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这一句话,让陈若琳的口碑一夜暴涨!
“如果没有她,我可能不会有今天。”澳门联欢晚会上,全红婵一脸认真地说出这句话。短短的一句话,不仅点燃全场,还把教练陈若琳的名字推上了热搜榜。有人感叹:这才是真情实感的“神徒弟”!可与此同时,也有人心生疑问,一向严厉的陈若琳,到底是怎么做到的?为什么一个十四五岁的小女孩能这么爱戴她?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全红婵与陈若琳之间那份火花四射的师徒情。
要说跳水界的风云人物,陈若琳绝对算一个!年少成名的她,用“天之骄子”形容毫不夸张。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年仅16岁的陈若琳以一次逆天的高难度动作,完成惊天逆转,一举夺得金牌!再加上之后的伦敦奥运会和里约奥运会,陈若琳的金牌多得甚至能用来炫富。细数下来,她一手攒下了五枚奥运金牌,成了中国跳水队的绝对骄傲。
但台上的风光背后,其实藏着太多不为人知的辛酸。当年的陈若琳身体状况并不好,尤其是脊椎问题一直折磨着她。可她从没顺嘴抱怨一句,甚至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冒着加重伤病的风险坚持参赛,为中国队再添一金。这种“拼命三郎”的劲头着实动人。但人是铁饭是钢,顶不住的身体硬撑也没用,最终,陈若琳选择退役。
可谁能想到,这位曾经被万众瞩目的少女,转型后居然甘愿躲到幕后,成了一名跳水教练?
陈若琳退役后,她开始手把手培养新人。说起来容易,可干起来是真的难!教练的身份意味着不光要传授技术,还要照顾队员的心理。初出茅庐的她带得第一位“学生”就是全红婵,一个带着天才光环的14岁女孩。当时全红婵因为在2020年全国跳水冠军赛上一鸣惊人,被跳水巨头周继红一眼相中,直接送进了国家队。
可别以为天才选手就是不用操心的宝贝。全红婵虽然天赋出众,但年纪实在太小,心理还不够成熟,再加上还处于身体发育期,训练稳定性时不时翻车。一系列问题犹如乱麻一样摆在了陈若琳的面前。这位曾经的跳水天后,居然一开始也不知道怎么解开其中的谜题。
怎么办?她使出了“笨办法”——以自己的经历为教材,教全红婵如何抗住压力。陈若琳自己在成长路上吃过的苦、栽过的跟头,她都毫不保留地一五一十告诉全红婵。她还专门请来了自己的前教练何威仪,组成“铁三角”教练团队,全方位为全红婵保驾护航。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这一轮轮的磨炼下,全红婵最终以零失误的出色表现拿到了东京奥运会的金牌,彻底成为跳水界顶新的封面人物。
然而,天才的成名之路总不会永远一帆风顺。跳水选手最怕什么?就是身体状态不稳定,尤其是步入发育期时,身材的微小变化都可能直接“拆台”。全红婵的发育期挑战正是摆在她和陈若琳面前的一道天大关卡。
全红婵的动作协同性一度受到影响,比赛成绩也开始出现波动,这样的事情对于她这个“天才型选手”来说无疑是沉重打击。但让人心安的是,陈若琳早就预料到了这一切。毕竟,她也经历过这一阶段的折磨。针对全红婵的身体变化,陈若琳悉心制定了一整套个性化训练计划,例如减少高强度的训练密度,在动作精度上多花心思扎牢基本功,同时也通过心理疏导缓解她的焦虑。
事实证明,这些努力没有白费。在巴黎奥运会上,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全红婵顶住了压力,再次毫无悬念地站到了冠军的领奖台上。全世界都在惊叹:这个中国小姑娘,真是个宝!
其实,从全红婵身上的成长,我相信更多人可以看到陈若琳的智慧。更重要的是,这对师徒之间的感情,早已升华得像家人一样。有一次接受采访,全红婵就不吝啬表达自己的想法,“她不仅是教练,更像妈妈一样。除了训练,她还会关心我的生活,照顾我,真的是特别用心。”
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全红婵曾经在赛前训练失误,当场掉眼泪,陈若琳拍了拍她的肩膀说:“哭解决不了问题,去想怎么修正错误。”这一句看似云淡风轻的话,却让全红婵记了很多年。从“严师”到“贴心的导师”,这个转变,陈若琳实属用心。
澳门联欢晚上的那句话:“如果没有她,我可能不会有今天”,可以说是全红婵对陈若琳多年付出的最好答复。而这个时刻,也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一种跨越年龄和身份的深厚羁绊。
成就全红婵的背后,陈若琳也绝不是那种“止步一隅”的人物。在帮助徒弟们成长的同时,她也在为自己的“第二职业”拼搏——国际跳水裁判。退役后的她,还需要重新攻克语言关、熟悉一堆裁判规则,甚至需要打破对中国裁判的偏见,用实力给国际泳联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最终,她成为了国际裁判圈中最年轻的一位裁判长,带着属于中国选手的权威出席世界级赛事。
全红婵和陈若琳,这对跳水界的“黄金师徒档”,的确令人动容。她们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技能还是心灵的修炼,背后都有一种更深刻的支持,那就是彼此之间的信任、尊重和真情。这种情谊,可比金牌更加耀眼。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