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封杀未成年人游戏账号”的提案在网络上炸开,激起了无数家庭的涟漪。
从家长群的热议到社交平台的刷屏,由人大代表提案引发的讨论,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游戏管理问题,成了很多家长的心病。
近日,全国人大代表樊董伟提出的“禁止未成年人拥有游戏账号”建议引发轩然大波。
作为资深教育工作者,他直指手机和游戏对青少年的危害:分散学习注意力、诱发心理问题,甚至导致极端行为。
这个观点触动了2.5亿家长群体的敏感神经有人拍,手叫好,认为“早该管管”;也有人忧心忡忡,质疑“一刀切”是否真能解决问题。
事实上类似的提议不是首次出现。早在2022年,已有代表呼吁“封杀毒害青少年的游戏公司”;
2023年,李燕代表更是提出“全面停止向未成年人提供网游服务”,并强调需通过人脸识别等技术手段强化监管。
而此次提案的特殊性在于它直接瞄准了游戏账号的归属权,试图从源头切断未成年人与游戏的“物理连接”。
支持禁令的家长群体中许多人将游戏视为孩子成长的“头号敌人”。“孩子一拿到手机就停不下来”“成绩下滑、亲子关系紧张”成为高频抱怨。
樊董伟在调研中发现,甚至有学生因家长没收手机而绝食,极端案例加剧了大家对游戏负面影响的担忧。
不过更多的焦虑还是来自对未来的不确定。一些家长认为,游戏不仅消耗时间,更可能扭曲价值观。
例如,洪明基委员曾痛陈游戏“摧残视力、扼杀亲情、激发人性阴暗面”,这种观点在传统教育观念浓厚的家庭中极具共鸣。
而李燕代表援引的数据显示62.3%的未成年网民经常玩游戏,31.9%曾使用家长账号绕过防沉迷系统,这似乎为“彻底封禁”提供了依据。
然而反对声浪同样强烈。首当其冲的是对“一刀切”治理方式的质疑。
辽宁省丹东市副市长时燕委员指出,简单禁止可能适得其反:“要从正面引导,而非控制时间”。
这种观点得到不少年轻人支持,他们认为游戏是社交、放松的重要方式,强行切断反而可能催生更隐蔽的沉迷途径。
数据也为反思提供了依据。腾讯2022年数据显示,未成年人游戏时长占比已降至0.7%,防沉迷系统初见成效。
更有网友犀利发问:“禁止游戏后,短视频、直播就不会抢占孩子的时间吗?”
这暴露出治理逻辑的矛盾,若将所有娱乐形式视为“洪水猛兽”,是否最终会陷入“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困境?
争论中部分代表提出了更具建设性的方案。方燕代表连续多年推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立法,强调“优化内容供给”比单纯禁止更重要。
她参与修订的相关法规已于2024年实施,重点从网络素养教育、信息过滤等方面构建防线。
与此同时,教育界的实践也提供启发。
山东省单县一中尝试将体育测试纳入升学考核,通过增加户外活动转移学生对屏幕的依赖;
湖南雅礼中学推行“每日一节体育课”,校长王旭认为:“运动培养的抗挫折能力,恰恰是虚拟世界给不了的。”
这些探索指向同一个方向:与其筑墙堵截,不如疏导出更健康的成长空间。
辩论的本质是两种教育理念的碰撞。
一方坚信“绝对保护”才能避免风险,另一方则主张“适度放手”以培养自主能力。
但双方或许都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在游戏管理之争的背后,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支持的集体缺位。
有研究显示留守儿童的游戏沉迷率显著高于普通家庭,这说明单纯封禁账号无法解决结构性问题。
正如网友所言:“如果亲子沟通顺畅、课余生活丰富,哪个孩子会沉迷游戏?”
当家庭将教育责任完全推给“禁令”,当学校用题海战术挤占所有课余时间,游戏反而成了孩子逃离现实压力的唯一出口。
禁止未成年人游戏账号的提案就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当代教育的集体困境。
它提醒我们: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的不是一座与世隔绝的温室,而是一个能平衡学习、娱乐、社交的体系。
真正的解决方案不在于“消灭游戏”,而在于构建更包容的成长环境,让家庭成为温暖的港湾,让学校提供多元的发展选择,让社会创造更多线下活动的可能。
辩论没有简单的对错,但它至少让所有人开始思考:在网络发展不可逆转的今天,该以怎样的智慧,帮助下一代既拥抱科技的红利,又不迷失于虚拟的漩涡?
答案就在每一次真诚的亲子对话、每一堂生动的体育课、每一个鼓励探索的兴趣班里。
从消灭游戏开始吧[笑着哭]
游戏软件又没有惹你,凭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