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秋天,毛新宇专程前往延安革命老区。在这张珍贵照片里,毛主席的孙子正在耕作爷爷曾经劳作过的土地。仔细观察会发现,他使用农具的架势和毛主席如出一辙,动作娴熟自然,明显是有实际务农经验的人,绝非刻意摆姿势。
历史资料显示,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曾发起一场声势浩大的生产自救活动。这场运动的核心目标是通过大规模劳动实现根据地物资自足。时任中央领导人的胡乔木这样评价该运动:
毛主席在陕甘宁边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推动了两项重要工作:发展经济和改造社会。他不仅亲自发动、组织并指挥了边区的大生产运动,还为当地经济建设制定了符合实际的指导方针。
经过深入调研和实地考察,毛主席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况,最终喊出了"自力更生,保障供给"的号召。包括毛主席、周恩来、朱德在内的领导人都身体力行参与劳动。毛主席在杨家岭窑洞附近的山坡上开辟了一块菜地,工作之余种植辣椒、西红柿等作物,经常抽空去照料。
毛主席和战士们一起干活时鼓励大家:"世上没有打不倒的困难,只要咱们齐心协力就能战胜它。靠自己的双手,我们解决了温饱问题。现在虽然没人帮忙,但就算以后有外援,咱们也得靠自己。"
熟悉毛主席生活习惯的人都知道,他喜欢晚上处理公务,通常要睡到中午才起床。警卫员见他工作太劳累,就主动帮他照料菜园,提前浇了水除了草。毛主席发现后马上叫停,幽默地说:"地是你们翻的,草是你们除的,这不算我的劳动成果,自己动手才算数。"
毛主席对家人和对自己一样严格,反复叮嘱子女不能搞特权,要像普通群众一样生活。在原则性问题上,他从不妥协,坚决抵制封建社会的"一人当官全家沾光"现象,要求亲属必须守法守纪。
毛岸青和邵华对儿子管教很严。毛新宇1970年在北京出生,他的名字是爷爷毛泽东起的,"新宇"寓意开创崭新局面,寄托着长辈期望他勤奋学习、将来报效国家的愿望。
毛岸青健康状况欠佳,抚养教育儿子的责任主要由邵华承担。从毛新宇五岁起,邵华就让他背诵祖父的诗词作品,背不出来就不准吃饭。多年来,外界一直误传毛新宇从未见过毛泽东本人。
毛新宇对此进行了澄清。他表示,自己小时候经常被妈妈带到中南海看望爷爷。他回忆道:"大概三四岁时,爷爷总会和蔼地搂着我,给我讲各种故事。印象最深的是他讲孙悟空大闹天宫那一段。"
邵华特别重视实践教育,主张"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在毛新宇小时候,她就带着孩子实地走访,沿着长征路线参观毛泽东曾经工作和考察过的革命旧址、工厂和农村。通过这种亲身体验的方式,邵华想让毛新宇更直观地感受祖父的革命历程,从而获得前进的动力。
上学时,邵华特意叮嘱毛新宇别向老师和同学透露家庭背景,也不许在学校跟人起冲突。多年后毛新宇回忆这事时依然印象深刻,他曾对媒体这样说过:
小时候,只要我学习成绩下滑或在学校调皮捣蛋,哪怕是简单的恶作剧,妈妈就会直接动手教训我。在家里,我最畏惧的就是她。
1992年,毛新宇完成了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的学业,主攻方向为明清历史研究,这个领域一直是他最热衷的学术方向。本科毕业后,他计划继续深造明清史。然而,此前从不干预儿子学习选择的邵华这次明确表达了反对意见,不赞同他继续这个研究方向。
邵华之所以不同意,理由很直接,她觉得毛新宇就该钻研毛主席理论。她对儿子说:"别人都在研究你爷爷、研究伟人,你是他的亲孙子,要是不干这个,不把这当成终身事业,对得起你的身份吗?你自己心里能过得去?"
毛新宇最终接受了母亲的建议,进入中央党校理论部攻读硕士学位,专门研究毛泽东的思想理论。在校期间,他刻苦钻研,广泛阅读了大量相关著作,获益匪浅。1995年硕士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中央党史研究室,在那里工作了五年。
之后,毛新宇考进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历史研究部,专门研究毛泽东军事思想并取得博士学位。特别要提的是,他写的博士论文《毛泽东军事战略进攻思想研究》还入选了"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毛新宇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母亲邵华的悉心培养。他在采访中坦言:"父母为我牺牲了很多,特别是母亲的决定改变了我的一生。"2010年7月,40岁的毛新宇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解放军历史上第一位70后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