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这一生,一言未发,生出来就是一个聋哑人士,即使加入红军,也没有上过前线,建国之后也只照顾果园,怎么看,似乎都不像是有授衔资格。
然而正是这个哑巴,在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首次授衔中,就被破格提拔为了少尉,去世之后长眠于八宝山,无数战士听闻他去世的消息都动容落泪。
他有何功绩?为什么周总理心中牵挂着这个哑巴同志,又为什么他能够不受规矩束缚,打扰了毛主席也没关系,这个哑巴究竟是谁?
1,果园里的少尉在建国之后,我军的一切都走向正轨,无论是哪个岗位的同志,哪怕是后勤部门的战士,也都有自己固定的职责,并且从不玩忽职守。
但是在北京的中央警备队,这么一个纪律鲜明的地方,却有这么一个哑巴老兵,没有固定的岗位,也没有固定的工作内容,虽然是后勤兵,却似乎哪个岗位都不需要他。
他一会帮后厨炒菜挑水,一会在大院里扫地,一会又去澡堂子门口收门票,他在营区似乎怎么都找不到自己的定位。
后来直到中央给他分配了两片果园,要他管理果园,他这才有了固定的岗位,于是他顶着一个“少尉”军衔,就在果园开垦、种植、浇水,这么一干就是16年。
如果那时候,有人去到果园,就会看到一个奇怪的场景,一个表情严肃的小老头,背着手在果园里走来走去,检查每一棵果树,仿佛那些果树有着极大的价值。
这位哑巴同志似乎就是部队里一个特殊的存在,但是他却又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有一次他挑水的时候,因为鞋子后跟破了,他就踢掉了鞋子,光着脚去挑水。
这一幕刚好被朱德看到了,朱德当即叫来了负责后勤的领导,责问为什么让哑巴同志光着脚去挑水,难道部队里连鞋子都不舍得给同志吗?
在当时,无论是领导人,还是普通战士,都对哑巴同志非常尊敬,回看哑巴同志的一生,似乎也并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他为何获得这些尊敬?
2,哑巴加入红军队伍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哑巴同志将自己的生命,全部都奉献给了党的事业,他是个残疾人,无法像其他战士一样在前线冲锋陷阵,但是他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已经付出了一切。
这个故事要从红军长征时期说起,在长征期间,红军战士不仅要克服自然环境上的困难,还要和敌人的“围剿行动”进行殊死搏斗,可以说长征途中的每一步,几乎都生死攸关。
在红军四渡赤水结束之后,接下来就是更加困难的雪山和草地了,当时国民党打算在泸定桥前后增加援军,对红军造成前后夹击的局面,为了破局,红军必须用最快的速度飞夺泸定桥,到达泸定城。
当时,红军人生地不熟,为了能增加速度,红军必须向当地的老乡求助,找一条最近的路前进,就在这时,哑巴出现了。
红军战士一开始以为他是要指路的老乡,就热情地迎上去,结果无论战士们说什么,他都只是比划,不出声,很快,战士就明白了,他是个聋哑人。
红军战士发现之后,就想寻找其他老乡帮忙,但是哑巴却拉住了红军战士,示意要跟他们走,无奈之下,红军战士将他带回了队里,让领导决定。
哑巴看见这样的场景,心里明白自己必须做点什么才能留下,于是就指着红军后勤部队里的炒锅,示意自己能够负责后勤工作,在极度缺人的情况下,领导同意了让他跟着,就这样,哑巴用一种不太正式的方式,加入了红军的队伍。
3,哑巴为了组织奉献自己或许一开始,上级对哑巴同志是没有抱什么希望的,毕竟在队伍中的条件太辛苦,未来还有雪山和草地这样的艰辛等着红军,所以哑巴自己能不能坚持都难说,更别说负责后勤工作了。
但是谁也想不到,哑巴虽然不会说话,但是他的付出却无比巨大,在爬雪山,过草地,环境极度艰苦的情况下,每天都有战士倒下,但是哑巴却永远背着一口巨大的铁锅。
没到该吃饭的时候,粮食又非常缺乏,哑巴就竭尽所能在周围找野菜、野草、树皮,用一些融雪化水,给生病的战士做一些食物。
很多时候也是哑巴同志到处发现一些野菜,拿给同志们吃,他竭尽所能照顾所有的战士,即使条件艰苦,但是他不希望任何战士倒下。
当战士陷入草地的沼泽时,也是哑巴拼尽全力救那个战士,帮助他爬出沼泽,就连当时红军首长都听说了队伍中有个对待同志非常无私奉献的哑巴,很受战士们信赖。
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军顺利会师,两万五千里长征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哑巴还是继续在炊事班工作。这回他终于戴上五星帽徽的八角帽,一眼就喜欢上了那颗红五星,真真实实感觉到了亲切和温暖,就像在长征期间一样,来自战友的关心,是他最珍贵的回忆。
他就这么一直在后勤做各种苦力,劈柴,挑水,他都任劳任怨,一句抱怨都没有,就这么干了十几年,干到了建国,毛主席都朝他竖起过大拇指。
再后来,他身体明显不好了,所以组织上不愿意让他在干重活,但是对于哑巴来说,他已经为当奉献了一辈子,一定要继续发挥作用才行,所以组织才让他去管理果园。
当时周总理听说他身体不好,还在心中挂念着哑巴同志,特地交代组织要照顾好他,他为组织做出的贡献,每个人都看得到,这也是他能够被提升为少尉的原因。
参考消息:
1949年以后的“聋哑红军”——陈宇
2018年11月29日08:17 来源:人民政协报