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退位减法为啥考分步?会算却填错?Deepseek贴心揭秘

凝妈悟语 2025-02-19 14:35:30

文|凝妈悟语

一年级学到20以内退位减法,学完十几减9后,做了一张小卷,4个大题,孩子5分钟就做完了。

我内心暗喜,以为这么简单的题目肯定会百分百全对,结果第一大题就大错特错,简直被浇了一盆冷水。

10 - □ = 1

他写对了,是10-9=1,但后面的

1 + □ = □

他写的是1+9=10。

题目要求算16-9,怎么会写成两个10以内的等式呢?是孩子不懂破十法的过程还是思维有问题?

回顾做小卷之前,检查孩子对上课内容的理解程度,他能准确说出破十法、平十法(连减法)、想加法算减法的计算过程,举例说明非常流畅,在算式中画图计算也没问题,直接计算也很准确。

计算能力不是问题,按理说这样的题难不倒他,难道是审题不仔细?

给他纠正之后,感觉他理解了,再找一份题目,让他读题做题,同样出错,如出一辙。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带着疑问,我问了Deepseek,得到了很详细的答案,我才豁然开朗。

我是这样问的:

孩子能轻松计算16-9,也能说出三种方法的过程,但是看到这个题目却不知道一步步该怎么写,认为是10的加减法。难道从抽象思维转换成具体思维有难度吗?为什么要这种方式考察孩子呢?

除了想知道孩子出错的原因外,我还想知道考察孩子计算步骤的目的是什么,在我的潜意识里,能算对不就行了吗?

Deepseek思考18秒,首先分析了我提出的问题,确认我的疑问之处,非常准确。

然后分析孩子出现问题的环节,因为我没有说明具体哪个空出现错误,他逐个空格进行分析,很全面细致。

最后分别分析我的疑惑点,给出初步判断。

之后给出详细报告,并贴心地给出修正意见,总结如下:

第一,孩子为什么会出错?可能的因素是:

孩子可能不理解题目的格式,或者不适应这种做题方式。

孩子可能没有把抽象的操作步骤和具体的空格符号对应起来。

孩子可能在分解多步骤的逻辑组织能力方面有所欠缺。

这个回答比我想到的要全面和深入,而且让我确信孩子出错是暂时的,需要接受训练、经过一段适应期。

同时启发我想到,孩子可能还停留在一年级上学期的做题惯性上,就是一看到加法和减法算式,还以为是用3个数写两个算式。

思维定势使然,把"1+□=□"视为独立算式,没有意识到这是破十法的分解步骤。能口头复述"拆16为10+6",却没有把10-9=1和后续步骤衔接起来。

第二,为什么要考退位减法分步骤计算?可能的目的是:

多步骤书写,可以帮助孩子建立系统化解题思路。

通过分解动作理解退位减法的数学本质,促使孩子能清晰表达思考过程。

培养孩子按步骤规范作答的能力和习惯,为未来标准化考试做准备。

看似简单又好像无用的测试,却是在为未来的复杂考试打下伏笔,正如脑科学教授Stanislas Dehaene所说“今天的学习方式,塑造明天的大脑神经网络。”

可不能小瞧每一个小测试带给孩子的影响,不要怀疑题目的价值和意义,指导孩子认真对待就是我们的使命。

第三,如何帮助孩子克服困难?

**用实物或画图演示分解步骤,通过视觉辅助,帮孩子把抽象步骤具体化。

这些工作在上课时已经在做,符合现在的学习方式。

**通过分步骤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把思考过程和空格对应起来。

孩子在填空的时候,忘记了题目要解决的问题,把思路放在了写两个10以内等式上,要把这个思路转换到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上来。

**让孩子观察3种方法的共性和差异,以理解不同方法的逻辑结构。

翻了3本试题,都是将3种方法并列考察,操作非常方便。但我们可能只是为做题而做题,没有想到去对比总结,要进行补充。

第四,类似题目强化训练

Deepseek给出了两道相关题目,让孩子熟练掌握这类解题方法。

所谓“熟能生巧”、“刻意练习”,再简单的问题也要通过多次练习进行夯实和巩固。

我找了3套不同的题目,让孩子去练习,第一套和第二套还有些犹豫,第三套题就能迅速扣题,及时把思路放到解决的问题上,准确地写出答案。

通过这样的练习,孩子暂时搞懂了这类题型,但并不代表一劳永逸,过几天再次考察,重新确认,才能确定孩子是否真正彻底掌握,不再遗忘。

写在最后:

每个错误背后都是认知提升的曙光,都在为未来照亮更复杂的数学征程。正如Deepseek揭示的真相:这不是能力缺陷,而是每个孩子必经的思维格式化升级。通过后续指导,孩子有能力为学习打好基础。

通过和Deepseek交流,我疑惑的问题明确了,对孩子能力的顾虑消失了,也学到了更系统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真挺好!

我是@凝妈悟语

家有两男孩,大一新生+小一新生

陪读12年后重新出发

分享学科学习、阅读、落地育儿干货

欢迎关注,育儿路上一起前行

0 阅读:1

凝妈悟语

简介:两宝妈妈,专注育儿经验分享,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