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今天的主人公名字叫黄炳秀,她从一个普通的小山村村支书,经过仅仅十年的时间,成功晋升至省委书记的职位。然而,让人意外的是,她在就任四年后,选择了辞去这个职位。
黄炳秀是怎么一步步升到省委书记的呢?她又为什么请辞呢?
黄炳秀简介
黄炳秀于1938年出生在长峪铺村,她家境贫穷,除了她本人外,还有三个姐妹。这个家庭生活十分困难,再增加一个孩子无疑雪上加霜。
许多人都劝说黄炳秀的家人将她送人,因为家里实在无力扶养。然而,黄炳秀的父亲看着怀中的孩子,舍不得离开,坚决拒绝了别人的建议。
黄炳秀在艰苦的环境下长大,靠野菜为生。从小她就意识到自己所在的村子非常贫困,于是她暗自发誓要改变这个村子的现状。尽管大部分村民连饭都吃不饱,黄炳秀依然坚持努力学习。虽然在村里的标准来说,她已经是佼佼者了,自己上了三年学。
长峪铺村地貌异常,东高西低,居民们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困难,农业生产也面临巨大挑战。土地多为岩石,土壤贫瘠,地下水资源也稀缺。然而,在1960年,黄炳秀被任命为村党支部书记,她渴望能够带领村民们改变这一困境。
救村子
经过四年的努力,黄炳秀带领着30多名村民开始进行爆破山石、搬运石头的工作。她选择了一块地作为试验点,计划推行梯田种植方案,如果取得成功,将在全村范围内推广。无论是寒冷的日子还是下雨的天气,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雪,她总是坚持劳动,她的身影始终出现在田间地头。
在黄炳秀坚持不懈的努力下,皇天终于眷顾有心人。她成功地开采出了三块梯田,并打算将这种开垦梯田的方法推广到全村。
尽管土地问题已经解决,但水源问题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村里之前有一条叫做甘溪沟的水沟。这个沟在雨季会积蓄水源导致洪水,而在旱季会干涸。为了解决水源问题,黄炳秀带领村民开始修建渠道。
他们定期清理沟渠,并用石头建造拱门,让水通过拱门流出,从而解决了洪水问题。此外,他们还改造了泥土,解决了旱季水源的问题。
尽管解决了水源和土地问题,但粮食产量依然是一个困扰村子的难题。当时缺乏化肥和农药的支持,普通梯田的产量仅为三百斤左右。而且,不利的天气条件还会进一步降低产量。由于村子主要种植水稻,每年只能收获一次,无法达到致富的标准。
为了解决粮食产量低的问题,黄炳秀经过深思熟虑,开始探索如何实现农作物全年多熟的种植方式。她首先在自己的地里进行了包谷和红薯的套种栽培实验。
幸运地,黄炳秀在试验田的第一年就获得了丰收。这些引起村里的轰动,也引起了上级农业科技部门的关注。他们派人下来指导,最终帮助黄炳秀解决了村里的粮食问题。
在70年代初期,黄炳秀成功地将小麦、玉米和红薯种植在她3亩2分的试验田中,实现了同一年内的轮番耕种。这种方法使得每亩土地的产量一度超过1500公斤,远远超过以往的年份。这一成就让长峪铺村的居民们兴奋不已,纷纷向黄炳秀学习一年多熟的耕种方法。
黄炳秀的成功引起了周边农村的广泛效仿,许多地区开始采用开垦山地种植梯田的方法,从而改变了贫瘠的命运。长峪铺村因此声名远播,成为湖南省的典范村庄,并且黄炳秀本人也荣获了第四届湖南省劳动模范的称号。
1970年,黄炳秀凭借着广大百姓的支持,当选为当地县委书记。这一结果显示了她在当地深受人民喜爱。对黄炳秀而言,职位的升迁也意味着责任的增加。作为一个只完成小学教育的人,她对于许多专业问题的理解有限。为此,她不畏艰难,通宵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
面对困难时,黄炳秀积极向他人请教,并广泛查阅过往的资料以扩充自己的知识。在她的努力下,很快适应了自己的工作环境。1973年,黄炳秀被任命为湖南省委常委,仅一年后即晋升为省委书记,年仅35岁。这一晋升反映了她出色的能力和才干。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1977年12月,黄炳秀意外辞去了省委书记的职位。这引起了当时人们的惊讶,因为按照她的年龄和才干,她本可以继续在高职位上发展,并取得更大的成就。
然而,黄炳秀坚定地辞去了这个职位,并向大家解释了她的决定。她认为应该把机会让给年轻一代,同时她更愿意回到“一线战场”,继续指挥并建设更多美丽乡村。这个决定突显了黄炳秀的为民着想和对农村建设的执着追求。
黄炳秀的这一行为受到了众多人的赞赏和掌声,她选择回到乡村,继续在一线担任工作。
黄炳秀深感愧疚,并坦诚地表示:“我没有尽到作为女儿和儿媳的孝道,未能回报父母对我的关心。我也没有充分关心和照顾我的孩子,未尽到母亲的责任。对我的丈夫,我更是欠下太多,没有做到一个好妻子应有的角色。”
结语
尽管年过84岁,黄炳秀仍然精神矍铄,头脑清晰。如今,长峪铺村焕然一新:曾经崎岖不平的山路已变成平坦的乡间小道,贫瘠的土地经过改造已能满足人们的吃穿需求,蓄水池的建设也满足了灌溉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