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红叶美景。
山水相映,城景交织,行至巫山,风景正好。正值巫山红叶季,收获美好,不失至味。一定要来见一面!走起!
巫山,重庆极东。长江声势浩大,西面跃出,穿县境南部形成巫峡;大宁河自西北向东南纵贯县境北部,形成小三峡。
水域版图上,长江三峡如龙之脊骨,地处三峡腹心地带的巫山,于龙腹丹田中孕育出龙骨坡文化,204万年前,东亚人类的先祖从巍巍巫山云雾深处走出,拨开文明的迷障。
巫山,同样是中国大溪文化最早发现地,更是大溪文化的命名地。
大溪文化,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的象征之一,是如今巫山文化在宇宙长河中的最初回响。
峡江地区的大溪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鱼骨化石、鱼形骨制品以及火烧过的砂石板,宽谷地带自然状态限制当地农业成长,莽莽水域、源源流水与鱼类的规律繁殖,则为大溪人准备了充足的渔猎资源,鱼,是大溪先民的重要食物。
2000多年前的东汉,则是巫山烤鱼的成熟期。巫山出土的制鱼庖厨甬、青铜烤架以及大量汉代鱼纹砖,证明巫山烤鱼的制作技艺,已然广泛流行。
巫山博物馆内陈列的镇馆之宝“东汉庖厨俑” 据说,正是在制作“巫山烤鱼”
居住在长江沿岸的大溪先民,以丰富的鱼类资源哺育着族群的生存壮大,巫山饮食文化的脉络中,鱼从长江与大宁河的波澜里跃入巫山人的基因,在巴楚文化、神女文化、巫文化、移民文化的交融里震动。
一簇烧了5000年的火,从大溪先民猎鱼而归炙烤鱼类的石板下,到东汉正在烤鱼的庖厨灶头,更延续至如今巫山县城家家户户的桌上厨间。
烤鱼的香气漫延5000年,成为巫山城市名片,在风味的演化、技术的进步之中,与每一个巫山人发生着情感与文化的共振。
去巫山,势必要吃一次烤鱼。
在被誉为“三峡鱼城”的这片土地上,据不完全统计,大小烤鱼店多达上百家,盘旋错升而上的县城中,几乎每走两三步,就会遇上一家烤鱼店。
对于质朴勤劳的巫山人而言,烤鱼,是从古至今的生存图谱,是生计、是生活,更是一种超然物外的精神文脉的延续。
“炭烤”“泡菜”“纸”,
是巫山烤鱼的三个关键词。
一 “炭烤”
巫山的烤鱼,天生有浪漫主义精神的外化。
与一般的蒸鱼、煮鱼不同,烤鱼,烟气从雄浑神秘的巫山中袅袅升出,无数天然植物香辛料与食用草药肆意挥洒鱼身之上,“灵山”之中,难以言喻的香气在历史的推移中积淀出愈发厚重、迷人的神话,山越险峻,鱼越肥美,炙烤的香气愈发显得传奇。
2019年,巫山烤鱼制作技艺被列入重庆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获评“中国名菜”。作为市级非遗,巫山的烤鱼文化,炭烤技艺,眩人眼目。
千万年的流传演变,巫山的烤鱼,已将腌、烤、炖三种烹饪工艺融为一体。
<赵小妹烤鱼>,品牌做了十九年,是巫山炭烤鱼的代表之一。父辈开始经营,三十六、七年,祖祖辈辈都在烤鱼,到赵小妹这辈,做好一条烤鱼,仿佛已经是她的使命。
炭烤,过程并不复杂,猛火逼出油脂,鱼背开刀,保证鱼身形状完整受热均匀,炭火的力量透过鱼肉,将鱼骨烤得发酥,鱼身两面金黄焦香,内在的肌理则蓬松细软,鱼的汁水被锁住。
另起一锅,用红油与泡椒炒料。
红油调料,风味独特,充分调动鱼肉的鲜美。本地出的七姊妹辣椒与二十多种香辛料共同熬制,是炮制秘制红油的第一要素,十五个小时才刚刚熬出一锅红油;泡椒,奶奶那辈传下来的老坛水,七姊妹辣椒在坛里自然发酵三个月以上才能用。
巫山七姊妹辣椒,在当地人心中,是辣度与硬度皆恰到好处的辣椒品种,“肉厚、皮香、硬度高、辣而不烈”,拿来做泡椒,炖煮不会软烂,拿来做红油,香气足,细微的辅料差异,却有口感上的千差万别。
泡椒红油煸炒出香,出锅的时候,鱼和丰富的调味料在烤盘里小火慢煎煨炖,香味渗入鱼骨,鱼肉吸饱汤汁,鱼头鱼尾格外酥脆,细腻鲜美,烟火浓味,咀嚼感与肉香恰到好处。
人间的烟气,食物的温度,甚至巫山人的情感记忆,都在一盘烤鱼中充盈释放。
二 “泡菜”
如果说炭烤,是巫山烤鱼最烟火市井的光影,主流烤鱼味型中离不开的泡菜,则是巫山最温情最家常的隆重礼节。
巫山有记载的最早一只泡菜坛,可追溯至东汉时期,千年之后,巫山人在一坛酸水中的造诣已出神入化。
在巫山,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珍藏的泡菜坛,人人都爱吃更爱做泡菜。泡菜不仅是下饭菜,更是调味品,是便餐和席面上都不能缺少的身影。
不少的巫山人的泡菜坛里,装的都是几代传下来的老坛水,巫山泡菜的好吃,关键也在此处。
据说,只有这样清冽透明无添加的老坛水,佐以巫山的山涧水、林中蔬、天上气,天然入味的节奏跌宕,深入食材的肌理之中,才堪泡出巫山酸冽、爽口、脆生令人钟情的妙味。
用这样寄予情怀,留有眷念的泡菜,做巫山烤鱼,用自己从小吃到大最喜欢最依赖的事物招待客人,便是最隆重又温情的回答。
非遗传承人陈嗣红的泡菜坛子,在巫山远近闻名。
61岁的陈嗣红有很多身份,重庆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重庆烤鱼技艺(巫山烤鱼)传承人,巫山泡菜非遗传承人、<巫山原乡烤鱼>创始人、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以及巫山梨膏、巫山橘红非遗传承人。
在她的笔下,泡菜是从祖辈手中递到母亲手里的奇珍异宝,经过“家门口的人,都无法抵挡家中泡菜的诱惑”“一坛好泡菜,要水、气候、食材以及一双出泡菜的神秘手”。
巫山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为好泡菜创造了条件,而母亲的一双手,泡“巫山原月池乡的百合蒜、玉水村的牛角尖椒”,每年新蒜上市时,母亲将几十年的老坛水过滤除渣,添上新蒜与紫苏,等到牛角尖椒塞入坛中,母亲和我们都“得到了一年充实又美好的生活滋味”。
这样的泡菜坛,陈嗣红也搬到了自己的<原乡烤鱼>店里。十来个坛子装得满满当当,都是巫山家乡的情结与骄傲。
陈嗣红的原乡烤鱼店,除了各种味型的巫山烤鱼,还擅长用地方代表性食材搭配烤鱼。
巫山海拔一千七百米长出的高山洋芋,陈嗣红请村里的老人亲手做成道地干洋芋片,市面上买不到,又用无添加的酸水泡椒做酸水洋芋;
高山的苦荞做成软糯甘甜的苦荞粑粑,海拔一千米才有的高山魔芋、野生菌。
作为巫山县餐饮协会会长,陈嗣红一直致力于巫山烤鱼的产业化与产业文化发展,研究烤鱼调料的高标准化与自然生态食材,让“巫山的烤鱼品牌走得更踏实”。
很多人千里迢迢到她的店里吃烤鱼,能吃出鱼扎扎实实的鲜美风味,鱼在桌上烤得滋滋作响,嫩若无骨,各类高山原生态的食材混着层层递进的辣椒与鱼香。
大自然馈赠给巫山的高山峡谷的逍遥快活,也尽在一盘大开大阖的风味之中了。
三 “纸”
据不完全统计,巫山烤鱼的风味类型多达五六十种,除了泡菜、香辣、蒜香等常见味型,也有山胡椒、酱香、豆豉、怪味等,乃至于钻研到一些更深的表达,用巫山当地的特色农副产品与烤鱼一起发展,如巫山脆李酱烤鱼;又比如说,起源于巫山,迅速传播到重庆乃至全国各地的纸包鱼。
纸包鱼,巫山最多的烤鱼类型。以木浆油纸将腌好的鲜鱼与调料一同包紧烤制。
制鱼的技艺在炭火烤鱼的传统经验里改良,鱼先行细蒸,再放入烤盘。
一纸鱼舟里,二十多种香辛料与鱼一同在纸里焖煮沸腾,煮到纸里冒泡,香气扑鼻,纸包不住,方才打开。
做了十三年<新一方纸包鱼>,是纸包鱼的代表品牌,将店开到了宜昌、郑州,六七家店,徒弟上千。
在<新一方>,多用超过三斤肉嫩无刺的qian钳鱼,蒜香味为主打,吃得了蒜香的人必定会回味无穷。
打开木浆油纸,异香满屋。以至于吃鱼的时候,最好再从店里的百十来道配菜里选择佐菜,搭配烤鱼的浓稠汤汁。
纸包鱼,能让鱼皮焦化的同时,依旧保持鱼肉内里的饱满弹嫩,钳鱼的肉质更为肥糯,三斤的鱼,另配两斤半的复合调料,简单粗暴的风格以量变取得浓郁的风味质的升华,响声猛烈的油花下有烟熏火燎的过瘾魅力。
高峡平湖,江河纵跨,鱼从五千年前的大溪人手中嬉跃而来,于汉唐的陶具中扇动鱼鳍,从而在今日巫山的餐桌上刮起鱼文化的飓风,改变着世世代代巫山人的饮食结构、习惯与生活。
在第八届巫山烤鱼节上,巫山正式提出围绕“三峡鱼城”这一定位,积极打造“巫山烤鱼、巫山纸包鱼、巫山冷酸鱼、巫山生态鱼”四大鱼品牌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发展渔业经济,构建巫山美食文化产业链聚合效应,打造亿级美食产业集群。
目前,巫山烤鱼的文化影响力已遍及全国,甚至跨越国界,以“巫山烤鱼”的品牌形象走向世界。
“第八届巫山烤鱼节”活动现场 数百人一起烤鱼
巫山人,不约而同、齐心协力在“烤鱼”上下巧功夫,炭火升起,风味流变,平凡的一日三餐中,巫山人用朴素美好的生活愿景,滋养创造出了不平凡的时代波澜。
11月末,恰逢巫山第八届烤鱼消费季,又是巫山红叶次递晕染,于山脊流淌变幻,秋色收不住,不如“朝入白帝彩云间”,于滨江之畔,悠闲地食秋赏秋去也。
来源:巫山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