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各版本的朱元璋画像 1)
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三月。
这个年份,在历史上很容易被人忽视。
怎么说呢,因为两年之后的1368年,正好是元朝灭亡,明朝建立,朱元璋成为了开国皇帝。
既如此,人们自然而然就很容把目光放到这种大事儿上,至于明朝的建立的前两年,这有什么重要的?
您别说,对别人不重要,但是对朱元璋来说,还是很重要的。
因为就在这一年,原本失陷于元军之手的安徽濠州,被朱元璋的军队给光复了。
濠州这个地方当然不算是兵家必争之地,打下来打不下来其实无所谓,关键是,这个地方正是朱元璋的老家,是他的故乡。
濠州是个大范围,朱元璋具体的出生地,应该是濠州钟离东乡孤庄村。
公元1344年,因为灾荒,瘟疫,元朝的黑暗统治,恶吏的倾轧等等原因,朱元璋父母双亡,所有的亲人几乎全都死光,朱元璋实在难以过活,于是离开了村子,到乡里的皇觉寺出家。
后来皇觉寺里粮食也不够吃,皇觉寺的管理人员干脆把朱元璋撵了出来,于是在公元1344年到公元1348年,朱元璋开始以游僧(实际上就是乞丐)的身份在淮西各地流浪,这期间他也没有回过孤庄村。
流浪生涯结束之后,朱元璋又返回了皇觉寺,他从皇觉寺里一直待到公元1352年,这一年,他正式投奔他未来老丈人郭子兴的红巾军,因此去往了濠州。
而从公元1352年到公元1366年这十四年间,朱元璋只回过一次家乡,那就是在公元1353年,他受到郭子兴的指派,返回孤庄村那一片招募乡勇,扩充兵力。
值得一提的是,就是在这一次返乡,朱元璋招募到了他麾下的第一名将,徐达。
(徐达,明朝开国将领之一)
朱元璋多年不回家,想来有两点原因。
第一点,爹娘死了,亲人没了,所谓家乡,实际上名存实亡,回去好像也没有什么意义了,无论是美好的还是残酷的,幼时的记忆早已经烟消云散。
第二点,朱元璋很忙,元末时期,新朝皇帝竞争上岗的形势太严峻了,浙东有方国珍,江南有张士诚,蜀地有明玉珍,湖广有陈友谅,这么多年来他忙于南征北战,跋履山川,他忙着求生,忙着创业,他实在是没有时间回去。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方国珍首鼠两端,不成气候,明玉珍自困巴蜀,前途无望,陈友谅折戟鄱阳湖,已是昔日之谈,唯一剩下的这个张士诚,骄傲自满,消灭他只是时间问题。
一句话,天下已在朱元璋掌握之中。
大势已定,一切都稳了,那么朱元璋在这一年就终于有时间回家乡去看看了。
当时朱元璋的原话是:
濠,吾家也。济如此,我有国无家可乎!
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
我虽夺得天下(有国),却再难归乡守护族人(无家),这算什么胜利!
细品一下,这句话颇有点当年项羽“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的那种感觉。
说走就走,回家!
这个时候的朱元璋,已经是吴王了,所以他这趟出门,摆了一套十分气派的仪仗,亲兵卫队,大车小辆,反正可以说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场面相当的有派。
当然了,说是天下唾手可得,但毕竟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天下安定,所以安保工作也要做好,因此朱元璋还专门挑选了两个护卫贴身保护,片刻不离。
这俩护卫,一个叫做曹秀,一个叫做刘大。
朱元璋父母死的时候,没有地方埋,村里有个大户叫做刘继祖,看朱元璋实在是可怜,于是给了朱元璋半块荒地,朱元璋一直把刘继祖视为恩人。
村里还有个老大娘,叫做曹氏,当年朱元璋要到皇觉寺去出家,是曹氏掏钱,买了香烛礼品,拉着朱元璋的小手给他送到皇觉寺去的,这也是朱元璋的大恩人。
刘大,就是刘继祖的儿子,而曹秀,则是曹大娘的儿子。
刘继祖和曹大娘故去之后,刘大曹秀迫于兵荒马乱,无处生计,只好来投奔朱元璋。
要说,这俩人资质平平,没有什么长处,但朱元璋念及旧情,还是提拔他们做亲兵,并且是走到哪里,就带到哪里。
除了刘大和曹秀,这趟出门,朱元璋还特地带上了两名文官,一个叫做王祎,一个叫做许存仁,带上这两位的目的也很简单,那就是朱元璋认为这趟“回家看看”很有意义,值得被记录下来。
回去的路上,朱元璋还比较开心,可是等到真的回到了孤庄村,朱元璋的心情很快变得凝重起来。
映入眼帘的,是和想象中并不相同的故乡——
村头小河漂着半截断矛,水草缠在生锈的矛尖上打转,河边是一棵歪脖子老白杨,朱元璋小的时候时常在树下玩耍,此时树皮却已经被剥的精光,朱元璋挨过饿,他知道这是有人实在受不了啦,于是只能把树皮刮下来充饥。
孤庄村原本有一百多户人家,这时候也只剩下十来户人,也不过都是一个一个矮矮的茅屋,窗棂上挂着烂麻布,各家院子里的土墙也塌了一大半,房前屋后野草丛生,知道的是这还住着人家,不知道的以为此地早就荒废,廖无人烟。
(元末乱世 民生凋敝)
至于老朱家自己的院子,倒是真的多年无人居住,房子早就塌成了个鸟窝,屋里乱七八糟,倒扣的铁锅锈穿了底,墙根立着一口豁了嘴的水缸,青苔爬满缸壁。
时光仿佛穿越回多年前,父亲在院子里劈柴,斧子劈开木头,发出咔嚓的声响,母亲在给几只小鸡喂食,麸皮混着剁碎的曲麻菜,馋的几只芦花鸡跟着她的后头一直转...
偷偷拭去眼角的泪水,朱元璋知道,自己已经是割据一方,甚至马上就要一统天下的人杰,绝对不能在臣公部下的面前露出脆弱的一面来。
我们知道,这朱元璋啊,他不是一个人回来,他是一帮人回来的,有很多士兵,有很多战马,还有好几辆车,动静闹的很大,村里仅剩的老少爷们很快都被吸引了过来。
大家蓬头垢面,衣衫褴褛,因为长期营养不良,每个人都身形佝偻,步伐缓慢,大家一个一个探出头来,望着人群中意气风发的朱元璋,都在努力回忆这个人究竟是谁。
最终,还是朱元璋率先打破了沉默。
“乡亲们,我是重八啊!”
一句浓厚的乡音过后,大家终于反应过来了,哎呀哎呀,这不是朱五四家的老小子嘛!
这时候大家立刻围拢过来,瞧一瞧看一看,胆大一点的竟然直接向朱元璋伸手,朱元璋也不嫌弃,一把拉住,嘘寒问暖,也没有什么要紧的,都是一些东家长西家短的闲话。
朱元璋很大方,他知道乡亲们过的不好,于是把随行士兵的所有口粮都分给了大家,又从马车上拿出大量的丝绸和棉布分发下去,甚至他还自掏腰包,给了孤庄村每户人家白银二十两。
乡亲们感恩戴德,又听说原来当年的穷小子朱重八如今已经是身份显赫的吴王,以后更要登基做皇帝,大家更是欢呼雀跃,立刻伏地跪拜,山呼万岁。
环顾四周,一片喜气洋洋,无限羡慕赞扬。
(各版本的朱元璋画像 2)
可是朱元璋在人群里找来找去找了好几遍,却始终没有看到自己一直想要见到的一个人,这个人的名字,叫做刘德。
刘德,是孤庄村最大的地主,非常的有钱,非常的阔绰,孤庄村里几百亩地,有一半以上都是刘德的,当年朱元璋的父母就是刘德家的佃户,靠给刘德种地为生,朱元璋小的时候也给刘德放过牛。
所以,就在父母病逝,没钱买棺材,无处下葬的时候,朱元璋没有办法,他只好跑到刘德的家里,跪在刘德的面前一直磕头,央求刘德出力,代为操办父母的丧事。
朱元璋说,大老爷,我求求你了,哪怕给我一小块地,我也能安葬我的父母,这样你就是我家的大恩人,我终生都感激你的恩德,来日一定报效。
入土为安,这是每一个中国人生命中最后的请求,也是唯一的请求,刘德据有那么多土地,何况朱元璋的父母给你们老刘家打了一辈子的工,任劳任怨,勤勤恳恳,没有功劳,难道还没有苦劳么?你就可怜他,稍微给他哪怕一点点地,也能成全朱元璋做孝子的心了。
悲天悯人是常情,但是很显然,刘德并不愿意这么做,他十分干脆的拒绝了朱元璋,还派家丁把他给撵了出去。
可以说,这是朱元璋一生中最为难以启齿,最让他觉得屈辱的一次记忆,后来的很多年里,他恨不得将刘德抽筋扒皮,除之而后快。
所以这趟回来,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他要见一见刘德。
乡亲们领了东西拿了钱,各自散去之后,朱元璋立刻就迫不及待的亲自到刘德家里去“看望”了刘德。
您别看这个“看望”是打了引号的,但是没有歧义啊,是真的去看望。
而且朱元璋是一反常态,他没有怪罪刘德,也没有报复刘德,或者把刘德杀掉,当刘德诚惶诚恐的跪在朱元璋的面前哀求朱元璋大人不记小人过的时候,朱元璋连忙把他拉起来,还对他说了这么一句话:
此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耶!
这是人之常情,你就不用再说了,当年我贫寒之时,你怎会知道我今天能成为天子呢?
哎,那这个时候,跟在朱元璋身边的两位史官就派上用场了,他们赶紧将这一切记录下来,因为这将会是一段流传千古的以德报怨的佳话。
(废弃中都)
事实上我们不得不承认,朱元璋是很爱他的家乡的,这份关爱可以让他善待家乡百姓,让他原谅那个让他承担了刻骨铭心的屈辱的刘德,甚至当朱元璋在南京称帝之后,他竟然在某天决定,要把本朝的都城就定在濠州,就设置在凤阳,这样他就可以时时刻刻和乡亲们,和老家人在一起了。
那么,从洪武二年开始,在朱元璋的指挥下,朝廷开始在凤阳营建都城,因此就在凤阳当地,以及全国各地调集了大量的工匠,民夫,军士,这些人的总体数量在一百万左右。
一百万人库库一顿干,花费六年时间,耗费无数财力,民力,精力,物力,终于打造出了占地五十多平方公里,堪称璇霄丹阙,层楼叠榭,璇题玉堆,翠帱金铺的,在当时几乎是中外第一大皇家宫殿建筑群的明中都,也就是凤阳皇宫。
不过呢,房子盖好之后,朱元璋去巡视,他坐在宫殿里,却隐约听到头顶上传来一阵怪声,就是很多刀枪剑戟相互碰撞摩擦的声音。
朱元璋说这不对劲,这怎么回事儿啊,于是就让大臣李善长去调查,李善长调查之后,得出结论,说皇帝啊,工匠民夫在盖宫殿的时候,劳役难忍,他们心有怨言,于是就在浇筑墙体,构造房体的时候,把一些菜刀,剪子之类的铁器埋了进来,也就是说,工匠们对宫殿使用了“厌胜法”。
更要命的是,宫殿已经落成,这些东西难以清理,如果非要清理出来,难度巨大,相当于是扒了重盖。
所谓“厌胜法”,就是通过这样的行为来诅咒这座宫殿,让这座宫殿变得不吉利,让住进来的人也不得安宁。
朱元璋说可不是不得安宁了呗,我一进来就听到叮叮咣咣的金属撞击声,这说明这房子真的出问题了。
于是朱元璋立刻决定,废弃明中都,走了,朕不住了。
不能和乡亲们一起生活,朱元璋十分失落,也十分愤怒,皇帝旋即下令,将参与宫殿营建的一干工匠(几千人),全部处死...
参考资料:
明史. (清)张廷玉等撰.中华书局.1974
皇明通纪. (明) 陈建著.中华书局.2008
朱元璋与凤阳. 夏玉润著.黄山书社.2003
刘欣.凤阳明中都的兴衰和变迁.安徽建筑,2025
刘欣,夏玉润.明中都城基址的三次变更.滁州学院学报,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