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至今,战事绵延,两国皆已疲惫不堪。
俄罗斯因经济羸弱,再遭西方严厉制裁,进攻锐气大减,步履维艰。
乌克兰虽仰赖西方援助,勉力支撑,但形势依旧岌岌可危。
乌克兰能硬撑至今,确实堪称奇迹。
然而,西方输血再多,也难掩其内忧外患。局势裂痕日益加深,分崩之势似已成定局。
一个国力悬殊的战场,胜负从未公平,乌克兰这般悲哀,令人唏嘘。
乌克兰现在的悲哀与山河破碎,验证了当年毛主席的英明与高瞻远瞩
乌克兰悲剧
2022年2月乌克兰危机升级,成了欧洲自二战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军事冲突,也成了百年变局的一块催化剂。
阴霾复现,刀兵再起,昔日以“和平”为名的国际秩序,竟转眼间土崩瓦解。
各国彼此猜忌,所谓“相互依赖”的和平神话,也该清醒了。
乌克兰危机短期内无解,俄乌双方深陷泥淖,进退不得。
欧洲虽高呼正义,却实是进退维谷;美国则冷眼旁观,趁机大捞好处。
冷战后的北约扩张,步步紧逼,把俄罗斯推至墙角。
这场战争的火星,不是乌克兰手中的那一根导火索,而是美国浇下的油。
北约东扩,美国牵头。
俄乌冲突,美国获利。
这个罪魁祸首,非但不制止,还乐得煽风点火。
战争打到今天,两边都拖累不堪。
俄罗斯经济乏力,受制裁的日子如履薄冰;乌克兰虽获输血般的援助,却似强弩之末,已难以为继。
美国口头支持甚多,真金白银却只顾军火生意,乌克兰为此倾尽家底,甚至元气大伤。
再看乌克兰此时的情形,分崩离析之势已现。
山河破碎,社稷不存,百年积累毁于一旦。
毛主席当年那一句“美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至今回荡耳畔。
受制于人,独立难求
1993年,世界银行发表《乌克兰经济备忘录》,断言乌克兰有潜力跻身富裕国家之列。
然而,如今的乌克兰,非但未能跻身富裕之国,反倒沦为欧洲最贫困的国家之一。
乌克兰的先天条件,确是得天独厚。
地处欧洲与俄罗斯之间,其市场通达两方;黑土地肥沃无比,占世界总量近三成,是名副其实的“粮仓”;矿藏更是种类繁多,铁矿、煤炭储量惊人。
此外,工业基础扎实,航天、军工、钢铁等行业曾领跑苏联;教育体系完备,科技人才辈出,劳动力素质位居前列,工资却低廉得令人咋舌。
这份优渥的家底,却未能化作富裕的现实。
原因无他,经济脆弱与失衡实为致命之伤。
乌克兰独立之初,经济早已危机四伏。
重工业受莫斯科掌控,基辅只能管理些中小企业。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矿产资源渐趋枯竭,开采成本飙升;苏联投资锐减,大量企业迁至俄罗斯腹地。
乌克兰的劳动生产率直线下滑,经济发展止步不前,到八十年代几乎陷入停滞。
乌克兰的困局,其实从苏联解体之日便埋下伏笔。
经济结构单一,自主性不足,是乌克兰挥之不去的梦魇。
独立之前,它是苏联计划经济的一环,靠着其他加盟共和国输血维系运转。
解体之后,昔日的经济一体化灰飞烟灭,各国再无唇齿之依,乌克兰只能独自支撑,形同孤舟漂泊。
油气资源匮乏是乌克兰难以摆脱的宿命。
石油自给率不过十成,天然气自给率也只有四成,其余皆仰仗俄罗斯。
可俄罗斯的输送又岂是长久之计?
想另觅替代,难上加难。
更何况,乌克兰的工业基础早已积弊难返。
工艺落后,耗能惊人,设备老旧,产品毫无竞争力。
独联体市场的些许需求,尚能聊以自慰;可离了这些,几乎无以为继。
而内部的发展失衡,更使乌克兰如履薄冰。
东南部地区,矿产丰富,工业发达,撑起全国一半产值;而中部和西部,只能靠农业、小型工业苦苦支撑。
各区域之间经济断裂如鸿沟,一条东北至西南的分割线,硬生生将乌克兰劈为两半。
国家内部连基本的共识都难以达成:走市场经济还是维持现状?
彻底改革还是继续妥协?如此反复拉锯,前路愈加渺茫。
乌克兰想摆脱苏联的旧梦,却又深陷旧梦的枷锁。
乌克兰的军事力量,曾是苏联加盟共和国中仅次于俄罗斯的存在。
苏联时期,全国十四个军区中,有三个设于乌克兰。
陆军正规作战师二十二个,占全国总数的十六成;空军作战飞机八百余架,占比更是超过十七成。
黑海舰队更是苏联四大舰队之一,驻扎于此,可谓扼守南部战略要地。
然而,独立之初,克里米亚、塞瓦斯托波尔以及黑海舰队的归属问题,便成为乌俄两国的隐痛。
最显眼的,却还是核武遗产。
乌克兰继承了苏联二成战略核武器,成了仅次于美俄的世界第三拥核国家。
战略火箭军第四十三集团军驻扎于此,坐拥两座洲际导弹基地、两座远程轰炸机基地,以及四千枚核弹头。
其中,乌克兰的洲际导弹堪称威慑利器。
176枚分导式多弹头导弹,分布于两种型号:130枚SS-19液体燃料导弹,每枚可携六枚分弹头;46枚SS-24固体燃料导弹,每枚更是可携十枚分弹头。
此外,还有战略轰炸机44架,其中25架图-95MS和19架图-160,分别可携巡航导弹六枚和十二枚。
如此力量,自然令西方大国忧心忡忡,将“弃核”列为对乌政策的首要目标。
于是,1994年1月,乌克兰、美国和俄罗斯在莫斯科签署了《销毁乌克兰境内全部核武器的三方协议》。
同年11月,乌克兰以无核武器国家身份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1996年5月31日,最后一枚核弹头从乌克兰领土移除,乌克兰正式告别核武器时代。
而这就是乌克兰彻底受制于人的开端。
当时乌克兰既无核武器的控制权,亦无支撑其维护的经济实力与技术储备。
核武需要资金维持,需人才操作,更需技术升级,而乌克兰却在独立初期百废待兴,资源捉襟见肘。
美国、俄罗斯、英国步步紧逼,若拒不弃核,便将沦为国际孤儿;而若顺从,则可换取虚伪的尊重与苟延的援助。
然而,那些承诺的大笔援助,多半化作了空头支票。
此后,乌克兰始终未从“依赖美国”的梦境中醒来,自甘沉沦于虚幻的庇护之中。
反观中国,毛主席早就看透了外国援助的本质。
他主张借鉴经验,接受帮助,但绝不可依赖他人。
新中国建立之初,一穷二白,连乌克兰的“家底”也难以企及。
尽管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有限援助,却远不足以支持一个民族的工业化梦。
毛主席制定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集中有限资源,将工业化的成本公平分摊于全国人民。
他清除了特权利益的温床,让每一分资源都用于建设。
他组织起广大的群众,将人力、物力、财力以最低的成本组合,实现了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
在最为艰苦的条件下,这套模式帮助中国在不足二十年的时间内,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为国家的长治久安与经济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后,中国有了“两弹一星”,有了神舟飞天、蛟龙入海,有了改革开放,更有了稳居世界第二的经济体地位。
所有这一切,皆始于那段艰难岁月的独立自主,皆仰赖于一份不屈不挠的自强之心。
一路走到黑
乌克兰的寡头,既是经济的掌舵者,又是政治的操盘手。
他们之中约有半数担任过正式职务,不仅公开插手国事,还通过非正式途径操控政局,甚至有人豢养私人武装,堂而皇之地在国家机器中翻云覆雨。
这些寡头的致富之路,细究起来,不过四条:
其一,接管国有资产,通过私营企业实现对国有经济命脉的掌控,从钢铁到能源,从化工到传媒,无一不染指。
其二,依赖出口低附加值的初级加工品,赚取巨额外汇,却将财富转移海外,毫无回馈本国之意。
其三,身居议会或政府要职,以权谋私,操纵立法,阻挠不利于己的改革。
其四,借助非正式网络,寻租捞钱,滥用政府补贴与优惠贷款,垄断采购,偷税漏税。
泽连斯基执政后,寡头们的日子并不好过。
国有化政策和军事冲突让他们的资产大幅缩水。
2022年12月,《福布斯》杂志报道,乌克兰前二十大富豪的总财产蒸发了两百多亿美元,只剩225亿美元。
寡头们虽控制了大半工业企业,却并未将高额利润用于国内再投资,更遑论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现代化。
他们更乐于将财富转移境外,使乌克兰经济愈发依赖原材料出口,工业现代化停滞不前,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国防建设更是步履维艰。
资本与权力的勾结,早已将经济发展拖入泥潭。
影子经济横行,官僚主义盛行,腐败猖獗,乌克兰的寡头经济也终于演变为寡头政治。
反观中国,我们今日政商关系之风清气正,决策体系之廉洁高效,人民之团结一心,皆与毛主席当年的英明决策息息相关。
毛主席早就看得分明:中国若走资本主义道路,阶级分化将不可避免,寡头必然出现,与帝国主义勾结,压榨中国人民。
权力落入这般人手中,卖国求荣是必然之路,矛盾积累,分裂危机便如随时可燃的干柴。
毛主席主张,中国必须坚持公有制,确保生产资料全民所有,防止国家财富沦为私有,避免国运为资本所操控。
他看透资本主义私有化的本质,深知其害。
乌克兰的今日乱象,便是最好的佐证。
其国有企业私有化,一路走到黑,最终换来的不是繁荣,而是崩溃。
而我们国家,虽也一度尝试私有化改革,但在关键时刻,悬崖勒马,保住了重要领域的国有制,才得以走出危机,重拾发展之路。
有人如今提起国企改革的阵痛,总喜欢冷嘲热讽,说国营企业倒闭,是没人好好经营;说国企不如私企高效。
对此种言论,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愚蠢至极,要么别有用心。
当年的国企倒闭潮,真正原因不在“无人经营”,而在于一场疯狂的私有化浪潮,将国有资产拱手送人,而那些所谓的“改制民营企业”,大多也没能逃过破产的命运。
幸而中国及时止损。重要领域未曾彻底私有化,才让国企在困境中重焕生机。
而乌克兰,却在资本的牵引下,将私有化奉为圭臬,最终走向了满目疮痍。
今日之教训,值得深思。
只有把人民当主人,才能让国家有根基;只有让财富为全民所享,才能让群众有归属;只有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让万众抱成一团,护卫国家之利。
如此,国家方能长久团结,内外一致,百折而不挠。
幸而,毛主席的英明决断,让中国始终走在正路上。
无论风浪多大,中国都未曾偏离方向。
正因如此,民族复兴大业方能蒸蒸日上,从积贫积弱一步步走向繁荣昌盛。
反观乌克兰,其破碎的局面与我们的历程相比,愈发显得可悲。
若无毛主席当年的睿智与远见,中国恐怕也难免步其后尘。
历史已然证明,毛主席的伟大,绝非溢美之词,而是根植于一次次危机中的正确抉择。
参考资料:乌克兰国家治理:基础条件、政策选择与国家状态
赵会荣
胡说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