎之心。

当天,清军在稍事抵抗后,就四散而逃,英法联军很轻易就占领了圆明园,两国军队的头目马上开始协商如何瓜分圆明园的珍宝,在达成协议后,开始了为期两天的疯狂抢掠。

这些自诩为绅士的洋人,在圆明园里的表现如同强盗,他们打碎花瓶和镜子,撕下字画和卷轴,绫罗绸缎被裹在马匹上,士兵们口袋里装满了水晶、珍珠、翡翠和宝石,手上拿着价值连城的古董。

一个叫做鲁西的士兵许多年后回忆说:

两天内,我拿到了价值3000万法郎的丝绸、珠宝、瓷器、铜器和雕塑。

而目睹过英法联军抢劫的一位记者则说:

军官和士兵,英国人和法国人,为了攫取财宝,从四面八方涌进圆明园,纵情肆意,予取予夺,手忙脚乱,纷纭万状。他们为了抢夺财宝,互相殴打,甚至发生过械斗。

由于圆明园里面的珍宝实在太多,让人眼花缭乱,英法士兵便拿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比如有人拿走景泰兰瓷瓶,有人拿走皇后风袍,有人拿袋子装金条和金叶,诸如古玩字画、绫罗绸缎等都被搬走。

士兵尚且如此,军官就拿得更多了,他们调来装货物的大车,将金佛像、金佛塔等宝物拉走。

一名叫做赫利思的军官,因为在圆明园拿走了两座金佛塔及其他珍宝,所以回国后成为一名大富人,被称之为“中国詹姆”。

10月17日,在英法联军抢到足够的珍宝,无法再继续抢劫之后,开始对文玩珍宝进行破坏,并在圆明园放了一把火,圆明园大宫门外朝房被烧毁,大火在风力的助力下开始越燃越大,但由于英法联军撤走,清军及时进行了灭火,使得圆明园只被烧毁了一小半。

但是,第二天英法联军就以清政府“不讲道义,不顾国际法”为由,再次闯入圆明园,对圆明园进行了两天的破坏性焚烧,这一次圆明园大部被烧毁,尤其是珍藏重要图书和档案的文渊阁,在这一次大火中烧毁,一万多卷珍贵著作被烧毁,给中华文明造成了极大创伤。

事后,清朝官员上呈的报告显示,这一次英法联军入侵圆明五园,对圆明园、清漪园和静明园进行了抢劫,烧毁了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除了被抢走的奇珍异宝之外,剩下的都毁于大火。

圆明园在经历了大火之后,只剩下二三十座建筑幸存,而且门窗破损,里面的陈设都被抢走,安佑宫里甚至发现了300多名被杀死的宫女、太监,他们是为了躲避英法联军,才将自己反锁在宫中的。

然而,圆明园的大火还在燃烧之时,清朝就因为畏惧而签订了《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和北方大片领土给列强,并赔偿了1600万两白银。

三、圆明园被彻底摧毁

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后,圆明园依然被当作皇家禁园,开始了修复工作。

同治时期,在慈禧太后的授意下,清政府启动了对圆明园的修复工作,尽管资金十分缺乏,但这件事一直在进行,许多建筑得到修复,一些奇珍异宝也被存放进去,她本人还住进了圆明园。

但是,由于清朝与列强的战争越来越多,清政府开始入不敷出,无奈之下慈禧太后只得停止了对圆明园的修建,但她依然建造了颐和园供自己享乐。

圆明园虽然没有被修复完成,但它依然存在巨大的价值,成为列强觊觎的对象。

1900年,慈禧太后拒绝与列强合作,反而支持义和团对抗列强,由英国、俄国、日本、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组成的八国联军,再次从天津登陆,对北京实施侵略性进攻。

与咸丰帝一样,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逃离北京,八国联军几乎没遇到什么阻拦,就轻而易举地进入了北京。

这一次,列强的主要目标放在了皇宫和北京城,八国联军在城内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一位目击者称:

各国洋兵,俱以捕孥义和团,搜查枪械为名,在各街巷挨户踹门而入,卧房密室,无处不至,翻箱倒柜,无处不搜。凡银钱钟表细软值钱之物,劫掳一空,稍有拦阻,即被残害。

皇宫、诸王王府和官员府邸,则成为八国联军的重点抢掠目标,比如他们在礼王府搜刮到了白银200万两,在一位官员家中抢走价值100万两白银的财物,从北京各衙署抢走存款6000余万两,从户部抢走291万两白银。

作为重中之重的皇宫,则遭到了彻底洗劫,无数珍宝被抢走,就连太医院的针灸铜人、古观象台的天文仪器,都被八国联军抢走了,损失不可计量。

圆明园虽然被抢掠、烧毁过一次,但那一次英法联军的“战利品”让列强无不眼红,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后,自然不会放过,于是对包括圆明园在内的西郊诸园进行了又一次大洗劫。

这一次,八国联军没有放火少园,但之后发生的事情,比烧园来得更可怕。

由于八国联军占据北京,使得清政府对圆明园失去控制,郊外的一些地痞和土匪趁火打劫,在抢夺八国联军遗落的奇珍异宝之余,对圆明园的建筑进行了毁坏,他们推倒建筑,带走有用的木材和柱子,就连树木也被砍伐。

据目击者称,当时清河镇上的木材堆积如山,而圆明园内则开设了许多木炭厂,木材被烧成木炭后运走,贩卖后盈利颇丰。

因为地痞和土匪的洗劫,致使圆明园的建筑和古树名木彻底毁灭。

慈禧太后回北京后,看见圆明园的残破模样,彻底死心,于是一些旗人和贫民开始在圆明园内建造房屋居住,对圆明园造成了又一次破坏。

清朝灭亡后,官僚、军阀和奸商将圆明园当作取之不尽的建筑材料市场,贩卖以获取利,从地面的砖头到屋顶的瓦片,全部被拉走,前后持续了二十余年。

后来,在有识之士的呼吁下,民国政府将圆明园的一些遗物安放到公共场所予以保存,但这也只是极少部分,无法改变圆明园荡然无存的结局。

日军进入北京后,由于粮食紧缺,开始鼓励耕种,于是大量农民到圆明园开垦,大量建筑废墟都清理,湖泊、池塘被填平,变成一片片良田。

至此,圆明园在经历了150多年风雨之后,面目全非,彻底失去了往日皇家园林的风采。

四、圆明园的考古发掘

新中国成立后,非常重视圆明园遗址的保护,1976年正式成立圆明园管理处,对圆明园的各项保护措施陆续上马,发掘工作也排上日程。

圆明园究竟典藏着多少文物,具体有哪些文物,一直没有明确的定论,不过根据古籍查证,圆明园的文物数量大约在150万件左右,已知的重要文物有《寒食帖》、《淳化阁帖》、十二生肖兽首、《四库全书》、历代国玺39枚、黄龙邮票,等等,都是国宝级文物。

从1996年开始,国家对圆明园进行了三次大规模发掘,参与发掘的专家、学者对圆明园的历史是很了解的,起初几乎没有人对挖掘到文物抱有希望。

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发掘中,基本没找到什么珍贵文物,这符合大家的心理预期,但在2013年开始的第三次发掘中,却让大家惊喜万分。

第三次发掘中,专家对十多个景点、五万多平方米的区域进行了发掘,结果发现了各种文物五万多件,而且许多是珍品和国宝级文物!

这些文物涵盖了各个门类,有精美的鎏金铜像,有华丽的琉璃构件,有庄严的宗教造像,还有数不清的铜器、玉器和瓷器。每一件文物都是圆明园昔日辉煌的见证,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这些文物被裹在泥土中,埋藏在地底下,它们之所以能保存下来,纯属偶然,它们躲过了列强的抢掠和军阀、土匪的抢夺,历经沧桑,饱受战火,流传下来简直是奇迹!

这些文物当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铜鎏金象首,它的制造工艺远在十二生肖兽首之上,它的寓意是高贵吉祥,是皇室御用之物,非常珍贵。

还有乾隆帝珍藏的地天母铜像,它的制作也十分精美,细节刻画入微,制作工艺十分复杂,代表了清朝皇室艺术审美,表明了佛教在清朝皇室的重大影响力。

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皇室御用品也被发掘出土,比如精美的茶具、文房四宝、精致的妆奁,通过这些文物,我们可以窥视清朝皇室的生活,了解清朝皇帝和妃子们的日常,从而了解清朝皇室文化。

比较遗憾的是,备受瞩目的十二生肖兽首在此次发掘中无一出土,它们早在1860年就被英法联军抢走了,其中龙首、蛇首、羊首、鸡首、狗首五尊至今没有踪影,牛首、猴首、虎首、猪首、鼠首、兔首、马首已经回国祖国。

总的来说,圆明园遭受的浩劫,是我国历史上最惨痛的记忆之一,是我国文化的巨大损失,我们应该牢记历史,吸取教训,不要再让同样的事情再次发生。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