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盗墓类小说兴起,以天下霸唱、南派三叔为代表的,令盗墓类小说大热,形成一种潮流。于是“摸金校尉”这个词语便开始由不为人知变得广为人知了。“摸金校尉”出自汉末曹操。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操又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可以说,自曹操以来,在盗墓界,摸金校尉可谓出尽风头。
曹操为什么非要设置“摸金校尉”呢?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厚葬的习俗,儿女遵从“事死如事生”的理念。历代王侯贵胄,生前有多么豪华,死后就有多么奢侈。特别是帝王墓制,大都按照生前的起居住所进行布置。帝王号称天子,起居办事自有一套特别礼仪,因此建筑布局大有讲究。比如:天子坐明堂。明堂者,所以明天地,统万物。明堂上通于天,象日辰,故下十二宫象日辰也。水环四周,言王者动作法天地,德广及四海,方此水也。
《礼记·盛德篇》曰:“明堂九室,以茅盖屋,上圆下方,此水名曰辟雍。”……凡此皆明堂、太室、辟雍、太学事通文合之义也。其制度之数,各有所依。堂方百四十四尺,坤之策也。屋圆屋径二百一十六尺,乾之策也。太庙明堂方三十六丈,通天屋径九丈,阴阳九六之变也。圆盖方载,六九之道也。八闼以象八卦,九室以象九州,十二宫以应十二辰。三十六户七十二牖,以四户牖乘九室之数也。户皆外设而不闭,示天下不藏也。通天屋高八十一尺,黄钟九九之宝也。二十八柱列于四方,亦七宿之象也。堂高三丈,以应三统。四乡五色者,象其行。外广二十四丈,应一岁二十四气。四周以水,象四海。王者之大礼也。引用这么多古人所言,就是为了表明,天子墓葬的规制很复杂,十分讲究,如果没有专业人员参入,不要说盗墓,连墓室位置都难以找到。
尤其后来,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认识的提高,墓葬选址又同天象、地理、易经原理紧密联系在一起,充斥阴阳八卦、奇门遁甲等变化,外行人见了,根本就如同看天书一般,遑论盗墓了。但是,其中的指导原则是有一定之规的。如果有人掌握了其中的原理,自然能从源头上找到墓葬,而且轻而易举进入墓室进行盗掘。这里讲个故事,唐朝武则天建立周朝,手下有两位玄学异士——李淳风、袁天罡。武则天为了千秋后事,就令李淳风、袁天罡分别根据自己的情况选取墓藏所在。李淳风经过一番踏勘,发现每一处吉穴,就用一枚铜钱埋在土里作为标记。袁天罡发现吉穴后则是插了一根铜针在那里。
后来武则天派人跟随两人去观看墓葬选址,发现袁天罡的铜针恰好插在李淳风地下铜钱中间的方孔中……象李淳风、袁天罡这种人,如果进入盗墓界,那就是摸金校尉。所以说摸金校尉不简单,要上懂天文,下晓地理,周易八卦,奇门遁甲,诸般墓制,了如指掌。摸金校尉能够通过古代选墓原理找到墓葬,但是并非意味盗墓就可以轻而易举。实际上,古人发现墓葬后来会被盗掘,就想了好多办法进行预防。比如,《史记》记载,秦始皇陵“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这说明秦始皇陵内十分神奇的利用水银为动力,设下各种机关。而且水银本身也很容易挥发形成剧毒的汞蒸气,对墓葬进行保护。又如:《太平广记》有载:“襄王冢,以铁灌其上,穿凿三日乃开。黄气如雾,触人鼻目皆辛苦,不可入。以兵守之,七日乃歇。”《汉旧仪》里所言:“将作营陵地,内方石,外沙演,户交横莫耶,设伏弩、伏火、弓矢与沙,盖古制有其机也。”
所以,摸金校尉在进行盗墓的时候,也需要十分小心,不能违反行内禁忌。比如:鸡鸣灯灭不摸金。其中就有这样一则禁忌,那就是“匣防箭,井防沙,单桥要防中间塌”。什么意思呢?我们前面说过,许多大型墓葬里都设置有机关,一不小心,盗墓贼就会成为殉葬品。经过行内前辈经验总结,他们得出这样禁忌原则。那就是在盗墓过程中,遇到象匣子一样的地形,一定要小心伏弩暗箭。因为这样的地形如果遭到伏弩暗箭的袭击是很难躲避的。如果遇到竖井一样的地形,一定要防止流沙,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一旦上方倾倒大量流沙,里面的人必遭活埋无疑。如果遇到长桥一样的建筑,一定要注意,这很可能是连环翻板,人走到中间位置,桥面会突然翻倒,令人失足坠落,下面或者是滚钉板,或者是深渊……
由此看来,摸金校尉确实学识渊博,不愧盗墓行内翘楚。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谁也不敢说可以掌握一切,说不定那一次就会失手,成为墓葬的一部分。有句话说得好,善泳者溺,善骑者堕。若想平安一生,最好远离摸金。好,这就是探花小哥今天的揭秘:“匣防箭,井防沙,单桥要防中间塌”,摸金校尉的禁忌你知道多少?欢迎评论区讨论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