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秀才,大家脑海中第一印象是什么呢?是《聊斋志异》中的一众文弱书生?还是《武林外传》中吕秀才那种落魄酸儒?又或者是课本中孔乙己那穷困潦倒的形象?
受制于很多影视作品和明清小说的影响,我们印象中的秀才不是穷困的落魄书生,就是满嘴“之乎者也”的酸儒,一副社会地位低下没人看得起的样子。
那么古代的秀才真正的社会地位是什么样的呢?和现在的学位类比的话,又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位呢?
秀才的历史在我们印象中,秀才这个词专指明清时期的读书人。事实上“秀才”这个名称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期。
我们都知道,在隋唐开启科举制之前,汉朝到隋朝之间的时期中央朝廷选拔官员的方式除了“世袭罔替”,就是察举:
每年各州都要向中央推荐“秀才”一名再由皇帝考核后决定是否采用当官。
直到隋朝实行科举制时,依旧保留了察举的选拔形式,称为秀才科。不过由于秀才科的考核难度太大,长期没人能考过,唐朝中期就被废弃了。
秀才科被废弃后,一直到明朝之前,秀才都是“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的泛称。
到了明朝时,秀才成了专指名词:主要是那些考过了院试,却还没考过乡试的读书人。而我们印象中的秀才就是专职这类人。
那么当上秀才很难吗?是不是只要读书就能当呢?
考秀才有多难虽然各种影视作品和各类通俗小说中好像是个读书人都是秀才,给人一种秀才很常见的感觉。但事实上在古代想当上秀才,还是相当困难的。
虽然我们认为古代秀才读书就能当,但先不说当秀才的各种条件,光是读书在古代都是难于登天的事。
在古代并不是说只要认字就是读书人了。就像现在的孩子们上学需要在学校待上一整天一样,古代读书人学习也是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的。
这就导致读书人不会有时间去进行耕地和劳作,在考出功名前是实实在在的家庭负担,而这样的负担可不是古代赋税严重且耕种技术落后的普通农户所能承担得起的。
其次读书读书,你得读“书”吧?“书”在古代那可是贵重的东西!
在宋代发明活字印刷术之前,一本书的价格可是贵得离谱,可能普通农户一整年的收成才只能够买两三本书!
而想要读书当秀才,只读两三本书可是不够的,“学富五车”可是标准。而想要读完可以装满五辆马车的数量的书,这其中的代价连一些古代的中小地主都承受不起。
说完了读书的困难,再来说一下当上秀才的困难。在科举制实行之前只有被地方州郡长官推荐给中央朝廷的人才,才能被称为“秀才”。
相信不用说大家也都能看出来吧。没有点人脉背景和“疏通打点”,州郡长官这些古代的“土皇帝”凭什么去推荐你当秀才啊?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推行之后,只有考过朝廷设立的“秀才科”考试的读书人才能被称为“秀才”。而考试的内容也很直截了当,那就是“策问”。
皇帝会直接就着当前的国家形势想考试者询问应当采取哪些政策,这种问题对于从来没有过政治工作经验的读书人来说,那真的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也正是因为“策问”太难了,唐朝之后也就废除了“秀才科”考试。
到了宋朝时期,由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书本的成本被极大地压缩降了下来,能够读得起书的人也就越来越多。
加上宋朝重文抑武,所有参加科举的考生不管考没考上都会被称为“秀才”,也只有这一时期才能算得上“读书就能当秀才”。
而到了明清时期,科举考试被进一步规范化、体系化,出现了从县试到殿试的完整的考试晋升体系,这一系列考试的难度,每一级考试都不比高考简单。
在明清时期只有考过了院试的读书人,才能被称为秀才。而当上了秀才,就等于是拿到了当官的门票,真正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特权。
秀才的社会地位和特权经过上文的各朝秀才梳理,可以看出在宋明清之前,当上了秀才可以说是直接当上的官,并且是朝廷里的大官,相应的地位和特权自不用多说。
而明清时期,科举考试被细分,每一级考试相应的待遇也就不一样:考过了县令主持的县试和知府主持的府试,才能被称为童生。
这两级考试的目的就是将一些“学习成绩”不行的“书呆子”们筛除出去,而童生只是能够参加院试的必要身份,并没有任何特权。
很多读书人终其一生都没能考上秀才,一辈子都只能当个“童生”。
考上了童生就可以继续参加院试,考过了院试才能被称为秀才。而当上了秀才就代表着你正式踏上了当官之路,并且开始享有一些特权。
虽然秀才只是明清特权阶级的最底层,但那也是特权阶级,已经摆脱了社会底层。
首先就是每年都能够直接从官府处领取一笔补贴,其次就是可以免除全部徭役和一定数量田地的赋税。
我们都知道古代想要打官司,百姓上了公堂都要跪拜官员,并且不分对错官司双方都要先挨一顿“杀威棒”。
而秀才面见官员就可以不用跪拜,牵扯到官司里时也可以免除刑罚,只要不是犯了死罪都可以从轻处置。
并且当上秀才后,是有机会被直接选进国子监去学习的。而一旦进入国子监学习可以说之后的官途一帆风顺,考上举人和进士那都是极为轻松的事情。
如果不想继续参加之后的考试,秀才也能获得很多其他好处。就比如可以直接在县衙当文吏和师爷,参与进县一级的治理中。
或者进入当地县学教书,也可以自己开办私塾。又或者直接去当富裕人家的家庭教师,出路很多。
哪怕什么都不想做,每年官服给的补贴和秀才自身的免除田地赋税的特权也够在当地成为小地主“乡贤乡绅”,一辈子衣食无忧了。
在这一时期的秀才很少会有电视剧和通俗小说中那种穷困潦倒的模样。只有在清朝末年,科举制彻底崩溃,秀才考试变简单之后,“孔乙己”们才变多的。
秀才和现代学位的对比如果单论知识量,现代的高考生们的知识量都要比古代秀才们多。但要比考试竞争难度,那么考上童生就相当于考上大学,当上秀才就相当于研究生硕士毕业。
但当上秀才就意味着已经踏上了官途。考虑到这点那么考上秀才就相当于现在考上各类军校和党校的难度,毕业后直接当上预备干部。
结语秀才的地位和形象并不是电视剧中那样的不堪,作为古代统治系统的最底层,秀才的社会地位还是很高的。
虽然“秀才”已经成为了历史,但对我们的教育系统还是带来的不少的影响的,我们还是需要正视“秀才”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