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等十八年乱中称帝六年兵祸连未整河山-唐肃宗李亨的惊梦人生

史说新传 2022-04-25 15:19:57

前面在《乱世登基 父子同朝-安史之乱前后唐玄宗、唐肃宗父子之关系》《都说一山不容二虎 唐肃宗又是如何把生米煮成熟饭的呢》两篇文章我们讲过,唐肃宗李亨(711年-762年)的上位是非常不容易的,不仅如此,他的守成之志也同样是时运不济,大业未竟,抱恨终天。

首先,来之不易的太子之位。直到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李亨才成为太子,这时的他都已经28岁了。要不是因为前任太子李瑛被冤杀,武惠妃没能成功扶持寿王李琩继任储君,李亨的太子之位恐怕也只是一种奢望。

其次,守候中年的太子之位。要不是安史之乱,李亨什么时候能登基大宝也真不好说。安史之乱那年(755年)太子李亨已是45岁,活脱脱的一位油腻大叔了,而他的父亲唐玄宗李隆基(685年-762年)虽年过七十,可仍是宝刀未老,天天沉浸于潇洒快意、流光溢彩中,和年轻貌美的贵妃天天切磋霓裳羽衣,状态正佳。直到安禄山的胡骑铁马打破了歌舞升平的节奏,一朝盛世戛然而止。“拨乱世,反诸正”给了太子李亨上位的机会,安史之乱的第二年(756年),他称帝了,这次机会他等了十八年。

第三,匆匆而过的皇帝之位。虽然是因战争而上位,但李亨在位时间却并不长,政局未安定,后院也不稳,宝应元年四月初五(762年5月3日),先是其父李隆基去世,紧接着十三天后,也就是宝应元年四月十八日(762年5月16日)在位仅五年零九个月的唐肃宗就死去了,是年52岁。

唐肃宗李亨像

安史之乱,父子二人的权力交割

唐肃宗李亨在位之际,正处于安史之乱胶着之时。

马嵬驿兵变后,太子李亨北上灵武即位,高举平叛大旗,对收拢凝聚士气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虽然程序上不合法,但已把生米做成熟饭, 这时的唐玄宗不得不承认了儿子李亨即位的事实。

至德元年(756年)八月的《明皇令肃宗即位诏》中,唐玄宗明确表示:“待克复上京已后,朕将凝神静虑,偃息大庭”。

这里唐玄宗李隆基虽然承认了李亨的皇帝之位,但仍保留了一些约束性条款,其完全放弃参与皇权决策的最后时间节点为“克复上京已后”。

面对灵武、蜀郡两个权力中心,新即位的唐肃宗自然清楚其中的问题所在。因此,调整组建新班子,落实平叛工作成为他落实执政根基的两个抓手。

《旧唐书》卷十记载,唐肃宗李亨在七月十二日即位后,新朝廷就开始了第一轮人事部署。新组建的灵武朝廷新班子人手并不多,整体可以分为这样几部分:

一是支持李亨在马嵬驿兵变后北上的贴身太监李辅国、妃子张良娣以及他的两个儿子建宁王李倓、广平王李俶等人,还有李勉和李泌二人,这些人是整个灵武朝廷中最为核心的一部分人。

二是杜鸿渐、崔漪、裴冕等,他们都是在平凉迎驾拥立李亨的主要成员。

三是两位重要的军方人物:朔方军节度使郭子仪和河北道采访使李光弼,他们在前线平叛作战过程中接到李亨的班师诏令后,“八月,子仪与李光弼率步骑五万至自河北。”紧接着,“诏以子仪为兵部尚书”“光弼为户部尚书”,这一举动意义非同小可。

除了上述三个群体以外,还有唐玄宗派来负责宣诏册礼的韦见素、房琯、崔涣等人也成了灵武朝廷的一员。唐肃宗对这批唐玄宗身边人的到来也颇为知趣,重新册封了职务,以韦见素、房琯为相,崔涣为江淮宣谕选补使。

尽快收复两京是当时李唐统治集团的共识,也是李亨分兵北上之初的既定战略目标,所有行动和安排都是在围绕着这一战略目标展开的。

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得唐帝国河北、中原一带的财税之地陷入战火,只剩下江淮等处成为保障大唐帝国正常运行的财赋之地。

根据唐玄宗在奔蜀途中所做的人事安排,除了太子李亨是“充天下兵马元帅,仍都统朔方、河东、河北、平卢等节度采访都大使”外,其他皇子安排如下:

永王李璘负责山南东路及岭南、黔中、江南西路等地;盛王李琦负责江南东路及淮南、河南等路;丰王李珙负责河西、陇右、安西、北庭等路。

通过唐玄宗的这一安排可以看出,在“永王起兵事件”之前,唐肃宗还没有能力征调南方的军队来协助平叛。

按照唐玄宗的安排,永王李璘同样是在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帅甲一方”的皇子,但唐肃宗登基后下旨让李璘“归观于蜀”,回到唐玄宗身边,这让李璘是骑虎难下。

此后,李璘率军东巡引发冲突,最终兵败。最终,唐肃宗实现了对江淮地区这一财赋重地的管制。

随着战争进入胶着状态,唐军各路勤王人员、物资保障陆续到位,而安史阵营中的矛盾不断激化,这种全国反攻的态势俨然形成。这时李泌建议

“请遣安西及西域之众,如前策并塞东北,自归、檀南取范阳”,

意在先取叛军老巢,而唐肃宗李亨是等不及了,急切地先去收复两京。

李亨这种建功心切的想法可以理解,收复两京这是一件标志性的大事,能够树立自己的权威,也能够让唐玄宗兑现当初承诺。

至德二年(757年)九月,唐军收复长安,十月十八日,再收复东都洛阳。

战局的逆转,让回京指日可待,唐肃宗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颁布回京诏书,并奉迎上皇。然而派往蜀地的使者却带来一个让他寝食难安的消息,

“上皇诰曰:当与我剑南一道自奉,不复来矣。”

唐玄宗表达不想还朝的想法,还让唐肃宗李亨把剑南道划给他,供其自己养活自己,这又给唐肃宗李亨出了个难题,他何尝不担心父皇的权力在蜀地游离于自己之外。

是年十月十九日,唐肃宗再度派出韦见素赴西蜀迎接太上皇李隆基。在唐玄宗还未返回长安的时候,唐肃宗还下诏把父皇李隆基所在的蜀郡升为成都府,以为南京。

唐肃宗此举应该还是对唐玄宗不敢稍有忽怠,毕竟父皇的旧班子体系架构依然是实际存在的,至少这种政治姿态和对父皇的尊崇还是要有的,但是人无论如何得回来。

十二月,“肃宗具法驾至咸阳望贤驿迎奉”,父子二人时隔一年多后再度相见于长安。

战火未息,权力舞台的再洗牌

好在一切还在唐肃宗李亨的掌控之中,平叛工作的顺利推进,使得他身边集聚的人员越来越多,但随着班子队伍的壮大,唐肃宗也开始了新一轮的权力洗牌。

唐肃宗一朝,不仅安史集团还未铲除,其内廷、外朝的争斗依然是非常激烈的。这里面有两个关键人物就渐渐浮出了水面,一度影响了后来太上皇唐玄宗及太子李豫。

第一个重要人物是李辅国。唐肃宗在灵武即位之后,就先把贴身太监李辅国提拔上来,这让身为内廷太监的李辅国名正言顺地去插手外朝军政大权了,后来还以判元帅行军司马一职统率禁军。加封一堆实权职务不够,在至德二年(757年)十二月时,李辅国还被加开府仪同三司、进封郕国公,权力可谓如日中天。

另一个重要人物就是张皇后(张良娣)。张氏本是李亨身边的良娣(太子妾),马嵬驿兵变中,力挺其夫李亨北上灵武。在唐肃宗即位后,被册为淑妃。至德二年(757年)正月,这位淑妃张氏(张良娣)就勾结太监李辅国,压制唐肃宗的三儿子建宁王李倓,反诬“建宁恨不得兵权,颇畜异志”,使得唐肃宗在一怒之下赐死建宁王。张氏在被册立为皇后,于禁中干预朝政。

再说人事方面,早先唐玄宗派去灵武负责宣诏册礼的韦见素、崔涣、房琯三人,在至德二年(757年)期间也先后去职,被踢出了圈子。

不仅如此,唐肃宗还在蜀地重新进行了人事调整,安排了一系列亲信人员,以襄阳太守李峘为蜀郡长史、剑南节度使,将作少监魏仲犀为襄阳、山南道节度使,完成了对西蜀的人事安排。

第三个重要事件,那就是玄宗迁居西宫,这是唐肃宗病死前的一件大事。

本来至德二年迎回上皇时,唐肃宗是毕恭毕敬,将唐玄宗供奉起来,各项事宜安排妥妥的,以彰显对这位“故君”的尊崇,但现实中也在慢慢解除这位太上皇的权力。

在唐玄宗还京至凤翔郡时,唐肃宗就派精骑三千以迎卫之名将唐玄宗的扈从禁军全部解除。

到了上元元年(760年),唐肃宗的态度逐渐发生转变。

《资治通鉴》记载

“上皇居兴庆宫,日与外人交通,陈玄礼、高力士谋不利于陛下。”

李辅国的这句话明显地是在给唐肃宗吹风,《高力士外传》中记载“皆辅国之计也”。

《旧唐书》中记载,上元元年(760年)七月

“丁未,上皇自兴庆宫移居西内。丙辰,开府高力士配流巫州,内侍王承恩流播州,魏悦流溱州,左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致仕”,由此切断了唐玄宗与外界的通道,其近臣旧人也被清除出权力中心,

彻底将这位太上皇“冻结”起来。

是年九月七日,唐肃宗废除了成都府的南京之号,而改为江陵府称南都。这意味着当初对太上皇的尊崇也仅仅是一种短暂的记忆了。

陡然离世的悲情人生

肃宗一朝,唐廷面临的情况复杂多变,不仅仅是安史之乱带来的危机未能平息,皇室内部隐伏的最高权力纠葛与宦官、朋党之争也纵横交织,互相牵制。

至德二年(757年)九月

“丁亥,元帅广平王统朔方、安西、回纥、 南蛮、大食之众二十万,东向讨贼。”

此后,李俶先后带领唐军收复长安、洛阳,取得了平叛战争的决定性胜利。

唐肃宗返回长安后,李俶被进封为楚王,乾元元年(758年)三月,又改封为成王,是年四月,又被立为皇太子,并改名李豫,此时李豫已经32岁,也是大器晚成。这月,唐肃宗还册封了淑妃张氏为皇后。

太子李豫在平叛过程中立下大功,也遭到了张皇后的猜忌。

上元二年(761年)末,唐肃宗重病,无法理政,太子监国。张皇后担心太子“功高难制”,开始铤而走险,暗中联合了唐肃宗另外两个儿子越王李係、兖王李僩,把他们召至宫中,计划趁唐肃宗病重期间夺取最高权力。

张皇后自己有两子,分别是兴王李佋和定王李侗,毕竟身为皇后的她更希望自己的儿子登基大宝,只可惜他这两个儿子年幼,根本无法挑战李豫的太子地位。

这里面,尤其是越王李係,他在乾元二年(758年)七月时出任天下兵马大元帅,其地位仅次于太子李豫。

对于张皇后的阴谋,《旧唐书》中多有记载,但略有不同。

《旧唐书·代宗本纪》云:

“宝应元年四月,肃宗大渐,所幸张皇后无子,后惧上功高难制,阴引越王系于宫中,将图废立。”

《旧唐书》列传六十六“肃宗代宗诸子”篇中又提及

“时广平王立大功,亦为张皇后所忌,潜构流言”。

《旧唐书·程元振传》中记载:

“张皇后与太子有怨,恐不附己,引越王系入宫,欲令监国。”

根据这上面的记载,可以看出张皇后与李豫有怨,有利用越王李係取而代之的想法。

不过,在《旧唐书·越王系传》也曾记载:“皇后张氏与中官李辅国有隙,因皇太子监国,谋诛辅国,使人以肃宗命召太子入宫。”这里把张皇后串通越王李係的行动解释为除掉李辅国。

同样是《旧唐书》,在这件事上的说法不尽相同,但实际上不管哪种说辞,张皇后发动的这次行动,已经严重影响了内廷的安全。

最终,张皇后的计划没有实施成功,消息外泄,在宦官李辅国、程元振等掌握禁军权力之人的支持下,轻而易举地就把李係收捕,幽禁了张皇后。

《资治通鉴》的记载十分详细:唐肃宗还在弥留之际,

“是夜,辅国、元振勒兵三殿,收捕越王系、段恒俊及知内侍省事朱光辉等百余人,系之。以太子之命迁后于别殿。时上在长生殿,使者逼后下殿,并左右数十人幽于后宫,宦官宫人皆惊骇逃散。”

根据《旧唐书·代宗本纪》中的记载,在平定张皇后的这次行动后,在如何处置越王李系、兖王李僩的问题上,群臣讨论认为:“二王同恶,共扇奸谋。”由此可见,这直接把二人的问题定性了。

宝应元年(762年)四月初五,唐玄宗死于西内神龙殿,紧接着十三天后,唐肃宗也撒手西去。在宦官集团的拥立下,太子李豫接过了唐肃宗手中的烂摊子,即皇帝位,是为唐代宗。

(本文原创作者:史说新传)

0 阅读: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