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杰出的领袖必然是一位军事能力政治能力双向优秀的人,而刘邦恰好就是这样的人!

潮鹿逐梦 2019-06-10 12:13:12

楚汉争雄当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第一战就是彭城之战。项羽以三万大军,击败了刘邦五十六万之多的联军。第二战是垓下之战,韩信以三十万大军,将项羽十万大军杀的片甲不留,项羽自刎乌江,结束了楚汉争雄。那么为什么两次战斗会出现如此大的差距呢?小编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彭城之战,是项羽回援老家的战斗,军民一心。三万人击败五十六万人,没有重武器的冷兵器时代,我怎么都想不通。

所以我认为这一战的主要胜负关键在于,项羽所处的位置。彭城本身就是项羽的地盘,这里的老百姓都是项羽自己的百姓。项羽大军回援彭城,这些百姓难道坐等着项羽来解救?没错,他带来的只有三万人马,但是城中的百姓却有几十万之多,这些人如果在项羽出击汉军的时候,也对汉军发起了进攻,那结果自然是偏向项羽这边的了。

人家是为了保卫家园,你刘邦是侵略者,本身就不占道理,现在这么多百姓都反抗你,你还怎么在这个地方混下去呢?所以刘邦在这一战失败,主要输在了不得民心之上。第二,彭城之战中刘邦的人马是几路诸侯临时凑齐的杂牌军。可能是为了赌气,刘邦认为自己的军事能力也是非常出众的,所以他跟其他几个诸侯商量了一番,不如组建一支联军,一起来对抗项羽。

拿下了项羽以后,大家就可以共享富贵了。其他几个人一拍即合,可是在军队的指挥权上却出现了分歧。因为每一家的军队都只听从每一家的诸侯王掌管,这就让刘邦犯了难。他并没有及时解决这个问题,所以这帮人看似浩荡,其实不过是五六家诸侯拼凑起来的杂牌军而已,根本没有所谓的战斗力可言。项羽的军队虽然只有三万,但是全都是自己的精锐骑兵,只听从项羽一个人指挥。

这两支军队在战场上碰上了,谁都知道谁会赢。领导太多了,五十六万大军立刻就会慌乱,而且各自都想保存实力,不想冲在最前面,变成了五十六万大军,全都惧怕项羽三万大军。第三,垓下之战,汉军全军统帅只有韩信一个人。这是对韩信的极度信任,这个时候的韩信已经成为了齐王,手握汉军三十万,发起了对项羽的孟国平。吸取了之前的教训,这个时候的刘邦不让任何人插手这一战,他自己也不动手,甚至连一个建议都没有。

这三十万大军摆出的阵型十分有规矩,基本无懈可击。所以项羽大军在这一战中连连吃亏,最终不得不退回到垓下修整。项羽本人也知道面对的对手,不再是之前一盘散沙的联军了,而是强大的韩信大军,只有一个统帅的大军。所以项羽这一次失败了,而且彻底失去了翻盘的机会,因为十万楚军,大部分投向,剩下的都被杀掉了,项羽本人也自杀了。第四,项羽粮草供应不及,四面楚歌又蛊惑人心。

楚汉之争,其实到了后期,基本上都处于对峙状态,你灭不了我,我也灭不了你。那就是要比粮草了,项羽大军虽然战斗力比较强,但是他们随身带的粮草却不够多,每次突袭以后,必须要找地方补给才行,这就是他们大军的一个弊端。可是现在他们被围在了垓下这个地方,韩信不让你出去补给了,那可就致命了。韩信一直在等项羽钻进这个套,他终于是钻进来了。

这个时候的项羽失去了粮草的供给,冲出去损失又比较惨重,军心在眨眼之间就乱了。再加上四面楚歌的惨况,楚国的士兵们听到了家乡的歌声,都感动的流泪,失去了战斗力。项羽在这种情况下,还想战争刘邦,恐怕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了。第五,楚汉争雄过后,刘邦迅速消灭其他诸侯,一统天下。不少人都认为刘邦不太会打仗,其实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观点,不是所有仗都是韩信打的,刘邦本人也是一流的军事家。

不过他本人是皇帝,所以很少有人会提起这件事。出汉中的时候,就是刘邦自己指挥的,可见他有不同寻常的指挥能力。在垓下击败了项羽以后,刘邦并没有歇着,立刻转身拿下了淮南王和燕王的军队,这么一来他便可以一统天下了。刘邦不仅仅是一位杰出的帝王,还是一位杰出的战略家,他知道在什么情况下,该做哪些事情,而且他超级喜欢听建议,为之奈何?这种人不战胜只会打仗的项羽才是怪事。

刘邦韩信和项羽都是当时优秀的军事将领。非要给这三位排个名的话,我认为是项羽最厉害,韩信紧随其后,而刘邦则在韩信后面一百米左右的距离,离得不是很远,但总是赶不上。但是军事能力最弱的刘邦却成为了最后的大赢家,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直接说明了一个问题,争霸天下,可不光靠军事能力。光会打仗,不会治理天下,那就算天下被打下来了,也不过是给他人作嫁衣裳。一位杰出的领袖必然是一位军事能力政治能力双向优秀的人,而刘邦恰好就是这样的人,所以他才能在三人当中脱颖而出,建立四百年大汉基业。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