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因父亲是炊事员被嘲笑,不料,其父生前竟是新四军高级干部

奇葩历史观点 2024-08-02 09:42:41
前言

1946年,一个叫袁振威的十岁男孩从湖南被母亲接到了上海生活。后来,他被送到当地“三八”子弟学校读书。因这个学校的特殊性,里面的孩子大部分都是干部子弟。

在学校里,孩子们难免会拿出父母的官职进行比较,有的说父亲是司令员,是政委、是军长,到袁振威时,他自豪地说:“我爸爸是炊事员。”袁振威不懂军职,以为炊事员的“员”不比“司令员”的“员”差,不料,却引来了同学们的嘲笑。

袁振威很伤心,回家后就抱着母亲诉说委屈,但他不知道的是,他的父亲其实是新四军的高级干部,“炊事员”是母亲随便说的。

“没有炊事员烧饭,司令员照样饿肚子”

袁振威从小没有见过父母,是盲眼的祖母将他一手养大。

小时候他也曾问过祖母父母的消息,祖母总是告诉他父母很忙,等不忙了马上就来接他。有一次,小伙伴指着他说:“你的爸爸妈妈早就死了。”吓得他赶紧回家询问祖母,祖母安慰他说:“你的爸爸妈妈在外面做生意。”

但其实,他的父亲的确已经去世,母亲是一位革命家,仍在为革命工作。

因为没有父母,小时候的袁振威备受小伙伴的欺负。这时,祖母总会出现在他身边安慰,替他擦干泪水,并在他左右两个脸蛋上都留下一吻,左面代表妈妈亲的,右面代表爸爸亲的。

由于祖母眼睛看不见,祖孙二人的生活过得十分艰难,童年的这段记忆深深地烙印在袁振威的脑海中。

1946年,7岁的袁振威终于见到了母亲,他与母亲在上海生活。可他还是没有见到父亲,母亲告诉他:“你爸爸是部队的炊事员,工作忙,暂时不能回来。”

过年时,其他家庭外出的人基本赶回家与家人团聚,袁振威却还是没能等到父亲回家。他不解地问母亲,母亲便告诉他,爸爸到半夜才能回来。

于是,袁振威继续等,一直等到自己困得睡着了,也没见到父亲。第二天,母亲又告诉他:“你父亲昨天回来了,不过你睡着了。”

邱一涵

袁振威很单纯地相信了,但父亲是炊事员的事情,却让他受到了同学的嘲笑。

那时,袁振威到了读书的年纪,母亲就将他送到了“三八”子弟小学读书。在那里读书的大部分都是干部子弟,小孩子们聚到一起难免要比较父母的官职。

袁振威刚从农村到城市,对官职大小一概不懂,听说其他孩子的父亲是司令员,便想起母亲曾说过自己的父亲是炊事员。他满以为“司令员”和“炊事员”一样,但同学们告诉他,炊事员就是伙夫,是烧饭的。

袁振威和母亲邱一涵

受到同学的讥笑后,袁振威回到家委屈地扑到母亲怀里哭,埋怨父亲“没出息”为什么只是一个小小的炊事员。

母亲听后却严肃地告诉他:“不管是司令员还是炊事员,都是革命功臣,一样光荣。如果没有炊事员,就算司令员也要饿肚子。”

此事过后,袁振威就被母亲转了校,念起了普通学校。母亲告诉他,必须和老百姓的孩子在一起,生活在群众中,做群众的一员。

在母亲的教导下,袁振威终于接受了父亲是炊事员的事情。但他怎么也没有料到,其实自己的父亲已经去世,也并非炊事员,而是新四军一位高级干部,

长大后得知父亲真实身份

在袁振威12岁的时候,一个小朋友突然告诉他:“你爸爸是自杀的。”一直都以为父亲还活着的袁振威简直不敢相信,他急忙跑回家询问母亲,母亲见再也无法隐瞒下去,终于吐露了真相。

袁振威这才知道,父亲早在他两岁的时候就已经牺牲了。

袁国平

他的父亲叫袁国平,牺牲前是毛主席亲点的新四军政治部主任。1941年,新四军军部及皖南部队9000多人,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突然偷袭。

与敌人交战的七个昼夜,新四军军长叶挺被国民党扣押,副军长项英、副参谋长周子昆被杀害,新四军部队也被打散。

就在新四军群龙无首的时候,袁国平挺身而出带着剩下的战士突围。可就在突围的过程中,他不幸被流弹击中。警卫员陈阿金以为袁国平已经牺牲,强忍着悲痛带着其他战士冲出了重围。

袁国平

虽然袁国平被后面的部队救起,但他已经奄奄一息。为了不连累部队,袁国平将自己身上仅剩的7块大洋交给了战友,举起手中的枪,向着自己的头部扣动了扳机。

此时,袁国平与妻子邱一涵的唯一儿子袁振威只有两岁。袁振威祖母听到儿子牺牲的消息,悲痛万分,每日痛哭使她哭瞎了眼睛。

袁振威没有想到,父亲竟然是以这样的方式牺牲的,他从小生活在安定的环境中,并不能完全理解父亲的决定。

袁国平

一次,他询问母亲:“这么多人活着父亲却偏偏牺牲了,皖南事变前,中央曾要我父亲回延安汇报工作,他明明有理由、有可能离开皖南,他却没有走,是不是太傻了?”

母亲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题,却拿出了父亲生前写的许多诗词和遗书让他阅读。

原来就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大屠杀前,袁国平曾寄给乡下母亲一张照片,照片背后写着这样一段话:

“1927年顷,反动派谋袭武汉,形势岌岌可危,革命之士莫不愤恨填膺,舍身赴敌,斯时,余在第十一军政治部服务,亦奉命出发鄂西,捍御强寇。此行也,愿拼热血头颅,战死沙场,以搏一快……”

看完这段话,袁振威已经是满脸泪水,他似乎体会到了父亲赴死的决心,也明白了父亲作为军人以身殉国的精神。

之后母亲告诉他,在他还没有出生时,父亲就对他充满了期望,嘱咐说:“孩子如果生下来是个女孩,就让她学音乐,如果是男孩,就让他当兵,名字都叫皖南”父亲希望他长大以后,记住皖南,记住皖南人民,记住为人民抛头颅洒热血的新四军。

袁振威的小名就叫“浣郎”,谐音正是“皖南”。

袁振威被父亲的精神所震撼,此后开始,他一直在寻找父亲的足迹。

在母亲口中,袁振威听说了父亲的许多事情,包括在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时的故事。有一次,袁振威问母亲:“同学们都说我爸爸当大官,长征时肯定骑着马,是吗?”

母亲却告诉他:“你爸爸是走着走完长征的,没有骑过马,他的马身上驼的是伤员。”后来,袁振威在母亲老战友唐亮上将口中证实了这件事,因为那名伤员正是唐亮上将。

唐亮上将

父亲的精神陪伴着袁振威走完了少年时期,可就在这时,他的母亲却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临终时,母亲告诉他:“忘记社会上的一切优越条件,靠自己去生活。”

袁振威知道,这不仅仅是母亲的心愿,也是父亲的心愿,他们那个时代的人,从不在乎自己的荣华富贵,只一心想着报效国家。袁振威答应了母亲,母亲去世后,他被父母的老战友们轮流抚养,直至成年,他遵照母亲的嘱咐,从未向组织伸过手。

大学毕业后,袁振威被分配到了海军部队,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

袁振威

在之后的日子里,袁振威主持过10多项总部和海军作战指挥领域的重大课题研究,成果掷地有声,但他的荣誉却接近空白。这是由于他的工作非常保密,无法公开评奖,因此,人们称他为“没有获过奖的功臣”。

即便这样,袁振威也从不抱怨,他真正继承了父母的意志,也会将这种精神继承给下一代。

0 阅读: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