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不只是一座城而已,它还是一个梦想。
这个梦想关联着汉唐的岁月,大一统的盛世,万国来朝的辉煌。它被汉人长久以来的历史记忆打磨得锃光瓦亮,哪怕在破落百年,早不复昔日帝都之荣耀时,仍让人挂怀不已。
朱元璋就是对长安念念不忘的人之一。
明太祖朱元璋
当然,他看重长安,是有多重现实考虑的。尽管已经定都南京,朱元璋却并不满意。他在南京的新宫城位于钟山之阳,填燕雀湖而建,有积水之患,“前昂后洼,形势不称”。再加上南京偏居东南,非“中国之中”,距离边患未定的北方前线实在遥远。日子越久,朱元璋想要迁都的执念就越深。
而关中,沃野千里,自古富庶。比起开阔平坦的开封(明初曾叫“北京”),秦地被山带河,据崤、函、秦岭之险,易守难攻;而比起朱元璋的老家,差点成为中都的凤阳,秦地更具王气,且不像凤阳一样是一众开国元勋的故乡,在西安,他们全无根基势力,王朝更易树立威信。
问题是,长安不再是那个繁华无二的长安城,已有数百年之久了。
想当年,朱元璋的偶像刘邦将那里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之后,唐玄宗把长安所在的雍州改为京兆府,长安城盛极一时。可惜,随着黄巢的一把大火,“昔时繁盛皆埋没,举目苍凉无故物。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韦庄《秦妇吟》)。再加之后军阀朱温的大肆毁城,“长安自此遂丘墟矣”。五代十国,长安在混战和动乱中从盛唐时期的百万人口仅剩一万多人,锐减了99%。
后梁太祖朱温
对这座古都而言,不仅人祸难逃,而且天命亦尽。
自然气候剧变,关中平原的森林在大规模砍伐和日益严重的干旱中毁灭。失去了森林的涵养,水资源锐减,漕运断裂,耕地无以为继,水旱蝗灾并起。长安,连成为一座能够正常生产、自给自足的小城亦艰难,又何谈复兴为首都?再加上唐宋之际,经济重心向南转移,长安从中原之中变为西北边地,哪怕帝王有迁都之心,亦不能冒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的风险去重建这样一座残城。
宋初,赵匡胤也曾计划迁都长安,希望“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然而在反复权衡之下,终于放弃,因为若果真西迁,
患不在今日,自此去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经历了宋代“永兴军路-陕西路-京兆府路”的沿革后,元代,长安所在的地区又被先后改为“安西路”和“奉元路”。
直至明洪武二年(1369年),大将徐达攻占奉元路,将之改为“西安府”,这是“西安”这个沿用至今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历史上。事实上,西安府下属的那个以长安为名的县城,自古以来从未更名。只是,长安城已经随着辉煌往事消散在云烟之中。人们记忆里,取而代之的是西安——据山河之胜藩屏王室,大明西境就此安宁。
尽管如此,朱元璋大概和赵匡胤一样仍对关中满怀梦想,“循周汉故事,终当居长安耳,以安天下也”。迁都西安的想法,早在分封诸王那一年就种下了。那年,一个叫胡子祺的儒士曾上书:
故据百二山河之胜,可以耸诸侯之望,可以绵宗社之久,举天下莫关中若也。(《明太祖实录》卷一百〇六)
当时,整个朝廷都沉浸在如火如荼的中都建设之中,对此并无回应。但是定都关中这个念头,就好像一粒种子,随着年月的累积,日渐生长,蓬勃,终于在晚年的朱元璋心中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
电视剧《山河月明》中的朱标
二十一年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年迈的朱元璋想到此时再不考察西安便来不及了,于是派太子朱标巡抚陕西:
天下山川惟秦地号为险固,汝往以省观风俗,慰劳秦父老子弟。
朱元璋非常重视这次陕西之行,可以说这就是在为迁都做准备。然而,就在理论即将转为实践时,朱标在陕西考察归来后的第二年四月病逝。这个沉重的打击让迁都一事就此搁置,加上西安粮草不足,从江南至关中漕运难继等现实问题,直到最终,迁都也未能实现。
晚年的朱元璋无奈地说:
本欲迁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初定,不欲劳民。且兴废有数,只得听天。
明初这次迁都之议,大概是自唐以来,西安距离复兴为都城最近的一次,却终归半途而止,化为一场永远的梦想。再之后,便是燕王朱棣篡权成功,定都北京。
迁都一事再无人提起。
赵匡胤从来都是打算迁都自己的故乡,华夏正统国都所在地洛阳,压根没有考虑过西域,真是自作多情的犬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