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道中式菜品风靡美国,不过大多数中国人却没有听说过

大熊的聊斋 2021-12-25 12:06:34

说起“李鸿章杂碎”这道菜,估计许多国人都没有吃过,或者也不曾听说过。不过它却击中了外国人的味蕾,成为中餐的“代表菜”。那么这道“李鸿章杂碎”从何而来呢?

1896年8月,李鸿章以钦差头等出使大臣的身份访美,受到美方的高规格接待。而美国媒体也对这位“中国俾斯麦”很感兴趣,他的一举一动都受到格外关注,甚至还有随行的美国记者记录着他的饮食起居。

李鸿章访美

当时李鸿章已经74岁高龄了,由于吃不惯西餐,他随身带来了自己的厨师团队,由他们制作中餐供自己享用。李鸿章的饭菜几乎每顿都有鱼翅、燕窝、烤鸡和米饭,即使身处异乡,这位老人也能享用到家乡的美味。

细心的记者发现,李鸿章参加前国务卿约翰.沃森.福斯特的招待晚宴时,除了饮用少量香槟,吃了一丁点儿冰淇淋外,几乎没怎吃东西。直到仆人端上中国厨师准备好的中式晚餐,李鸿章才大快朵颐。根据当时《纽约时报》的描述:“这份晚餐一共有三道菜,即一份切成方块的煮鸡肉,一碗米饭和一份青菜汤”,当时有记者就宴席上的菜品询问工作人员,有人用中文告诉他是“杂碎”,即各种杂七杂八的菜,结果那位记者把“杂碎”理解成了一道中式菜品,音译为“chop suey”发表在杂志上。

“李鸿章杂碎”

很快,借助中堂大人的名气,“李鸿章杂碎”在美国流行开来,成为当地中餐馆的流行菜。报纸里大肆吹嘘“用李鸿章贴身大厨最钟爱的食材,做的一道原汁原味的中餐”,对中餐知之甚少的记者们还以讹传讹地将“炒杂碎”列入“必吃榜”,甚至还有不知从哪里搜集到的食谱,刊载到报纸上:

将一定量的芹菜切碎,再将干香菇泡发,加入少许生姜。将鸡杂放入油中炒至微熟,再加入其它原材料和水混炒。想要好吃可以再加入猪肉片和干墨鱼块儿,以及潮湿环境下发芽的大米。除外还应加入一些酱汁和花生油给这些食物调色。最后,你就可以尽情享用了,而且还可以与李鸿章一样长寿。

虽然无法考究李鸿章是否吃过这道菜,然而中餐馆的老板们却不会放过让中堂大人代言的好机会,纷纷推出“李鸿章杂碎”这道菜,好奇的美国人纷纷涌入中餐馆一探究竟,有夸张的媒体表示,尝过这道菜的美国人纷纷被它的魔幻口味折服,“突然之间,一种不可抗拒的诱惑猛然高升,摧垮他的意志,磁铁般地将他的步伐吸引到勿街(Mott Street,纽约唐人街的一条街)。”听起来,仿佛是吸食了某些白色粉末一般,身不由己。

唐人街

主打杂碎的中餐馆越开越多,遍布纽约。当时的华人来美国,要么开餐馆,要么开洗衣房,因为这些行业不会对美国白人的工作造成威胁。所以,开餐馆成为华人主要的谋生手段。

当时的一碗杂碎价格在15-25美分之间,由于制作方便快捷,价格也便宜,美味又饱腹,受到当时美国人的喜爱。就类似于如今遍布中国的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成为了当时都市里中低阶层男女职员午餐的主要选择。梁启超曾于1903年游历美国,他发现仅纽约的杂碎馆就有三四百家之多,“凡杂碎馆之食单,莫不大书“李鸿章杂碎”、“李鸿章面”、“李鸿章饭”等名。全美华人以杂碎馆维生者三千余人。”

为了适应美国人的口味,杂碎店还会根据食客的反馈调整“炒杂碎”的搭配,变得越来越美式,乃至收获了一众拥趸,其中最有名的当属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他自20世纪30年代起频繁光顾位于华盛顿特区哥伦比亚大道上的孙记杂碎馆,每次必点鸡肉杂碎,当选总统后仍不时光顾。为了保证总统的安全,联邦调查局甚至对店里的员工做了安全调查,以防不测。

艾森豪威尔

虽然“李鸿章杂碎”在美国大红大紫,然而在中国却鲜有人知。二战期间,美军开赴中国参战。一天,为了一饱口福,美国大兵想在重庆吃顿炒杂碎,可找遍整个城市,也没发现一家杂碎店。后来,当地的一家餐馆得知了这个消息,便打出广告,说供应地道的旧金山式的炒杂碎,吸引了许多美国大兵前来品尝,赚得盆满钵满。

这不是美国人第一次因为在中国找杂碎馆碰壁了。有人在1932年曾给美国报纸写信,抱怨“几乎把每个中国人力车夫的腿都跑断了,也没打听到这道菜,在中国就压根没人听说过”,此时炒杂碎已在美国风靡40年,而在中国却毫无存在感,就像是“中国人跟世界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

“李鸿章杂碎”能够俘获众多美国人的口味,在当时的国际背景下,也不啻于一场中国美食文化对一个国际强国的入侵,也算了为国人争了一口气吧。

网络上有关于“李鸿章杂碎”的做法,有意者可以尝试下。

0 阅读: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