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众多抗日连续剧中,《亮剑》算得上一部杰作。在互联网、智能手机还未普及开来的时候,各大电视台播放的《亮剑》就已经成为了一部家喻户晓的电视剧。到了今天,人们依旧会时不时地回看这部电视剧,主人公李云龙的形象也是深入人心。
由著名演员李幼斌饰演的李云龙是个大老粗,没什么文化,但他却带得了兵、打得了仗,他不在乎什么小节,心中却装着民族大义。在剧中,李云龙带领部下独立团,打赢了一场又一场艰苦的战役,其中有一场经典战役——全歼山崎大队,让观众们看得热血沸腾。
《亮剑》中的经典一战
全歼山崎大队这场战斗,可谓是《亮剑》中的经典一战。在这场战役中,李云龙率独立团,迎击山崎大队。独立团使用的主要武器是手榴弹,而山崎大队却装备有大量的掷弹筒。仅从装备上看,独立团是不占优势的。但在当时,能配备3600发手榴弹,已经是实属不易。
由于子弹难造,用过的弹壳还要回收再利用,因此新兵入伍往往分不到几枚子弹,所配备的仅有两发手榴弹。但李云龙觉得这还不够,便又“借”来了20箱手榴弹。这样一来,独立团配备的手榴弹才勉强说得过去。
虽然武器上稍逊于人,但李云龙却依靠自身的指挥实力,拿下了这场战役。在剧中,李云龙命部队挖掘战壕,不断向日军掘进,最后只留下几十米的作战距离。这点距离,用李云龙的话说:“就是个娘们也能扔过去!”
独立团的士兵当然不是吃素的,在李云龙的指挥下,战士们有序地投掷手榴弹,铺天盖地的手榴弹一波又一波地向敌军袭去,打得日军落花流水。最终,在3600发手榴弹的加持下,独立团全歼山崎大队,成功地拿下了这场战役。
原型战役——关家垴战斗
这场战役的原型是百团大战时的关家垴战斗,但历史上的关家垴战斗却打得非常艰苦。关家垴战斗的指挥官是彭总,当时八路军有八个团约一万人,日军冈崎大队则有500多人。
从参战人数来看,八路军似乎占据着显著的优势。但事实上,冈崎大队驻扎在高处,并用充足的时间做好了防御的准备,而八路军尽管人多,却没有地方修筑工事。因此,日军依托着地形优势,瓦解了我方一波又一波的进攻。
彭总指挥关家垴战斗使用的是“添油战”,也就是每次都派一小波人,一点一点地向上打。我军的英勇战士多次向上冲锋,最终冲进了日军深处,与敌人进行近身肉搏。但在当时,我军战士大多身板瘦弱,单个的作战能力比不上精壮的日本士兵。因此,“添油战”打得是十分的艰辛。
我方也低估了日军的抵抗强度,虽然日军已被围攻在山顶,但日本士兵却依旧嚣张,他们手中还有机枪等各种先进武器。一时之间,八路军屡攻不下,甚至还增长了敌军的气焰。
在激战了两天两夜之后,我军终于拿下了这场战役,但却伤亡惨重。冈崎大队也未被全歼,而是在得到日军大部队的增援后撤离。
《亮剑》中的不合理片段
对比《亮剑》剧情与原型战役,我们不难发现电视剧里存在着不合理之处。
首先是作战距离。剧中,李云龙座下独立团进行了平推土工作业,把战壕一直挖到了距离敌军仅几十米远的地方。然而,平推土工作业非常依赖环境,只有在广阔的平原地带才可以实现的,而剧中的晋西北是山区,不具备这个条件。更可况,日军不可能任由我们朝他们脸上挖战壕。因此,剧中所说的“娘们也能扔过去”的距离,显然是夸张了。
其次是武器装备与作战方式。剧中,在李云龙的指挥下,独立团投掷约3600发手榴弹,成功歼灭了山崎大队。有人便提出疑问,为什么关家垴战斗不采取这种方法呢?事实上,历史上的关家垴战斗,根本没地方挖战壕,也根本没有空间同时投掷上千发手榴弹。《亮剑》中的作战方式只是理想化的结果,现实往往要比电视剧里的更加残酷。
结语:
影视剧作品往往带有历史的影子,但并不能完全地还原真实的历史事实。《亮剑》在拍摄时,也采取了许多的艺术手法,虽然它不是对历史的纪事,但却成功塑造了一众英勇无畏的八路军形象,也在观众们的心中种下了保家卫国的种子。
娘们也能扔过去,人家不也就扔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